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久嗽重升麻,酌用风药法东垣

名医简介

孙弼纲(1926〜),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外感咳嗽本应以疏风化痰止咳为治,但多数患者表证已解,唯咳嗽绵延近月,虽用各种中西药物,屡治无效。患者咳嗽频作,痰多白色,或粘或稀,由于久咳不愈,多见食少乏力,气短头晕。乃思外感内伤固有不同,但外感日久,伤及下气,正气亏损,又何以祛恋肺之余邪。《脾胃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外感咳嗽,久咳不愈而见虚象,实亦脾胃气虚,元气耗损之证。乃予健脾益气、豁痰止咳之剂。前者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后者则选用姜半夏、陈皮、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远志、桔梗之属。痰黄者酌加清热泻肺之品,常可见效。

但亦有按前法诊治仍无效果者,颇为费解,复读东垣之书,悉东垣创“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脾阳下陷”之说,及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之法,适用于多种疾病,亦包括“咳嗽寒热”、“久病痰嗽”等证。临诊应细审病者整体,环顾病机各方面,辨证用药。乃对患者进一步审察内外,见久咳不愈病人,有手足不温者,有手心烘热者,有气短声低、头昏乏力者,有胸满气粗者。此等差异,或因素体虚弱,或因病初感邪轻重不同。乃思手足不温或属阳陷于下,不能升发于四肢;时有身楚者,或因余邪客于肌肤,或表未全解,或宿肺之邪有透表以疏解之势。对于上述情况,即一概在方中加用升麻,并选用荆芥、防风、羌活、蔓荆子、白芷等数味。盖升麻可举陷下之阳气,而诸风药既可行卫气充肌肤以疏表逐邪,亦可行气血达于四末而逐寒复温,又可助阳入里以温脏腑,得升麻之助,效果尤佳。头昏乏力,气短声低同属中气下陷,肺气亏虚,当重在补气升阳,需以补脾益气为主,宜补中益气汤加味。但如咳嗽痰多,时有眩晕,又需以豁痰为主,可选用白附子、象贝、海蛤壳之类。对于手足心热者,当审其舌脉,如病者素有阴虚,当选用养阴清热之剂,如麦冬、柴胡、丹皮之属;如无阴虚见证,则属气虚有热,仍宜补脾,泻火为治;对于舌苔之变化,需随证加减用药,其舌苔厚腻,纳呆脘闷者,尤不可忽视,必要时应先予燥湿健脾之剂,使寒湿得化,湿热得清,而后再按前述各法治之。

自用上述诸法之后,久治无效者屡获佳效。复按此法加用补肾之品治疗脾肾两虚、肾不纳气患者,不少病人坚持服药数月而咳喘大瘥,冬季不再住院,或恢复工作。可见用东垣之法而不泥于其说,用东垣之方而不囿于其药,实为运用脾胃学说之要着。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