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运脾汤
来源:
蒋仰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5克,焦山楂、神曲各10克,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其中鸡内金应研末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素。
功用:
温中运脾。
方解:
小儿厌食症,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如恣食生冷之物等等,而致寒湿困阻,脾虚食滞,导致运化失司。《名医方论》云:“阳气始动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方中附子、肉桂去脏腑之寒湿,补火暖土;配干姜以增强暖中除寒之功;苍术、白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阳、一为阴中之阳,一为补中除湿;为益气和中,且能强脾土,伍茯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青、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消食宽胃,相伍而行气导滞;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诸药相伍,中宫得温,脾土始运,磨谷消滞,升降调和,恙疾皆降矣。
主治:
小儿厌食症(寒湿中困、脾失健运型)。
加减:
本方加减后还可疗寒湿中阻之滞泻、呕吐、积滞等脾胃运化失司之证。兼泄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兼呕吐者,加姜半夏、苏叶、苏梗、旋覆花(包煎)各6克,蔻仁3克;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菔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疗效:
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5~7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
本病在城市小儿中较为多见,尤其在独生子女中每每易见,临床投用本方治之,疗效卓著。如果小儿的发育营养比较好,只是偶有食欲低下,或正在患病的小儿而出现的食欲不振,均不是厌食症。
桂枝汤加味
来源:
董延瑶,《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小半碗,分2次温服。患儿喜食。
功用:
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方解:
目前流行的小儿厌食症,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喂养不当,滥进滋补,久之使脾胃生化机能失常。有的父母还要强喂、打骂,更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形体更弱、腠虚汗多、面色不华等症状。经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坚硬,容易感冒发热。凡此种种都因营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此证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董氏从中医“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考虑,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采用鼓舞营卫、振奋胃气之法,故方用生姜助桂枝以和表,大枣助白芍以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阳,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则养脾胃、资汗源。药仅5味,但它们之间这种内在复杂的联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和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在长期实践观察中,验明此方实为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的虚的一面的调节剂。尤在泾说:“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所以此方能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思食。
主治:
腠虚汗多、纳呆厌食。
加减:
如有不同的兼证,须加味处理,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加养胃生津之品,如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酌情选入;鼻衄,加白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以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者,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可加入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等等。至于新邪感袭须辨其轻重而另作化裁。
疗效:
临床屡用,疗效甚佳,一般服数剂后即营卫和、胃纳开而获愈。
凉肝健脾汤
来源:
王益谦,《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
乌梅、白芍、川石斛各6克,夏枯草、炒扁豆各10克,生麦芽、炒麦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克,糯稻根5克,生甘草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6剂为1疗程。
功用:
抑肝扶脾、养胃清热。
方解:
厌食一证,舌称“恶食”。乃脾胃虚弱土虚木强,肝郁化热,胃阴亏损之本虚标实之挟杂证,治疗当以清肝补脾养胃为大法。然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不耐攻伐,故只宜凉肝,切忌大苦大寒以伤脾胃生化之气,病延日久,中焦气馁,“虚不受补”,故补脾切忌甘温厚味;脾胃居中土,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养胃切忌滋腻壅滞。故方中以乌梅、白芍之酸直入肝经,柔肝养肝;配以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炒扁豆、麦芽、谷芽甘淡平,一升一降,以健脾益胃;更以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配以石斛以养胃生津;糯稻根培土止汗退虚热。诸药相合,凉肝除热而不伤正气。健脾益气而不壅滞,养阴生津而不碍胃气,共奏抑肝扶脾、养胃清热之功。即或有兼证,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每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主治:
不思纳食,伴内热,渴喜冷饮、寝汗、消瘦、性情急躁等症。
加减:
内热甚者,加胡黄连、青蒿或地骨皮、丹皮;口渴甚者,加炒知母、瓜蒌根;汗多者,加牡蛎、淮小麦;挟食滞者,加炒山楂、炒神曲;夹虫积者,加使君子、榧子肉。
疗效:
多年使用,屡收良效。一般服3〜6剂即可痊愈。
补脾益胃汤
来源:
李志文,《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
太子参、山药、茯苓、白术各10克,陈皮、佩兰各7.5克,乌梅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平补气阴、益胃健脾。
方解:
厌食一证,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居多。方用太子参、山药滋脾益气;白术、陈皮行气益胃;乌梅滋养胃阴;佩兰芳香醒脾;茯苓健脾渗湿。合之共奏平补气阴、益胃健脾之效,故用之多效。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加减:
脾虚重者,加扁豆、龙眼肉;湿重者,加白蔻仁,减乌梅;渴加黄精;便干加麦冬;夜喘者,加蝉蜕;腹痛,加元胡;烦急者,加莲子心;虫积者,加使君子。
疗效:
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和胃进食饮
来源:
陈厚忠,《湖南中医杂志》(2)1988年
组成:
神曲、山楂、炒麦芽各15克,法半夏6克,茯苓8克,陈皮5克,炙甘草4克,木香2.5克。
用法:
上药加水700毫升,浸泡30分钟左右,先用武火煎沸,再以文水煎20分钟,取汁,再水煎1次,二汁混匀煎至250毫升,分3次饭后半小时内服,每日1剂。
功用:
和胃消食、健脾助运。
方解: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不和则纳呆,胃不开则食不进,脾胃不和则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故消瘦、烦躁、厌食,方中神曲、山楂消肉食而健胃;炒麦芽消食和脾,食滞中脘用之最良;二陈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木香行气消滞。诸药合用,共奏和胃消食、健脾助运之功。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加减:
脾不健运者,加土炒白术,重用茯苓;胃不纳食者,加鸡内金,重用焦三仙;气虚体弱者,加太子参、怀山药;胃阴虚者,酌加木瓜、乌梅;平素易感冒或稍兼外感者,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疗效:
治疗50例,年龄6个月至6年,结果痊愈(症状消失,纳食量如同龄常儿,身体无恙,不偏食,不择食,4个月内无反复者)35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稍有偏食择食,2个月内有反复者)10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其中服药3剂起效者28例,5剂起效者20例,服10剂还未起效者2例。
健脾饮
来源:
赵斌,《陕西中医》(8)1990年
组成:
木瓜、乌梅、茯苓各6~9克,山药12~15克,扁豆、苡仁、麦芽各9~12克,薄荷叶20克(后下),甘草3~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10剂为1疗程。
功用:
健脾消食、和胃进食。
方解:
方中木瓜、乌梅,现在药理研究含有苹果酸、维生素C等物质,可促进胃液分泌,使胃的蠕动增加、排空加速;山药、麦芽含有淀粉酶、蛋白分解酶、糖转化酶;扁豆、茯苓、苡仁含有维生素B,及微量元素钙、磷、铁等;薄荷叶养胃生津。诸药同用,能增加胃液的分泌和排泄,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改善小儿的食欲。
主治:
小儿厌食症。
加减:
积滞,加焦山楂、神曲各6~9克;脾胃虚弱,加党参9~12克,白术6~9克;脾虚湿阻,加藿香9~12克,砂仁6~9克;阴虚胃热,加沙参6~12克,丹皮6~9克;肝脾不和,加柴胡6~9克,白芍9~12克;虫毒扰脾,加槟榔6~9克,白芍9~12克。
疗效:
治疗86例,年龄在1~14岁之间,结果痊愈58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大多数患儿服药2~3剂后即见饮食有所增加。服药最少5剂,最多13剂。平均服药8剂。
消府汤
来源:
周文川,《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青皮、莪术各10克,胡黄连6克,山药15克,制鳖甲12克。鸡内金,山甲珠各5克,明党参15克,甘草3克。
用法:
上药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取液去渣,再煎1次,将两次药液混匀,加白糖适量,分两次温服,或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
理滞清热。
方解:
小儿疳积厌食,多责肝胆积热,耗伤脾胃阴津,肝胃有热则咬牙盗汗,脾阴耗伤则因之厌食,化源不足,血枯不荣,则见消瘦青黄,毛发不泽。本方以理滞清热为主旨,脾肝胆积热得清,则脾胃阴伤自复。药以青皮、莪术、胡黄连理滞泄火;二甲,内金软坚消积;辅以山药、明党参、甘草以扶脾胃阴津,并可制约理滞泻火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故疳积日久、肝脾肿大、形瘦肢枯、厌食困乏者皆宜。
主治:
小儿厌食,疳积,虫积,证见面黄消瘦、印堂色青、夜卧盗汗、毛发不泽。
加减:
如伴消化不良、饱闷、便溏,尤可加用焦三仙或砂仁、扁豆以助消导。
疗效:
临床反复验证,疗效颇佳。
调解散
来源:
江育仁,《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苍术、山植、六曲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3岁以下,每次服1克,日服3次,饭后服;3岁以上每次服1.5~2克,日服3次,饭后服。服用时以少量蜂蜜,开水调服。
功用:
芳香助运、醒胃化滞。
方解:
遵“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旨,故方中以苍术芳香助运;山楂醒胃化滞;六曲清运兼备,与苍术相配伍,助运作用更强。苍术一味,历来医家嫌具有伤津劫液之弊,小儿一向慎用。《本草崇源》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其运脾与补脾之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实际上所见脾失运化的患儿,临床上均无阴伤之明证。
主治:
长期食欲不振,厌食,拒食,面黄消瘦,大便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等一切脾胃失调证。
疗效: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连服15日左右,即收佳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