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二陈汤
来源:
蔡福养,《千家妙方·下》
组成:
陈皮、茯苓、半夏各10克,甘草6克,苍术、白术、枳实、白芥子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健脾和中、燥湿化痰。
方解: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湿邪上窜,壅滞声带而致肥厚,生长息肉。方中用二陈汤(前4味)加二术,助其健脾燥湿之力,加枳实理气化痰,使湿邪不得结于上;白芥子取其辛温,以化寒湿凝聚之痰。诸药合用,以达脾复健运、湿除痰化、息肉消散之目的。
主治:
声带息肉、肥厚、证见音哑、时吐黏痰、胸闷不适等症。
加减:
声带肥厚而息肉色红者,酌加当归、赤芍、怀牛膝等以活血化瘀。
疗效:
临床屡用,均获良效。一般服药15剂左右即获愈。临床验证有效。
加味养阴汤
来源:
杨志仁,《千家妙方·下》
组成:
干地黄15克,玄参、龙利叶、瓜蒌皮各12克,麦冬、桔梗、桑白皮、柿霜、茜草根、赤芍各9克,红花、三七粉(冲服)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养阴润肺、活血祛瘀。
方解:
平时大声讲话,高声歌唱较多、较久,耗伤肺阴,久之累及肾阴,而导致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此方用地黄、麦冬养阴;龙利叶、柿霜润肺;桑白皮、瓜蒌皮清肺;甘草、桔梗利咽开音;茜草根、红花、赤芍活血化瘀消肿;玄参滋阴降火。诸药相伍,共奏养阴润肺、活血祛瘀之功。
主治:
声带息肉,证见声嘶较重、咽喉干燥、睡眠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加减:
辅以藏青果含服。每日4枚,以敛肺降火。
疗效:
屡用效佳。坚持服用,每收全功。
天龙饮
来源:
姚楚芳,《上海中医药杂志》(67)1987年
组成:
天谷精、龙须草、龙葵、石龙芮、白英、枸杞子、生地、熟地、白芍、党参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频次。
功用:
养阴益气、清热散结。
方解:
本病治当养阴益气、清热散结,切忌骤用寒凉、峻用苦寒。方中以天谷精为主药,功专散血;龙葵、白英散结解毒,三味合用散结,以治疗咽喉肿塞;石龙芮补阴润燥;龙须草散瘿结热气而利小便;又加白芍、枸杞子、生熟地、党参益肺气而养肾阴。诸药协同,共奏养阴益气、清热散结之功。徐徐频饮,渐见良效。
主治:
声带息肉和小结。
加减:
伴有乏力,形寒肢冷,加炮附子9克,干姜3克。
疗效:
治疗108例,结果治愈(息肉消失)29例,显效(音哽减轻、息肉明显缩小)34例、有效(音哽减轻、息肉轻度缩小)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80.6%。
清肺化瘀汤
来源:
刘松孙,《中医杂志》(3)1986年
组成:
凤凰衣、蝉衣各5克,木蝴蝶1克,胖大海、夏枯草各9克,赤芍、茯苓、丹参各10克,蒲公英3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个月为1疗效。
功用:
清肺利咽、活血化瘀。
方解:
病由肺热,与瘀血有关。方用赤芍、丹参通络散瘀;夏枯草软坚散结;二者同用可使声带息肉与小结缩小或消失;胖大海、蝉衣、凤凰衣、木蝴蝶、蒲公英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再配以茯苓利湿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利咽、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声带息肉和小结。
疗效:
治疗20例,痊愈6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
清肝利咽汤
来源:
宋根信,《千家妙方·下》
组成:
柴胡、白芍、栀子、枳实、射干、半夏各12克,当归、桔梗、前胡、甘草各10克,蝉衣、白芥子各9克,苏子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清肝利咽、降逆化痰。
方解:
方中柴胡、栀子、射干清肝利咽;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半夏、苏子、白芥子、枳实降逆行气化痰;蝉衣祛风散结;桔梗、前胡、甘草开肺利咽。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利咽、降逆化痰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
声带息肉及声带水肿。
加减:
肝热偏重者,去半夏、白芥子,加黄芩、龙胆草、青果、丹皮;肝阴不足而肝阳偏盛者,去苏子、半夏、白芥子、前胡,加生地、丹皮、酸枣仁、五味子、降香,并可加重用白芍至20克;若湿痰为主者,则去栀子、射干,加茯苓、陈皮;因逆气壅肺,而化热伤津者,则去半夏、白芥子、前胡,加降香、生地、麦冬、腊梅花。
疗效:
临床屡用、观察,用本方对证加减化裁,治疗声带息肉或声带水肿或二者兼有者效果尚满意,治疗单纯声带水肿而失音者,疗程尤短,一般在2〜5天;治疗声带息肉或兼有水肿而失音者、疗程稍长,一般声音恢复正常在6~15天左右,息肉完全消失在15~45天左右。若息肉较大(直径在4毫米以上)可能更长些。同时还发现息肉由红色逐渐变为淡红色、白色,同时由大变小,最后消失而痊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