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原饮

治法:
辟秽化浊法
出处:
明·吴又可《温疫论》
组成: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方制:
用水二盅,煎到八成左右,午后温服。
主治:
温疫初起,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者。

方论选萃

明·吴又可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温疫论》)

清·张石顽或问疫邪初犯募原,吴又可以达原饮为主方,详方中槟榔、草果、厚朴俱属清理肠胃之品,知母直泻少阴邪热,与募原何预而用之?答曰:募原虽附躯壳,贴近于里,为经络脏腑之交界,况湿土之邪,从窍而入,以类横连,未有不入犯中土者,所以清理肠胃为先,又可专工瘟疫,历治有年,故立此为初犯募原之主方。……余尝以此治疫疟、时疫,靡不应手获效,总籍以分解中外寒热诸邪之力耳。(《张氏医通》)

清·徐大椿壮热神昏,舌苔白厚,此疫盛于中,从三阳而发疟,阖境相似,谓之疫疟。槟榔、厚朴疏利三焦,草果、甘草消滞和中,黄芩清蒸热之里,白芍敛热伤之营,知母清润存阴以除疫疟也。太阳加羌活以发之,阳明加葛根以散之,少阳加柴胡以疏之。总不使疫邪内陷,则必随药力外解,而经府清和,疫疟有不止者平?此疏利疫邪之剂,为疫疟疏利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吴氏此方治瘟疫初起,邪伏膜原,尚未传变之证。夫疫乃天地之疠气,中之者必从口鼻而入,最易传染,最易传变,属温者居多,属寒者间有,似与伏邪不同。伏邪者,乃四时之正邪,加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类。凡正邪皆可伏而后发,发则自内而至外,初起尚未化热,每见胸痞恶心、舌白、口渴不欲引饮、脉数、溺黄等象,此时未见表里形证,表里之药均不可用,当与宣疏一法,化其伏邪,然后随证治之。此方以槟榔、厚朴能消能磨、疏利宣散之品,以破其伏邪,使其速化;更以草果辛烈气雄之物,直达伏邪盘结之处而搜逐之;然邪既盛于里,自必郁而成热,故以黄芩清上焦,芍药清中焦,知母清下焦,且能预保津液未伤之时;加甘草者,以济前三味之猛,以缓后三味之寒也。合观此方,以之治伏邪初起者甚宜,似觉治瘟疫为未当耳。(《成方便读》)

清·张锡纯北方医者治温病,恒用吴又可达原饮,此大谬也。达原饮为治瘟疫初得之方,原非治温病之方也。疫者,天地戾气,其中含有毒菌,遍境传染若役使然,故名为疫。因疫多病热,故名为瘟疫,瘟即温也。是以方中以逐不正之气为主。至于温病,乃感时序之温气,或素感外寒伏于膜原,久而化热,乘时发动,其中原无毒菌,不相传染,治之者惟务清解其热,病即可愈。若于此鉴别未清,本系温病而误投以达原饮,其方中槟榔开破之力既能引温气内陷,而厚朴、草果之辛温开散大能耗阴助热,尤非温病者所宜,虽有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其凉力甚轻,是以用此方治温病者,未有见其能愈者也。且不惟不能愈,更有于初病时服之,即陡然变成危险之证者,此非愚之凭空拟议,诚有所见而云然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薛生白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连脏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里也。邪由上受,直驱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者。(《温热经纬》)

清·王旭高方中槟榔为辟瘴之药,芩、知为退热之药,芍、草为和中之药;草果一味,究嫌辛烈,余尝去而不用,即芍、草二味,虽曰和中,一嫌其敛,一嫌其滞,不若橘、芩、半夏之和中理气化浊而为当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近代验证

例一 宋超然治憎寒壮热案(选自《新中医》84年12期)

冷某某,男,54岁,电厂工人。1981年5月14日下午初诊:患者自述本月8日午后忽然憎寒壮热,随后汗出热退。10日、12日午后症发同前,即按疟疾到本单位医疗所注射“复方奎宁”,每日一次。但今又发憎寒壮热,头痛身困,胃满食少等,前药不效,复来就诊。诊见舌质红、苔左半边黄厚腻,右半边少苔,脉弦数。证为外感疫风之邪,邪伏膜原之疟疾。治以开达膜原,祛风截疟,方用达原饮加味:

槟榔、黄芩、柴胡、葛根、白芍各15克 厚朴12克 草果仁、银花各10克 知母9克 甘草5克。

三剂。嘱每日一剂,水煎一次,于每日疟发前一小时温服。

5月17日复诊:服上方后至今未有发作,仍感头痛身困,胃满纳呆,但程度为轻。上方去银花,加藿香15克,续服三剂。嘱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上、下午温服之。服完上方诸症均愈,未再复发。

例二 孙允中治愈湿温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李某某,男,10岁。

初诊:1961年3月12日。

主诉:憎寒壮热,朝轻暮重,头痛胸闷,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心烦意躁,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曾服扑热息痛,汗出而热不衰;又用中药泻剂,利后则烧不退;注射青霉素等亦不见功。

诊查:病已九日,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辩证:此为邪伏膜原,湿热内阻。

治法:治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处方:厚朴7.5克、黄芩5克、白芍10克、知母5克、草果5克、滑石10克、佩兰4克、葛根10克、甘草5克、柴胡5克。

三剂,水煎服。

一诊:3月17日 一剂药后,小溲增多;二剂药后,呕恶止,能进饮食;三剂药后,身热除,头痛胸闷大减,惟又觉大便不爽。依原方去佩兰、葛根,加槟榔25克,续进药二剂。

三诊:3月20日。药后诸症悉除,稍感身倦。又调理三日,身无不适。

例三 谢昌仁治邪伏募原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韩某某,男,50岁

初诊:1984年8月28日

主诉:恙起两旬余,初感恶寒、微热,鼻流清涕,经治上呼吸道症状逐渐消失,嗣后恶寒发热呈规律性,每天傍晚六至七点钟即感恶寒,翌晨二、三点钟寒战,每欲盖两条棉被方缓,继之发热,体温高达39~39.5℃,但无汗出,须臾体温渐降,然至傍晚六、七点钟又感恶寒,如此反复,缠绵不已。病程中,曾予中药及抗生素洽疗,均未奏效。遂邀我会诊。

诊查:察其面色不华,形体偏瘦,舌质暗红,苔黄腻满布。细询之,口渴而不欲饮,神疲纳差,小溲微黄,大便一、二日一解,质干;按其脉,弦而稍数。

辨证、治法:余谓为感受暑湿,邪伏募原,浊滞少阻,脾胃受困之候,方用达原饮意。

处为:青陈皮各5克 柴胡9克 甘草3克 黄芩6克 姜半夏10克 草果3克 槟榔10克 厚朴5克 枳壳5克 煨姜一片 红枣四枚

二诊:服达原饮三剂后,寒战平,发热轻,身有微汗;数日来身出风疹,瘙痒不适;舌质绛,苦薄黄腻,大便尚通,解而不爽。证属湿热夹滞血结,胃腑失清,表邪未尽,方用宣透清热之剂。

处方:麻黄5克、连翘12克、赤小豆12克、赤茯苓各10克、鸡苏散12克(包)、豆卷12克、杏苡仁各10克、银花12克、风化硝、炒枳壳6克、大黄5克(后下)。

药后热势渐降,风疹略少,有时微汗。再予清热利湿、和中导滞之剂,调治半月,体温正常,诸恙均愈。

按语

膜原者,外通肌腠,内连脏腑,乃三焦之门户,一身之半表里也。温疫戾气,自口鼻吸受,直驱中道,蕴伏膜原,痹阻三焦气化,营卫周流失序,以故昼夜发热,入暮尤甚。吴氏此方,槟榔苦辛性温,达膜原而散疫邪;厚朴苦辛性温,除胃肠之浊邪,涤膜原之秽浊;草果味辛气香性温,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黄芩、知母,苦寒泻火,清热燥湿;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虑槟、朴、草果之温燥辛香,劫津伤液耳。以其寒温同用,扶正疏邪并重,亦和例之范例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1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