八正散

治法:
泻火通淋法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切、焙,各一斤
方制:
右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主治: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悸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疼。又治小便赤涩,或窿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方论选萃

元·朱震亨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膀胱有热,则泻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则清金,此隔二;如因脾湿不运而清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则当燥脾健胃,此隔三。(《丹溪心法附余》)

清·汪讱庵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为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萹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而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萹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闭之剂,为热结溺闭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费伯雄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便当去大黄,加天冬、丹参、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黄以伤其元气。(《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淋之为病,虽有多端,其辨别不过虚实两途。若有邪而实者,其来必痛,或湿热,或瘀血,有邪证、邪脉可据者,悉从膀胱、溺道而来;若不痛而属虚者,由肾脏精道而来。盖前阴虽一,内有两窍,一为溺窍,一为精窍。故淋之一证,无不出于肾与膀胱也。然膀胱一腑,有下口而无上口,其水皆从大、小肠之分别清浊,而下渗为溺,则知湿浊瘀血,亦由此处而渗入膀胱为病焉。故此方以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入膀胱,庶几源清而流自洁耳。其既蓄于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诸药,或清心而下降,或导浊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热可蠲,湿热之邪尽从溺道而出矣。(《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治血淋阴肿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尹性初诊》)

病者某,武昌电报局执事。

原因:热毒侵入血室,遗入膀胱。

症候:小便涩痛,尿血,阴茎肿大,皮破水流。花柳科所谓下疳是也。

诊断:毒侵血室,遗于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疗法:仿八正散之旨,清热渗湿,解毒行瘀。

处方:萆薢三钱、栀子三钱、车前子三钱、瞿麦三钱、萹蓄三钱、升麻一钱、西大黄二钱、金银花二钱、生甘草梢一钱、琥珀末一钱冲、另用黄连末三钱,甘草末三钱,白蜜调搽。

效果:服四剂,肿消大半;再服四剂而愈。

例二 史道生治下疳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崔某某,男, 37岁。

初诊:1983年3月。

主诉:不慎将龟头戳破,因而发炎,龟头及阴茎红肿,继而溃破溢脓,今已月余。曾注射大量抗生素未愈。

诊查:发热,体温38℃。已阴茎溃烂,溢脓,痛如火燎,口干而苦,小便黄赤。两侧腹股沟可扪及肿大之淋巴结,脉数,舌苔黄。

辨证:此由肝肾湿热,染毒而成。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泄火利湿。

处方;萹蓄12克 瞿麦12克 生栀子9克 车前子9克 木通6克 大黄9克 牡丹皮9克 盐炒黄柏9克 泽泻9克 竹叶心6克 滑石30充 甘草梢6克

洗药:羌独活各9克 荆防各9克 白芷9克 苦参12克 威灵仙9克 生艾叶30克 葱须根七个。

煎后熏洗患处,日三至五次。

服药后二便通利,热已退,肿消痛平,溢脓亦缓。以原方去大黄、竹叶心,加银花30克继服。共服药六剂,熏洗二剂,痊愈。

按语

此治心经客热,一切蕴毒,又治窿闭及热淋、血淋药也。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则癃溺血,心经热盛,则上为口糜。山栀苦寒,性善曲屈下行,清三焦浮游之火,木通苦寒,泻火府而利小便,大黄苦寒沉降,亦泻火通府之要药,三者相得,泄热通府;瞿麦、萹蓄、车前子皆利水通淋要药,滑石滑利通窍,配合甘草而成天水散,取其清利下焦湿热之用耳。本方以渗利见长,素体阴虚,或久病渗利太过者,非其所宜矣。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48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