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林鹤和(1928〜),江西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以长期腹泻、粘稀溏便、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阴虚为病之本。盖病之所生,乃缘于正气内虚,易感外邪,每因受寒热之邪或饮食生冷,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而出现纳减腹胀,泄泻,连年不愈。久病则脾虚及肾,导致脾肾阳虚,反复发作,致使病情缠绵难愈。更由于多数患者久病难于坚持治疗而往往常服氯霉素、合霉素等苦寒之品,故愈伤其阳,脾肾阳虚更甚。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日久化热,使肠中湿热留滞,大便红白粘冻不止,腹痛,里急后重。因此本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证诊察时,当究标本,分主次,明缓急。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抓住温阳培土这一大法。
脾肾阳虚是溃疡性结肠炎长期腹泻的内在基础。临床上吾师非常注重温中培土以补虚,但在强调扶正时,亦不能忽视祛邪,大部分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邪实症状存在,其中以湿热阻滞中焦为主。故治疗上应标本兼顾,寒热并用,以苦寒清热燥湿,辛热温补脾肾,使脾胃升降调和,久泻得止。此外,泄泻日久,脾虚肝必乘之,故佐以抑木法。根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自拟2个经验方。
1号方:
适用于泄泻日行数次,腹痛腹胀者。腹痛、腹胀、泄泻、便血等症缓解,大便次数减少为1〜2次。
2号方:
病程短,病情轻,口服即可,如病情较重,疗效较差的患者,用1号方第一煎口服的同时,用第二煎(先煎2次,将药液混合,每煎为100〜150ml)点滴灌肠(将药液装入盐水瓶内,用静脉点滴管尾端接导尿管将药液导入肛门,每分钟60〜80滴),以使药液直达病所,这样确能提高疗效。对本病重患者能否在短期内取得控制临床症状的效果,这与肛门给药保留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越长,疗效就越好。因此,每煎药液不宜太多,一般煎至100〜150ml为宜,药液太多保留时间就短,且点滴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60〜80滴/分钟缓缓滴入,灌肠时抬高臀部的位置。
肾虚者加巴戟、枸杞各10g,血虚者加当归10g,熟地18g,砂仁5g。其剂型以口服小丸药为佳。对巩固疗效的2号方服药时间要长,最少要6个月以上。因此2号方以丸药为宜,丸以缓之,以达到巩固疗效,根治疾病的目的。
杨某,女,55岁,干部。1982年4月10日家庭病床治疗。
患者腹泻、便血已6年多,大便日行4〜6次,体质消瘦,腹痛,腹胀,胃脘部怕冷。舌苔黄白而腻,脉沉细。曾在某医院作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乙状及降结肠粘膜明显水肿充血,并发多处小溃疡。大便常规检查:粘液(+++),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未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曾中西药(均口服)治疗无效。中医辨证属脾阳虚腹泻,用1号方。第一煎口服,第二煎灌肠,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但每感寒或冷饮凉食即复发。半月后,1号方去黄芩,加附子10g,治疗半月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大便日行1次。嘱用1号方继续治疗,3个月后再服2号方加附子10g,肉桂5g,研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次6〜9g。服药6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乙状及降结肠粘膜正常。
(林斌玉、杨建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