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祛痰别寒热,培本尤审肺肾脾

名医简介

张沛虬(1916〜),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疾病。其病理与其病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致使肺、脾、肾俱虚有关。根据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为基本大法。

一、发作期

1.寒痰阻肺:症见形寒肢冷,脊背发凉,恶寒怕风,发热不重,头痛身痛,呼吸气促,喉间痰鸣如水鸡声,胸闷,咳痰稀薄,色白多沫,或痰少而粘,咳吐不爽,面色滞暗,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橘红、紫菀、款冬花、苏子、五味子、苍耳子。

2.热痰阻肺:症见声高息粗,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粘色黄,咳痰不爽,胸闷,发热面红,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泄肺,化痰平喘。方用:泻白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光杏仁、黄芩、知母、桑白皮、款冬花、石膏(先煎)、地龙、银花、甘草。

加减:哮喘严重,加佛耳草、葶苈子;痰多黄稠,加鱼腥草、开金锁;咳痰不利加蛤壳;喉头有水鸡声加炙射干;有过敏史者加苍耳子。

哮喘发作时的常用自拟验方:

生麻黄10g、杏仁12g、甘草10g、地龙15g、百部15g、细辛3g、枳壳6g、石韦15g、五味子5g、紫菀10g、佛耳草30g。

有感染者加银花15g,鱼腥草30g;鼻塞声重者加苍耳子15g。

二、缓解期

哮喘反复发作,渐至肺、脾、肾俱虚,剧发缓解之后,尚有咳嗽气急之症。

1.肺气不足:症见喘气短促,动则喘甚,言语无力,或因遇风寒,哮喘即被诱发,下肢虚浮,舌淡,脉沉细。治宜补肺化痰,佐以降气。方用生脉散合苏子降子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陈皮、姜半夏、冬花、甘草。

2.脾气虚弱:症见哮喘,平素痰多,乏力倦怠,四肢困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无力。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生姜、山药、五味子、炒扁豆、佛耳草、海浮石。

3.肾不纳气:症见腰膝酸软,气短息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

肾阳虚:见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自汗或肿而浮,夜尿频,舌淡,脉沉细弱无力。治宜温补肾阳,纳气定喘。方用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萸肉、山药、丹皮、茯苓、熟附片(先煎)、肉桂、蛤蚧尾、五味子。

气喘明显,前方加黑锡丹:每次3〜6g,日2次吞服。

肾阴虚:自觉五心烦热,面颊生火,盗汗,口干尿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佐以纳气。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山药、茯苓、萸肉、丹皮、泽泻、五味子、苏子、复方参蛤散。

如肾阴阳两虚,左右归丸各9g、和匀,分3次服,平时常服,持之以恒。

常用以下方于哮喘缓解期而收效:

紫河车60g、蛤蚧粉45g、地龙粉75g、五味子24g、苍耳子60g、甘草30g。

研粉或蜜丸,每服9g,日服2次,早晚吞服。

1.哮喘有外寒诱发或外感风热时,必须以祛邪为先,用辛温解表,发散风寒或用辛凉解表,清肺化痰,佐入平喘化痰之品。哮喘发作时只治喘,不急祛邪,则哮喘往往不能平,效果亦不好。

2.孩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哮喘能减轻或缓解。妇女在怀孕期间,往往引起哮喘发作或加剧。故平时主要着眼于培补脾肾,扶正可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体质。

3.哮喘在发作时,往往痰涎壅肺,胸闷气塞,即使有阴虚兼证,亦不宜用滋腻之养阴药,喘发时应治喘化痰,俟喘平后再顾其阴。

4.哮喘在急性发作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在多汗的情况下仍可用较大剂量麻黄,因为麻黄平喘作用较其他中药明显,临床上并未致汗出亡阳的情况,而多数病人在哮喘缓解后,汗出逐渐减少,喘平汗自止。汗出不已是喘甚之故。患者如有高血压,可加降压药,出血或鼻衄,痰中带血,可与止血药同用。

广地龙有平喘作用,可解除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临床常用于治哮喘,取得良好疗效。民间单方地龙煎红茶治哮喘有一定疗效。

紫河车以古法焙干研粉,效果最好;胎盘组织坎炁亦有同样效果。

(张子久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7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