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证治述要

名医简介

张泽生(1895〜1985),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临床家。

痢疾古称“肠擗”,《金匮》统属“下利”。后人因其滞下不爽,有传染性而有“滞下”和“时疫痢”之名。本病为夏秋常见之病,尤以雨湿较多之年,更易流行。其主症以腹痛、痢下赤白、里急后重为特征,多由感受暑湿疫毒而起。痢疾以恶心为忌,脉大为忌,高热为忌,噤口厌食为忌。久痢不愈,频频作坠,下如鱼肠、鱼冻、血块,甚则如屋漏水者,殊防恶变。

痢初夹表证者,治应表里双解,当辨其暑、湿、寒三者孰轻孰重。若暑邪重,余多选用黄连香藿饮,湿重以藿香正气丸,寒重以荆芥、防风、豆豉解其表。另配合木香槟榔丸、香连丸、枳实导滞丸加减。然解表不可大汗,否则正虚邪炽。夹表之痢,宜先解其表,而痢得止,或表里双解。若表不解,而痢先止,病邪入里,有转成疟疾或湿温之可能,每致病程缠绵。痢初忌止涩,否则关门留寇,而致休息痢或成鼓胀。病邪初退,余每以扁豆、建曲、苡仁、冬瓜子等运中调理,继予参术健脾。

热毒壅盛,大便脓血胶结,口渴引饮,宜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然此方苦寒,用药中病即止,并佐木香、槟榔、楂曲、枳壳等行气导滞之品,取“行气则后重自除”之意。否则胶滞之积未去,中土必受其戕。

若下痢白色粘冻,寒湿偏盛者,可以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脾胃素弱者,选用六和汤,若用苦寒,每伤脾阳。

古人云“痢无补法”,此仅适用于暴痢。若病程迁延,正虚邪恋或脾肾两虚,延成久痢、休息痢,甚至滑脱不禁,此时应根据阴阳虚损之情,阳虚者可与桃花汤、禹余粮丸、真人养脏汤温补固涩;伤及阴血,以驻车丸、阿胶连梅汤清润养阴;病邪未尽,时发时止,佐以化滞和中之味,如焦山楂、炮姜、枳壳之属;兼有腹部虚胀、气坠、脱肛之症,余常于药中加入升麻一味,盖脾以升为健,益气升清,冀其脾复正位,运化得常,其痢自止。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腹泻痢疾卷》
2
本条ID:1522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