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韩臣子(1930〜),北京市房山区中医院主任医师。韩老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石淋形成的最基本病机。脾胃功能失调一则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致中焦郁滞,久则蕴生湿热,传于下焦;二则影响人体气化功能,枢纽之能不用,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废浊之物不能排出而沉积凝聚,加之内生湿热之煎熬,结石以生。由此可见调理中焦脾胃功能并使其健运乃是正本清源之法,所制的调中消石汤就是基于此理,而“保胃气”就是调理脾胃功能的主要内容之一。
石淋大多病程较长,结石很难在几天内排净,而需连续服药。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气,气味之有偏也……,”淡渗利尿、苦寒辛香、甘腻滋阴久服皆可耗伤阴液,损伤胃气。若不时刻顾其胃气,必然邪未去而正已伤,事倍而功半。
治疗结石就应使脾胃健运,气血旺盛,正气充足而有利于结石的排出。本文病例统计结果就是证明。
韩老提出八字诀,即第一选药,多选用性味平和,不易伤胃之品。第二配伍,可减低毒性,增加疗效,顾护正气;如黄芪与芒硝同用,升清降浊,补而不滞。第三健脾,胃以降为顺,脾为其行津液,脾健运有助于胃受纳,脾升有助于胃降,如其用白术就源于此理。第四辨证,病有不同,体有壮弱,岁有老幼,地域有别,不能不分,要从选药用量方面悉心辨证而用。
自拟调中消石汤为基本方,方药组成如下:
证属湿热者常加黄柏、萹蓄、车前子;气滞血瘀者常加香附、丹参、莪术;脾肾气虚者加山药、狗脊、胡桃仁;肾阴亏虚者加龟板、知母、女贞子。每日服1剂,水煎分3次,20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100例以八正散为基本方(组方略),分型辨证部分及其他均同治疗组。
接受以上治疗者一律停用其他任何疗法。
本文533例石淋病患者均为我院1981年3月至1993年12月间门诊病人,全部符合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6例,女性177例;肾结石345例,输尿管结石132例,肾、输尿管均有结石者56例;单发146例,多发387例;病程最长35年;曾在其他医院手术取石者21例,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者127例,接受各种药物治疗者333例,结石复发来诊者36例。533例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33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布情况基本均衡,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计,分3级。即治愈:砂石排出,症状消失,X线摄片结石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改善,X线摄片结石缩小或部位下移。未愈:症状及X线检查结石无变化。
2.近期疗效第3疗程结束时统计。治疗组治愈312例,好转1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2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CP<0.01)。
3.远期疗效对两组痊愈病人进行三年以上的追访统计,治疗组158例复发者2例,复发率1.3%,对照组32例,复发3例,复发率9.4%。由此可见,两组远期疗效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4.不良反应治疗组433例服药之初36例出现较轻微的恶心、腹泻、乏力,调整用药后均消失。对照组服药1〜2周后32例出现恶心、腰酸、乏力、食纳减少、精神不振。表明两组不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CP<0.01)。
刘某,男性,53岁,干部,1989年3月12日初诊。五年前因左侧肾及输尿管结石,在市内某医院手术取石,左输尿管取出长约1.2cm结石,肾内有0.4cm结石未取,之后亦未排出。一月前因血尿、腰痛在附近医院检查,左肾结石已增至1.2cm,右侧肾积水,B超为1.5cm的液性暗区,右肾集合系统有多块结石,最大0.6cm,经中西药物治疗排出一块0.6cm结石,之后未再排石,B超复査结石光团变化不明显,服药后每日泻下3〜4次,自觉周身乏力,食量减少。来诊时见面色虚浮少泽,言语无力,行走缓慢,自觉四肢倦怠,腰膝酸软,且近来阳事不举,精神不振。舌上无苔,质嫩红,脉沉细而数。韩老辨为砂石阻滞肾系,久病伤正,脾肾俱虚,气阴两伤。立法调中消石,脾肾双补。处方:
日服1剂。七剂后患者精神转佳,食欲增加,乏力减轻,大便日1行。在上方基础上随证化裁共7诊服药60剂,先后排出7枚结石,最大约1.0cm,排石时有剧烈腰酸疼痛,结石排出后疼痛消失,X线及B超检査结石、积水消失,舌上亦见薄白苔,脉象较为和缓,自觉如常人。嘱其正常上班继续服调中消石汤月余,二日服1剂以调理中焦,预防结石再长。随访至今未见结石复发。
(隗合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