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贵求通,疏肝每为先

名医简介

邵长荣(192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慢支咳嗽的效方达药

慢性支气管炎久病必虚,一般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为多见。在旧疾复发或继续感染的时候,虚中夹实,出现实、热、痰、湿的见证。其治主要有以下几法:

1.温肺化饮。主要见症为形寒,胸闷,咳白沫痰,舌苔薄白,质淡或带紫,类似“痰饮”证。仿《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常用:

附子9g、姜竹茹9g、葶苈子9g、五加皮9g、白术9g、陈葫芦19g、米仁根18g、黄荆子12g、细辛3g。

制成合剂,名温肺化饮糖浆,对咳痰、胸闷、形寒等症有效率在70%〜80%,对IgA亦有调整作用。

2.泻肺清热及清肺化痰。用于热证,代表方有《景岳全书》的桑白皮汤。原方去黄连、山栀,加连翘12g,并重用黄芩18g,对咳剧痰阻的患者加蚤休、天竺黄,常使排痰通畅,肺热渐清。

3.润肺止咳。适用于干咳乏痰,咽干少津,舌红脉细等肺阴不足患者,可采用育阴润肺,止咳化痰,古方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有一定效果。但养阴生津的方药,有时疗效并不满意。这与本病的病情迁延,缠绵反复有关,尤其兼有苔腻,脉弦滑;夹痰湿的病人,或原来脾胃虚弱的患者,养阴有助湿之弊,往往影响脾胃。因此,麦冬、生地等滋阴药不宜长期应用,而应选用沙参、玄参并加入冬瓜仁、苡仁、芦根等淡渗利湿之品。

4.健脾化痰。适用于胸闷身重,痰多纳少,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等痰湿较重者,用上述处方屡不见效,改用苍术、川朴、陈皮、半夏等,取平胃二陈之意,制成平喘合剂收效较著。后来,对肺结核兼慢性支气管炎痰湿重者,也使用此方。开始顾虑苍术、川朴等性燥,恐其劫阴动血。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反因健脾利湿,湿除保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晨起脸部轻度浮肿,可加车前草15g;老痰不化加海浮石18g。

5.培补脾肾。方药很多,参蛤散、附桂八味丸、七味都气丸之类,大同小异。

在用药方面,以尽其所长为宗旨。常用以下几种药:

1.麻黄:因其性味辛温,故多用于实喘中之偏寒者。临床体会经适当配伍,寒热之喘均可应用,麻黄的用量可因地因人制宜。近来其用量有加大的趋势,偶可用至15g,但须蜜炙以濡润其燥烈之性,有时则重配白芍30g,桂枝9g、调营卫,以纠麻黄过汗之弊。临证还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差异用麻黄根来治疗兼有自汗的哮喘患者,而对素患高血压、心脏病及体质虚弱者则当禁用或慎用。

2.射干:为治咽喉疾患之要药。临床常用其治喘,其机会有时甚至多于麻黄。本药性味苦寒,具利咽清肺之功,而无麻黄发汗之弊。咽喉乃肺气出入之道,咽利路通,则喘哮可平。其用量多为9g、至12g。

3.款冬花:此药具有较好的止咳化痰作用,已故名医程门雪认为它是一味治喘良药。临床多配用于复方中,且因其性稍嫌温燥,故常蜜炙使用。

4.补骨脂:系辛苦、大温之品,具补肾壮阳、温肾纳气之功。对肾不纳气之虚喘患者,常与胡桃肉等温补肾阳之品合用。本药不但可以用于治本,也可用于治标。即使不是肾虚的哮喘患者,只要热象不太明显,且无咯血等表现者,亦可应用,以加强祛痰平喘之效。

5.车前草:此药一般用于利尿消肿。车前草既可利颜面及下肢之水,必定也能清肺中之水。咳喘不息,多是痰饮壅肺,也是水湿之邪作祟,固可用车前草清利之,水清饮除,肺野清虚,气道通畅,则喘咳可平。因而,治疗喘咳不休、痰饮壅盛者多加之,疗效颇佳。

6.胡颓叶:《中藏经》谓其治“喘嗽上气”,《本草纲目》曰其能补“肺虚短气”。民间也有用之以治疗哮喘者。本品既可治喘又能补气,攻补兼任,确是一味治喘佳品,尤其对发育期前后的少年哮喘患者,常奏奇效。

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等工作中,对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方药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和研制,创制了许多疗效较好的验方。如:

1.镇平片:由曼陀罗0.042g,远志0.42g,甘草0.3g组成。轻症哮喘每次服2片,重症而体实者可用至3片,日服1次。本方以曼陀罗解痉平喘为主,佐远志化痰宁神、甘草甘缓和中为辅,并可制曼陀罗之毒,诸药合用共奏定喘止咳之功。

2.保肺片:由补骨脂、菟丝子、杜仲、川断、熟地、当归、覆盆子、胡桃肉等药组成。方中诸品合用具补肾纳气、滋养阴血之功。

3.三桑汤:由桑白皮12g,桑椹子12g,桑寄生12g组成。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为君,配以平补肝肾的桑椹子和桑寄生为辅,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具攻补兼施之效。适用于肺气肿、咳嗽气急等症不太严重,兼稍有舌紫的轻度肺气不宣和肾不纳气的哮喘缓解期患者。

4.三参汤:由孩儿参15g,沙参12g,玄参12g组成。痰热壅肺,经久不愈而见肺之气阴两虚者,用之甚宜。本方主要用于哮喘静止期,舌质绛红的气阴两虚者。

5.三子汤:由葶苈子12g,苏子9g,车前子12g组成。方中葶苈子具泻肺定喘、行水消肿之功,效似桑白皮而力强,适当配伍,虚、实之喘皆可用之。配苏子以降气,车前子以利水,三品合用具明显的利水下气之功。适用于哮喘痰多,下肢浮肿,但不太严重的患者。

疏肝六法

邵师认为,咳嗽一证,虽然病因各异,兼证不一,但揆其要,无不由于气机违和,气血流通受其阻滞,通而不畅,甚或不通,津液的输布代谢受到干扰,痰饮停滞,咳证由是而起。为治之道,贵在求通。通则气机调和,百脉流畅。调通气机之法,以疏通肝气为先,临证归纳有6法,兹述如次。

—、疏肝祛风法

肺乃清虚之府,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于之则咳矣。多种外邪,常随风邪袭之于肺,素有七情内伤、肝气郁结之体,复感风邪,清虚之体受扰,肺气壅遏不宣,宣肃失司在所必然。临床可见咳嗽时缓时剧,经久不愈,每逢忧思、烦恼、受风、感寒、天气变化时咳嗽加剧,伴咽痒、脉弦。邵老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治之,使风邪疏散,肝气条达,气机调和,肺气就能宣畅。

汪某,女,41岁,1993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咳嗽反复多年,时轻时重,西医诊断为慢性咽喉炎,经多方治疗,鲜有疗效。近因疲乏后受凉,咳嗽加剧,干咳少痰,伴有胸闷心烦,口干咽痒,苔薄白,脉细弦,治宜疏肝祛风止咳。

处方: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桔梗、柴胡、前胡、赤芍、白芍、川芎、枳壳、黄芩、射干、山豆根、蚤休、半边莲、细辛。

服药7剂,多年咳嗽停止。随访半年,咳嗽未作。

二、疏肝化痰法

肝与肺为人体气机升降之通道,肺居上,主一身之气的宣降;肝居下,主疏泄,其经之别支由下而上贯膈注肺,挟生发之气,循经而舒启肺气,使之宣降而行治节之权。若性情沉郁,肝气失于条达,肝气郁结则阻碍肺气宣肃而发之为咳,久则津液不布,聚而成痰,前贤对肝郁挟痰的病机早有论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邵师认为:气机郁滞,津液失布是产生痰饮停滞致咳的基础。患者表现既有咳嗽证候,又有胸胁胀闷,情志不舒,喜叹息,脉弦的肝气不利之象。邵老常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调理气机,使郁滞的气机通顺,气顺则一身津液随之而顺,痰浊亦随之而降,实为治咳之本。临床上气滞痰凝多为互兼,以气滞为主者咳嗽症状多为间歇,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治疗用四逆汤或半夏厚朴汤加减为治。以痰凝为主者,症见痰粘咽喉感,咯之不爽,时轻时重,常加用温胆汤为治;痰郁化热者,参照平肝清肺法治疗。

陈某,女,50岁,1994年3月5日初诊。患者平时多愁善感,半年来咳嗽断续,痰多粘稠,咽喉不舒,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久治不愈,伴胸胁满闷不舒,苔薄腻,脉弦细滑。辨证肝郁气滞,痰气互结,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处方:

柴胡、前胡、赤芍、白芍、枳壳、枳实、川芎、郁金、丹皮、白术、陈皮、姜半夏、炙苏子、生甘草。

7剂后咳嗽减轻,惟觉胸胁不舒,舌苔薄白腻,脉弦滑。上方加川楝子,再服7剂。药后咳嗽痊愈,胸闷亦舒,精神转佳。

三、平肝清肺法

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日久不散,上逆犯肺,火灼肺金,即“木火刑金”,烁津为痰,肺失肃降,引起咳嗽。症见气逆咳嗽面红,咳引胸胁作痛,痰黄而粘,头晕目眩,咽喉干燥,舌红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邵老常用小柴胡汤合野菊花、夏枯草、鱼腥草、败酱草等药治疗,并重用黄芩,使肝火平息,肝气调畅,肺经通利,肺得安宁。

朱某,男,48岁,1994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急,头晕频作。3天前因劳累后咳嗽剧作,伴发热、痰黄难咯,咳甚则两胁下满闷疼痛,不可转侧,外院诊断肺部感染,渗出性胸膜炎并伴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证系肝病为本,肺咳为标,肝火犯肺而为咳。治宜平肝清肺,化痰止咳。处方:

柴胡、姜半夏、黄芩、赤白芍、瓜蒌皮、丹皮、野菊花、夏枯草、鱼腥草、败酱草、延胡索、川楝子、徐长卿。

7剂后咳嗽减半,连服14剂后病情逐渐康复。

四、疏肝通腑法

气郁痰壅常伴有腑气不通之症状,邵师治疗此类病证除疏肝解郁调气外,还要加入通泻药物。“肺与大肠相表里”以承气汤为代表的通下药能通腑气,开导阴邪,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起开门逐盗的作用。腑气一通,全身的气机也随之而畅,痰浊亦随气而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黄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促进肠蠕动,从而加速血液淋巴循坏,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在用药剂量上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量调整,既不伤正气,又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蔡某,女,31岁,主诉咳嗽反复不愈2年余,痰粘色黄,咯之不爽,伴咽喉不舒,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每5〜7天1行。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多次反复用抗生素治疗不效。查体: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两肺呼吸音粗糙,舌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为气郁痰凝,腑气壅塞,治拟疏肝通腑导痰法。

处方:

柴胡、前胡、赤白芍、平地木、细辛、蚤休、半边莲、全瓜蒌、大黄、枳壳、枳实、江剪刀草、野菊花。

服药7剂,大便通下量多,并见痰状粘液,咳嗽明显好转。二诊时上方去枳壳、枳实、大黄,加入蒲公英,再服7剂,咳嗽痊愈未发。

五、通利化饮法

咳嗽痰多,甚则气促,有时兼有肢体浮肿,类似有支饮的见证。邵师常用通利化饮的方法治之。在宣通肺气、通调气机的同时加入了陈葫芦、猪茯苓、车前草、泽泻等利水化湿药;参入苍白术健脾益气化湿,祛痰湿而不伤正气;再参入防己、桂枝祛风通阳,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咳嗽一证随水饮的通利而日见平息。对于久病脾肾阳虚的患者,则采用熟附块、肉桂温阳利水的方法治之。

范某,女,48岁,1995年1月24日初诊。主诉咳嗽咯痰5年余,为白色泡沫状痰,量多。近2年来动则气促,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用一般抗菌消炎化痰药治疗未效。今年冬季发作频繁、怕冷、易出汗,伴鼻塞流涕,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浮滑,两肺可闻干性啰音。辨证痰饮内恋,风寒外束。治当温肺化饮,通利水湿。

处方:

黄荆子、麻黄根、赤白芍、川桂枝、细辛、姜竹茹、川芎、干姜、陈葫芦、车前草、苍白术、泽泻、防己,7剂。

二诊时下肢浮肿已退,咳嗽咯痰亦减。舌根白腻,脉细滑。用上方加减治疗1个月后,咳嗽咯痰尽和。

六、通脉祛痰法

心主血脉,肺主气,两脏同居上焦。《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这就决定了心与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的密切关系。若心脉瘀阻,宗气运行不利,肺络阻滞不通,津液代谢受阻扰而凝聚为痰,痰阻气机,以致宣降失职,而见咳嗽气喘等症。治为通脉祛瘀,行气化痰,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

李某,女,65岁,1994年6月2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咳嗽加重、气短1个月。西医诊断为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近日症见心慌气短,胸闷,早搏频繁,咳嗽喘息,咯痰不已,舌淡紫、苔白腻,脉结。胸阳不振,心脉瘀阻,痰浊内滞,肺失宣肃。治拟温通祛瘀,行气化痰。

处方:

桂枝、炙甘草、瓜蒌皮、薤白头、姜半夏、丹皮、丹参、炒蒲黄、桃仁、青皮、陈皮、淮小麦、大枣、郁金、佛耳草。

7剂。二诊时心悸早搏稍平,胸闷亦减,咳嗽咯痰见瘥。上方加江剪刀草、车前草,继服14剂。

(夏以琳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8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