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重辨病,随症选药

名医简介

姜春华(1908〜1992),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之胸痛心悸,其原因是冠脉硬化狭窄或阻塞。中医学家治疗本病多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但先生认为古人早就认识了冠脉的形态结构,并由此而形成病因病机等认识。《诸病源候论》说:“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疾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先生认为此心之支别络指冠状血管,为邪所乘则疼痛发作。《灵枢·邪客》说:“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脉,络于心外,故曰心包络”。先生认为此心主之脉,络于心外之脉,也明显是指心脏之冠状血管。外邪侵入,伤及包络即冠脉,乃发胸痹。先生认为,从古人的论述可以看到,心主身之血脉,若外邪入侵,损伤心脉,或心阳心气不足,气不行血,心血瘀滞,则心脏鼓动无力,脉管中运受阻,遂成心脉痹阻之证。心脉痹阻反过来又影响心脉鼓动,郁遏心气心阳,加重心血瘀积,不通则痛。

胸痹的特征是心前区阵发性闷痛或绞痛。先生认为其辨证应从体质、夹杂症以及诱发因素等多方面予以诊查,其诱因有风、寒、湿、劳倦、内伤等。古人说风邪寒热乘于心之包络,即是此意。从夹杂证而言,有夹痰、夹饮、夹食(或有消化道症状)以及兼夹脏器其他疾病之不同。辨其体质,则心肾阳衰较为多见。先生指出,年老力衰或久病之人,往往阳气虚弱,心君失于温养。心脉赖阳气以温煦鼓动,若心阳不足或心气郁结,则心血瘀滞。临床可见到面色㿠白,胸闷气短,心中空虚,惕惕而动,形寒肢冷等现象。先生还指出,心阳之虚,其本在肾。因肾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脏,生命之根。肾中真阳不足,则不能振奋鼓舞心阳,临床可见胸闷、心悸、气短、纳差、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故对体质属心肾阳衰,气虚郁滞者,当以温药纠正之。

基于上述分析,先生常以温阳益气、化瘀通脉治疗本病。他以辨证论治为主,但十分重视药理作用的探索。综观前人的治疗法则,不外温阳、温中、温通、温散、活血、益气、开窍、祛痰、蠲饮等。所用药物有些药理已证实是可以扩张冠状血管或加强心力,改善血液循环,如附子、人参、丹参、瓜蒌、麝香等,先生常常选用。有些药物可以施治于多种疾病,如温阳附子、肉桂,可以用于周围循环衰竭,也可用于急性病的休克,或慢性病的衰弱,或许多慢性炎症。温散药麻黄、桂枝等,既能解表祛寒,又可用于心血管病变。温中药吴萸、川椒、干姜、厚朴、半夏等一般治胃病,但对心血管病也有作用,先生也在辨别其不同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异病同治的原理加以选用。

胸痹的治疗,先生常用一个基本方,并随症加减。即一般情况胸闷或偶有心痛者,可用瓜蒌薤白汤加减。

瓜蒌24〜30g、薤白9g、枳壳9g、丹参15g、郁金15g、或加川椒3g、吴萸3g、细辛3g。

其随症加减:经常胸痛者加制乳香9g,炒五灵脂9g;剧痛加川乌9g,蒲黄15g,檀香3g,降香9g;舌有瘀紫加赤芍9g,桃仁9g,当归9g,川芎9g,红花3g;有气虚表现者加别直参3g,黄芪15g;阳虚,唇紫舌暗,肢冷恶寒者加附子9g,肉桂1.5g;若面白汗出肢冷者应急用参附汤;阴虚者加生地9g,麦冬9g,元参9g,五味子9g;有痰湿者加半夏9g,茯苓9g。

先生的体会是,凡痛久入络,阴邪闭结,常可温阳益气活血同用,如附子、川乌、肉桂、吴萸、川椒、党参或人参、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但是若见舌红口干,不便用附桂,可改用瓜蒌、丹参为主,再佐以生地、麦冬、元参之类。先生平时用附子、川乌、桂枝都为9g,亦可以3g、开始增量。细辛不可重用,否则麻痹心脏。

史某,女,44岁。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频繁,胸痛彻背,痛自肩臂内侧循至指端,右胸有蚁行感,常感胸闷、心悸、痰多、气短、纳差、形寒、肢冷、畏寒重、苔白,舌胖湿润,脉弦滑,以附片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与苓桂术甘汤加减。

附片9g、桂枝6g、枳实9g、厚朴9g、全瓜蒌15g、薤白9g、茯苓9g、白术6g、丹参30g、桑枝30g、甘草6g。

7剂药后胸闷、心痛及痰饮均减少,但仍畏寒。上方加干姜5g,党参、黄芪各12g。续服2个月,心绞痛未发作,复査心电图未见异常。

心肾阳衰,寒痰停滞,胸阳痹阻,经脉不通而致心绞痛。本案中先生用附、桂、参、芪温阳益气,合枳实、瓜蒌、薤白通胸阳,合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则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丹参30g,化瘀通心脉,桑枝通痹活络,附子与干姜甘草相配,为四逆汤,回阳救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