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与槟药顺气汤治疗痢疾

名医简介

谷振声(1918〜),温州医学院教授。

芍药汤见《温疫论》上卷。方由白芍药、当归、厚朴、槟榔、甘草等五药组成。治“腹痛不止,欲作滞下,里急后重,加大黄三钱;红积倍芍药”。

槟药顺气汤见是书下卷。方由槟榔、芍药、枳实、厚朴、大黄、生姜等六药组成。“专治下痢频数,里急后重,兼舌苔黄。”吴又可称:“夫痢者,大肠内事也。大肠既病,失其传送之职,故正粪不行,纯乎下痢脓血而已。所以米谷食停积在胃,直须大肠邪气退而胃气通行,正粪始因而下出。今大肠失职,正粪尚自不行,又何能代胃泄毒而出。毒气不出,羁留在胃,败坏真气。”芍药汤与槟芍顺气汤二方,重点在于顺气泄毒,后方即前方去当归、甘草,加枳实、生姜。总其不过五六味药,治疗细菌性痢疾。效同桴鼓。

张某,男,25岁,工人。1963年秋门诊,主诉因饮食不节起病,体温38.5℃,恶寒,腹痛,泄泻日十余次,里急后重。腹泻初为水状,伴有粘液或脓血便,面色无华,略见消瘦,两颧微露,目眶稍陷。舌苔黄燥,中微焦黑,脉细滑而数。西医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施药未见明显效果。拟吴又可芍药汤合槟芍顺气汤:

白芍药9g、当归5g、槟榔6g、厚朴6g、枳实6g、广木香3g、水连3g、清宁丸6g、甘草3g、鱼腥草12g、凤尾草12g、小青草12g。

服2帖,一日后复诊,腹痛、里急后重均除,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日一二次,仍予原方,去清宁丸改用香连丸5g。继服3帖,门诊随访,未见再发。

痢疾一证,《内经》谓之肠擗,因其闭滞不利,里急后重,故又谓之滞下。吴又可《温疫论》因其具有传染性,又称为疫痢。芍药汤、槟芍顺气汤,可以说是吴氏经验良方,与达原饮方同为后世所习用。考此方的组成,脱胎于仲景的调胃承气汤,重在调气和血清下焦湿热。方中槟榔、枳实、厚朴等药,专为调气而设。《景岳全书》称:“痢疾初作,气禀尚强,因纵肆口腹,食饮停滞。凡有实邪,可先去其积,积去痢自止,宜承气汤。”又称:“湿热邪盛,下痢纯红鲜血者,宜香连丸,或用河间芍药汤。”河间芍药汤与吴氏芍药汤不同,本人经验,以吴氏芍药汤为胜。如见肠红,可与白头翁汤合用,屡奏奇功。至于改大黄为清宁丸,可以减轻大黄副作用,增强清理下焦湿热的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2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