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温凉宣肃,权衡辛散收敛

名医简介

胡建华(192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

治疗外感咳嗽,宜温凉相配,宣肃同用

外感咳嗽,既见喉痒咳嗽痰多等症,又常兼有发热恶寒。一般认为偏风寒宜辛温,偏风热宜辛凉,咳嗽初起宜宣肺,咳嗽日久宜肃肺。但临床体会,不必过于拘泥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的界限,常以辛温与辛凉相配,宣肺与肃肺同用,可以取得迅速退热、止咳的效果。

赵某,女,48岁,门诊号025913。初诊:1976年8月23日。

咳嗽甚剧,已有3天。昨起恶寒发热(体温38.6℃),头痛,四肢关节酸痛,咳嗽阵作,咯痰不爽。昨服复方阿斯匹林、安乃近等西药后,一度出汗,体温稍降,今晨身热甚壮(体温39.1℃)。苔薄白,脉滑数。风邪外袭,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羌活12g、蒲公英30g、薄荷叶3g、生麻黄9g、杏仁9g、生甘草6g、炙紫菀12g、炙百部12g、炙枇杷叶12g。

上方头汁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煮沸后5分钟停煎,10分钟后取汁温服,二汁煮沸后再煎30分钟,取汁温服。

二诊:8月25日。前天上午10时服上方后,得汗甚畅,昨晨身热退清(体温36.8℃),头痛骨楚消失。今日咳嗽已减,食欲已振,苔薄白,脉小滑。再予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处方:

生麻黄4.5g、杏仁9g、生甘草6g、炙紫菀12g、炙百部12g、炙枇杷叶9g。

临床上对感冒及外感咳嗽而见发热者,常以辛温(羌活、生麻黄)、辛凉(薄荷加蒲公英清热)同用,而以羌活、蒲公英为主。如偏于风寒发热,无汗身痛,羌活可加至9g,再加紫苏9g,适当减少蒲公英剂量;如偏于风热,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再加板蓝根30g、或黄芩12g,适当减少羌活剂量。

至于宣肺与肃肺同用,古已有之。例如,射干麻黄汤,既用麻黄辛温宣肺,又用紫菀、款冬肃肺下气,而此方治疗哮证咳嗽气急,喉中有痰鸣声,即使持续已半月余,也不因发作日久而忌麻黄宣肺。又如止嗽散中荆芥、桔梗疏风宣肺,说明病起不久,外邪未解,但并未因此而忌用紫菀、百部以肃肺止咳。本例用羌活、薄荷、蒲公英解表清热,三拗汤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叶肃肺止咳。其中枇杷叶是一味肃肺药,有较强的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治疗流感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甚剧,常在解表宣肺药中加入本品,效果较好。至于煎药方法,由于羌活、薄荷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故嘱头汁少煎,取其辛散解表之力。在24小时内退热,咳嗽迅速痊愈(后因腹泻来就诊,据告3剂服完,咳嗽即愈)。

久咳不愈,辛散与收敛同用

治疗咳嗽,每忌敛涩之剂,尤畏粟壳之类,盖恐收敛邪气。但用之合度,每获显效。《医门法津》说:“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收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所谓“邪盛”,是指表证未罢,痰浊未清;所谓“邪衰其势不脱”是指外无寒热表证,内无痰浊留恋,而咳嗽仍剧。必须抓住这两个辨证要点,方能使用收涩之剂。《丹溪心法》说:“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可谓深得使用本品之要领。

顾某,女,37岁,门诊号022198。初诊:1975年4月2曰。

今年春节前探亲途中,感受风寒,引起咳嗽。两个多月来,曾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服愈咳糖浆、碘化钾以及中药等,喉痒咳嗽,持续不减,干咳无痰,剧咳时引起气急恶心,胸膺闷痛,精神困惫,气短,口干,脉细略数,苔薄腻。咳嗽缠绵已久,肺失清肃,气逆而致咳频。治宜益气养阴,宣肺镇咳。

处方:

生黄芪9g、南北沙参各12g、生麻黄4.5g、炙地龙9g、桔梗4.5g、生甘草4.5g、撰粟壳9g、灸紫苑15g、炙枇杷叶12g。

二诊:4月9日,近3天来咳嗽明显好转,未见剧咳-气急渐平,口干亦减。脉细,苔薄腻,再予前法化裁。

生黄芪9g、南北沙参各12g、生麻黄4.5g、炙地龙9g、桔梗4.5g、生甘草4.5g、罂粟壳9g、炙紫菀15g、炙枇杷叶12g。

二诊:4月9日,近3天来咳嗽明显好转,未见剧咳,气急渐平,口干亦减。脉细,苔薄腻,再予前法化裁。

生黄芪9g、生麻黄4.5g、炙地龙9g、罂粟壳4.5g、桔梗4.5g、生甘草4.5g、炙枇杷叶12g、北沙参9g、麦冬9g。

三诊:4月16日,喉痒咳嗽已余,各症均安,惟略觉神疲气短口干而已,此乃气阴尚未完全恢复所致。再予益气养阴为主,生脉散加味。

处方:

孩儿参12g、麦冬12g、五味子4.5g、南北沙参各12g、野百合15g、生甘草4.5g、桔梗4.5g。

本例咳嗽2月余,缠绵不愈。剧咳日久,气阴亏虚,故见神疲,气短,口干;肺失清润肃降,气失宣畅,故见剧咳无痰。方用黄芪、沙参益肺气、养肺阴,乃一般常法。关键在于用麻黄之辛散配罂粟壳之收敛,相辅相成,起着宣通、收敛肺气的作用。

咳喘之证,在临床上还可见痰甜或痰咸。一般痰有甜味,多属脾经痰湿留恋所致。痰甜而稀白者为寒湿之痰,可用平胃散、苓桂术甘汤以温化湿痰;痰甜而稠黄者为湿热之痰,可用贝母瓜蒌散、黛蛤散以祛痰化湿清热。根据程门雪先生经验,无论寒湿或湿热之痰,凡是痰甜,均应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可以提高疗效。宗此法,用于临床,确实灵验。一般痰有咸味,多属肾水不摄,津液上泛所致。程氏曾治1例痰有咸味而粘厚,苔白腻的患者,用金水六君煎加减,以补肾健脾,其中熟地重用至8钱,(相当于25g),取得很好效果。盖脾为生痰之源,脾健运则痰浊自然不生;肾主水,肾气充则肾水不致上泛矣。

咳喘日久,而见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多属肺脾湿痰;夜间或子时咳嗽气急更甚,多属肾虚不能纳气。

黄文东先生治疗咳嗽用肃肺药,根据偏寒偏热之异,而讲究温肃、清肃之别。温肃药常用紫菀、款冬、旋覆花等,清肃药常用枇杷叶、马兜铃、桑白皮等。黄氏在咳嗽平定后,强调治本,以防止或减少复发。在补肾的同时,还要处处照顾脾胃。盖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正气充沛,不致滋生痰湿。同时培土又有资助肾脏元气的作用,故应培补脾肾并举。补脾药常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等,益肾药常选用紫河车、胡桃肉、补骨脂、蛤蚧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8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