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朝时,陕西有位名医孙思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是我国在医药实践上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人们誉为“药王”。
孙思邈幼年体弱,因病学医。他读书非常用心、刻苦,7岁能诵经史。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青年时代便文才出众,医术高明。公元600年,他刚满19岁,隋文帝杨坚便下诏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无意仕途,淡于名利而婉言谢绝。
公元627年,孙思邈46岁,由于他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名气越来越大了。这时隋朝已被唐朝所取代,唐太宗李世民很器重孙思邈,又派人把他接到长安,要孙思邈做“谏议大夫”,这一次又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回到县后仍四处行医,为解除人民的疾苦而奔波各地。同时,他精心收集单、验、秘方,经过试验筛选,于公元652年写出了《千金要方》,共30卷,医药方剂4500多个,包括临症各科方面的知识,这是我国医药学的一次较大的总结和发展。
公元659年,孙思邈78岁,唐高宗李治又一次诏见他,并留他在朝做“陈御大夫”,但孙思邈又以“年迈少才”,不堪胜任为由回绝了。高宗不便强留,便赐他良马一匹,放他回归故里。
孙思邈回到家乡后,仍继续他的事业,并更加注意了晚年临床经验、心得和实用药物的积累。到公元681年孙思邈百岁高龄时,他又完成了第二部医药巨著《千金翼方》,也有30卷,对《千金要方》做了全面补充。这两部书是孙思邈的毕生心血,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孙思邈有过许许多多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
一天,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棺材底下不断滴着鲜血。孙思邈认为这个人还没有死,就请他们打开棺材,只见死者是个妇女。孙思邈给她切了脉,然后选了一个穴位扎针。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坠地了,妇女也活了过来。孙思邈一针救回了两条命,人们都称他为“神医”。
一次,有个病人撒不出尿来,哀求孙思邈救救他。孙思邈断定他是排尿口堵塞。这时正好有个小孩拿着葱管吹着玩,他要来葱管把尖头剪去,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用力吹了吹,尿顺着葱管流出来了,这一大胆的试验,竟使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
孙思邈不仅精于医术,还擅长营养学。他把脚气病和夜盲症对照起来思考,用调节饮食营养的办法治疗这两种病,都收到一定效果。他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治疗脚气病的人。
孙思邈还擅长针灸,创造了“以痛取穴”的针灸方法。一次,他给一位腿痛病人扎针,逢扎几针不见效。他一面问病人哪里痛,一面用手沿着大腿轻轻往下掐,当掐到痛处时,病人不由得叫了一声“啊……是”,孙思邈立即在这个地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马上不痛了。这个穴位医书没有,孙思邈就叫它为“阿是穴”。
孙思邈年近百岁,身强体健,神采奕奕。因此,不断有人问他“长寿的奥秘”,他总是笑笑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慢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饭后盥漱,睡不张口,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
公元682年,这位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与世长辞了,终年101岁。人们把他安葬在五台山上,并修药王庙一座纪念。(洪汪殿送风)
引自:1997年12月12日《生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