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察秋毫,投药守宜忌

名医简介

姚玉兰(1924〜),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

慢性肝炎急性发作,宜清不宜补,宜疏不宜收慢性肝炎急性期大多有身热不扬,食欲不振,脘腹作胀,恶心胸痞、口苦、溲赤、舌苔黄腻等时邪侵袭表现,尤其是黄疸的出现,湿热交蒸,脾胃受困,累及肝胆。姚老认为:此种湿热之邪是一种特殊的湿热疫毒之邪,其除时邪特性外,还具有明显的疫毒伏藏,胶固不清的特殊性。其定位在肝而不止肝,肝病犯胃,邪遏三焦,其湿热疫毒相困,结而不散,湿热助长疫毒,疫毒滋生湿热,互为因果。夫肝为风脏,其性善伸而恶屈,湿热、疫毒遏郁,肝气失其疏泄,其症则为嗳为呕,为胸腹满闷,甚则为胀为痛。治则宜清不宜补,宜疏不宜收。

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一基本方:

柴胡9g、延胡9g、茵陈30g、金钱草30g、水线草(或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苍术30g、苡仁30g、黄芩车前子15g、虎杖15g、制川军9g。

此方以清热化湿为主,解毒为辅。疏肝取柴胡,伍延胡行血中气滞;黄芩上清肺火,下泄大肠,配柴胡一升一降,疏肝导壅滞;苍术甘辛温燥,芳香化气,李士材云“苍术下气消痰食水,开郁有神功,肿胀为要药”,配柴胡宣泄肠胃积滞;姚老认为:柴胡引诸药入肝,配甘淡、微寒之苡仁,既除柴胡之燥,又起培土柔肝之功;水线草、土茯苓、虎杖清解疫毒;茵陈、金钱草清利湿热退黄;苡仁健脾祛湿,车前子祛湿利小便,制川军通腑清热,前后分消。

姚老临床辨证,对不同主要症状亦加以严格区别,通变化裁:

1.泛恶呕吐,有属于肝、属于胃之别。脉弦口苦,兼胸胁胀痛者,其病在肝,可用左金丸、四逆散加味;脉缓口淡,兼厌食痞满者,其病在胃,可用旋覆代赭汤或二陈汤加味。

2.食欲不振,有病在脾、病在胃之分。见食不喜者病在胃,可加用炙鸡金;食后不运者病在脾,可加用焦楂曲。

3.腹胀便溏,有属肝、属脾之辨。如少食少胀,多食多胀,病多在脾,宜用人参宜用四逆散用加木香、砂仁、香附等。

例1姚某,男,21岁。门诊号:397044。

1980年1月8日初诊。主诉:1979年8月,因过度疲劳,査肝功能GPT196u,后住院治疗3月余,出院时GPT85u,HBsAg(+),出院后曾服中药。1980年1月5日复査肝功能,GPT455U,胆红质1.3u,γTT6.2U,ZnγT20u。刻诊:面色萎黄,胃纳欠佳,肝区隐痛,小便色深,大便不畅,苔薄,脉弦。证属肝气郁滞,湿热内蕴。治予疏肝理气,清利湿热。

柴延胡各9g、金钱草15g、茵陈15g、白花蛇舌草30g、黄芩9g、土茯苓30g、泽泻12g、焦山栀9g、猪苓9g、半夏9g、陈皮6g、碧玉散(包煎)12g。

服药两周后复诊:大便溏薄。原方去黄芩、山栀,加白术10g,木香5g,川连3g。服药2月余,肝功能GPT从455下降至137、67,至3月6日检查全部正常。再以健脾和胃,疏肝渗泄收功,迄今未发。

患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黄疸、谷丙转氨酶急聚升高,姚老抓住湿热疫毒之本,取茵陈、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金钱草逐疫毒;柴胡、延胡相伍而疏肝,伍以山栀、猪苓、泽泻、碧玉散前后分清。用药简洁,主药量重,伍药量轻,逐毒不伤脾胃。临床上有少数患者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姚老佐1〜2粒片仔癀吞服即愈。

肝炎慢性期,宜柔不宜刚,宜甘温不宜辛温姚老认为,慢性肝炎症状复杂,病情迁延,不易速愈,应注重于调理脾胃。迁延型多数是肝脾同病,两经症状往往同时杂见,难分先后。疫毒稽留,伤肝克脾。肝之清阳具有升发和疏泄功能。在内升发元气,助长五脏之生机,疏泄清阳,调节周身之气血及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在外有抵御外邪之作用。姚老临证治疗,抓住湿热疫毒稽留肝胆,肝脏肿胀,柔肝清肝;脾虚,病久及肾,清阳被遏,宜甘温,振奋正气。

1.治肝郁脾虚、气血不调基本方:

柴胡9g、延胡9g、制香附9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丹皮9g、白术15g、茯苓10g、八月札10g、岗稔根15g、广郁金10g、甘草6g、垂盆草15g、茵陈15g。

主证:肝区隐痛不适,不思饮食,或两胁窜痛,腹胀便溏,嗳气,或头晕乏力,舌苔薄,脉弦数。

方中柴胡擅长疏肝,升清阳,利胆气,配延胡、香附行血气,利三焦,解六郁,对“慢肝”脘闷腹满,胸胁胀痛有显著疗效。柴胡配赤白芍,刚柔相济,调护肝阴,以柔克刚。芍药合甘草,缓急舒挛,止痛和中。肝藏血,取当归和血养血,又取丹皮凉血清热。八月札甘寒理气,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岗稔根、垂盆草、茵陈逐疫毒。此方治血,取血中之气药,延胡、香附、郁金、八月札。治湿,取健脾化湿之白术、茯苓。若兼气滞血瘀,症见肝区刺痛,苔薄,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加丹参、刘寄奴、马鞭草、川楝子;若兼肾虚,症见眩晕头痛,腰膝酸楚,形寒尿频,舌淡白,脉细弦或沉弱,加仙灵脾、露蜂房。

2.治“乙肝”带毒者正虚邪实基本方:

太子参30g、白术15g、土茯苓30g、炙甘草6g、水线草30g、虎杖15g、炙黄芪15g、苡仁15g、半枝莲15g、紫草9g、升麻9g。

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苡仁健脾益气,以“脾实则肝自愈”,“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可以治标也”。水线草(或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紫草、升麻、土茯苓清热解毒,炙甘草调中。临证对于脾肾两虚者,可酌加仙灵脾、桑寄生、巴戟天等。

姚老对正虚治疗中,强调健脾益气法。认为“乙肝”患者本庶即为“脾虚”。治疗中紧紧抓住这一法则,可以抗肝损伤,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整人体脏腑机能,有利于克制病毒。同时要注意“乙肝”的特点,虚实错杂,要辨明虚实之孰轻孰重、分清主次,补不助邪,攻不伐肝。一般不可纯补、大补,以免助长湿热疫毒,使谷丙氨酶波动。二则,健脾兼和胃,表里互助。有胃气上逆者,加入半夏、旋覆花、川朴花、枇杷叶、苏梗等和胃降逆之品;饮食停滞,食后作胀者,佐消食导滞的炙鸡金、砂仁、谷麦芽、神曲之类。胃气和,则脾气舒,肝气则利。三则,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以气为本,故补而不滞,运用健脾益气之品,少佐炒莱菔子、川朴花、苏梗行气之味。

3.“慢肝”并发症的验方:

(1)早期肝硬化:大多为肝经郁热,伤阴化火,瘀浊内结所致。治则采用养阴柔肝,活血软坚。基本方:

沙参15g、麦冬9g、丹参15g、赤白芍各10g、当归10g、广郁金10g、川楝9g、炙鳖甲12g、凌霄花10g、桃仁9g、生牡贩30g。

(2)脂肪性肝硬化:大多为饮食不节,肝脾阳虚,痰湿瘀阻所致。治则采用疏肝化瘀,健脾化湿软坚。基本方:

太子参15g、白术15g、猪茯苓各15g、泽泻20g、桑寄生30g、生山楂30g、生蒲黄(包)15g、五灵脂10g、生首乌30g、干姜3g、丹参15g、莱菔子10g、甘草6g。

(3)肝硬化腹水:大多为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所致。治则采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取方:

陈葫芦30g、大腹皮10g、白术30g、茯苓皮30g、黄芪30g、防己15g、泽泻15g、干蟾皮10g、车前子(包)15g、炙鳖甲12g、丹参15g、腹水草30g、水红花子15g。

例2胡某,男,41岁。1979年2月19日初诊。

主诉:素体健康。春节前因牙宣鼻衄,验血小板5.2万,HBsAg(+),GPT(—),γTT>20,TFT(++),ZnγT20,电泳:726.3%,AKP24,领部有蜘蛛痣。西医诊断: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刻诊:腹胀不适,大便溏,日2〜3行,两目干涩,舌淡红,脉弦缓。治拟益气健脾,柔肝软坚。拟方:

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0g、丹参15g、赤白芍各10g、炙鳖甲15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15g、杞子9g、川楝子9g、木贼草12g。

前后加减:腰背酸痛,加仙灵脾、菟丝子;衄血,加水牛角、脱力草、炙龟板。如此治疗半年余,实验室检査均正常。后曾波动两次,但很快恢复,至今未发。

此患者为肝、脾、肾同病,治疗时健脾柔肝,兼温肾阳,用药看似简单,但临床效果卓著。

(张亚声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6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