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法:
温阳化湿法
出处: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白术四分 草豆蔻面裹煨,一钱 白茯苓去皮,三分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泽泻各半钱 陈皮三分,去白
方制:
上×咀。为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凉服,不拘时候。
主治:
因凉药过剂,变为阴证,身自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倦卧。

方论选萃

元·罗天益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予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蔻辛热,白术、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祛肤膜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卫生宝鉴》)

近代·程门雪汗出不畅,又兼小便不利,渴饮水浆,则湿热遏蒸,出路既少,两邪交郁,不得宣泄,故蕴而发黄也。《伤寒论》曰:“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所谓系在太阴者,即指阴黄而言,以其太阴脾湿盛也。盖发黄总属湿热交蒸为病;惟阳黄则热盛于湿,阴黄则湿居七八,热仅一二,且其热仍是由湿郁而生,故治以温燥太阴脾湿为主,重湿不重热也。脾为阴土,湿为阴邪,但化湿利湿而湿仍不化者,非助阳化湿不可;寒湿发黄,原文未出方,王海藏补之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小便利者,术附汤。”茵陈术附汤,是阴黄主方,五苓散仅为佐使。(《书种室歌诀二种》)

按语

此茵陈术附汤加味法也。以治寒湿阴黄者也。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土卑监,湿郁成热,面目皮肤皆黄,其黄色必晦黯枯槁,杳无淖泽。若黄色鲜明者,则为阳黄也。阴黄治法,以茵陈术附汤加主方。茵陈为退黄专药,术、附助阳化湿,以湿为阴邪,非湿不化也。罗氏加草果、干姜,增其温化之力;二陈之用,在燥湿化痰,以中焦湿郁,妨碍气机之升降耳。枳实、泽泻,疏导二府,使湿浊从二便而去焉。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4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