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元·朱丹溪郁为燥淫,燥乃阳明秋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伤则失职,不能升降。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又郁病多在中焦。中焦脾胃也,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主,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此方药兼升降者,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苍术辛烈雄壮,固胃强脾,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杭芎足厥阴药,直达三焦,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不但开中焦而已;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丹溪心法》)
明·吴鹤皋诸郁者此方主之。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理气郁,苍术开湿郁,杭芎调血郁,栀子治火郁,神曲疗食郁,此以理气为主乃不易之品也。若主湿郁加白芷、茯苓;主热郁加青黛;主痰郁加南星、海石、瓜蒌;主血郁加桃仁、红花;主食郁加山楂、砂仁,此因病而变通也。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乃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耳。(《医方考》)
清·季楚重方中君以香附快气,调肺之怫郁;臣以苍术开发,强胃而资生;神曲佐化水谷,栀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杭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躁降逆。要以木郁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火,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等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过,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杭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五药相须,共收五郁之效。然当问何郁病甚,便当以何药为主?至若气虚加人参,气痛加木香,郁甚加郁金,懒食加谷蘗,胀加厚朴,痞加枳实,呕痰加姜、夏,火盛加萸、连,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近代·程门雪凡经行腹痛,其宗旨总不出肝郁气滞也。气滞则胀,血滞则痛,然血随气行,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气行血亦行也。气生于郁,郁主于肝,故行气解郁疏肝,乃一定不易之法也。行气之药多偏于辛温香燥一路,非血虚之质所宜,当选血中气药,如柴胡,川芎,香附,乌药,金铃子、延胡索、郁金之类是也。越鞠丸、抑气散,逍遥散乃解郁调肝理气祖方,最当熟记。金铃子为泄肝气实证之要药也。(《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例一 方德高治冠心病案(选自《湖南中医杂志》1987;(3):43)
李某某,女,43岁,工人。因心慌、胸闷年余,阵发性心前区绞痛7个月入院。心电图检查:T波倒置,ST段下移。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7.3mmol/L。确诊为冠心病。经服西药和活血祛瘀中成药治疗罔效,痛时口含硝酸甘油片可暂时缓解。且呈渐进性加剧。诊见:左胸闷痛,心慌,纳呆,食后腹胀,神疲乏力,表情抑郁。舌质瘀紫,苔微黄而滑腻,脉弦滑。证属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不宣之胸痹。治宜理气解郁,涤痰活络,通痹止痛。方拟越鞠丸加味:
处方:香附12克、苍术10克、川芎12克、神曲12克、栀子10克、五灵脂20克、生蒲黄20克、山楂60克
二诊:进药10剂,心绞痛、胸闷、短气症状自觉减轻大半。守原方15剂后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但气虚未复,继原方加黄芪20克,服药月余,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总胆固醇4.7mmol/L。出院后追访3个月,康复工作。
例二 高辉远治郁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案(选自《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丁某,男,52岁。1991年10月18日就诊。因情绪不稳定,近5个月来常有头晕头痛,且日渐加重,伴胸闷胁胀,脘堵纳少,惊悸烦躁,重则坐立不安,或时有心前区闷痛,少寐多梦,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未发现异常,查心电图正常范围,血压不高。经服安定、柏子养心丸等药物,未见明显改善,特就诊于中医治疗,观舌质淡红,苔白稍厚,脉沉弦。高师四诊合参,辨析为肝郁气滞,肝阳上亢之证,治拟行气解郁,平肝潜阳之法,用越鞠丸加味:
苍术10克 川芎8克 香附10克 栀子8克 建曲10克 菊花10克 白蒺藜10克 天麻10克 白薇10克 豆豉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服12剂药后,头晕头痛,胸闷胁胀,脘闷纳少,惊悸烦躁等症减轻,但心前区闷痛,少寐多梦无著变,且又见脉律不整。再予上方去白薇,豆豉,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夜交藤15克,又进12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1年后随访,患者心绪稳定,精神爽利,身体健康。
王某某,男,40岁,职员。1980年9月16日诊。
病人平素易怒,常感胸闷、胁痛。一周前,突然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胛下区放射。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近日阵发性疼痛,怒后加重,胃脘部不舒,食少纳呆,口苦、便秘;脉弦数,舌苔白腻。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分叶80%、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3%。证属肝胆郁热,宜疏肝清热,通腑之法治之。
处方:香附25克、川芎10克、炒山栀15克、苍术15克、炒神曲20克、加茵陈40克、大黄7克(后下)。
连服6剂,服后便通痛减,舌苔白微腻。仍按上方去大黄加川楝子15克,再进8剂而愈。
田某某,女,48岁,家务。1979年11月15日诊。
患病10余年,因生气后喝冷水而胃痛,每逢入冬或食生冷而发病。近日胃痛复发,痛时小腹作胀。
检查:舌淡苔白,脉沉迟。证属寒伤于胃,治宜温中祛寒。
处方:香附25克、川芎10克、苍术15克、炒神曲20克、加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
水煎服。服2剂后,胃痛减轻,小腹胀消。病人舌苔薄白,脉沉而不迟。宗前方又进6剂,诸证悉除。
按语
本方为通治气、血、火、湿、痰、食六郁之剂,重在行气解郁。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为六郁之证,临床依其偏重而化裁,成方活用:气郁偏重,香附为主,加郁金、乌药、川楝子;血瘀偏重,川芎为主,加桃仁、红花、丹参;湿郁偏重,苍术为主,加茯苓、泽泻、白芷;食郁偏重,神曲为主,加麦芽、山楂;痰郁偏重,加南星、瓜蒌;火郁偏重,栀子为主,加黄芩、青黛、夏枯草;证兼寒者,去栀子,加干姜,吴萸,小茴香。但本方所治诸郁终属实证,若为虚证郁滞,则当扶正为主,理气解郁佐之可也。
近代常用本方治疗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胃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痛经,小儿消化不良证属六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