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少华(1929〜),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名中医。慢性肝炎具有症状时起时伏,体征或隐或现,肝功亦泰亦否,缠绵反复的特点。除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多种因素外,由于治疗用药不当,致邪气久留,正气难复,不无影响。
关于柔肝疏肝
肝有“刚脏”之称,体阴而用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肝脏尤其如此。治肝需用补,补肝需柔润,因而肝体宜柔,肝用宜疏,自毋庸置疑。但柔和疏的治法如何运用?值得具体研究。
根据“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的原则,柔肝,仲师芍药甘草汤为主,取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直入肝经,补其虚而制其火。为了增强协同作用,还常加木瓜以助白芍之敛,加枸杞以助甘草之缓,且枸杞本身亦有柔肝之功。
疏肝,因辛温香燥疏肝理气药有灼津劫液,不利肝体之弊。疏肝应选择偏凉或微酸的药物。郁金、川楝子、橘叶、柴胡亦可斟酌。
肝郁用疏法,本无可非议。但在具体运用中,也要防止疏泄太过,以免有损肝体。比较理想的是:
1.在一张处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药。
2.久服方药量宜小其制,柴胡升散更须注意。
3.与柔肝药并用。如与枸杞、白芍配伍后,既协同增强疗效,又有拮抗作用以制约其散性。至于引用成方,则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可供选择。此两方中均白芍、柴胡相配,一散一收,不仅无碍于疏肝,并符合“以酸补之”的原则,而收养血柔肝之效。
关于和胃
慢性肝炎患者,普遍有胃呆纳少现象,而气滞及胃阴不足者尤较明显。“人以胃气为本”,故“得谷者昌”。食欲不振,元气难复。其迁延不愈的因素,看来与胃不和有关。
对于气滞型患者的胃不和,有人认为是木强侮土的结果,因而有重在疏肝,不需和胃的见解。肝获条达,则不治胃而治在其中。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初步统计食欲不振的病例,有1/3属于不治胃而胃自调的;2/3须通过和胃才获好转。此外,胸痞而又易怒,舌苔白腻者,多不需治胃,以疏肝药加丹、栀凉肝即可;胸痞,舌苔腻而无易怒见症者,则宜参以和胃,如玫瑰花、山药、焦白术、砂仁壳等均可选用。
又如脾主运化,胃主纳谷,故肝病及胃,胃阴不足者,每见不饥不纳。诊断依据为舌偏红而干,少苔,脉细数等。药用麦冬、石斛、白扁豆等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复佐白术,寓消于补,寓通于填,庶几中州健运,谷食日增。
关于利湿
本病如见肢重乏力,应辨为湿邪困脾,但也要考虑脾虚,因慢性肝炎久病多虚,体虚邪实,并非少见。只要见有湿象,如大便不实,舌体胖苔白者,但见一症,不必悉具,即可因症论治。肝炎在急性期后,往往因余湿未净,食物不当,或失治误治,多易使湿邪流连不去而迁延日久。这种浊腻之邪,来缓去迟,须注意利水祛湿。若出现体重胸痞,口甜粘腻,舌苔白滑,小便短少,重则用茵陈四苓,轻则用防己茯苓汤去桂枝;湿邪不甚,清化则加白花蛇舌草,温化则取晚蚕砂,芳香宣泄则用蔻仁、橘皮、藿香之类,淡渗则选六一散、苡仁之属。而轻苦微辛化湿法,尤适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黄疸指数反复增高者。黄疸指数降至正常后,宜参合健脾,山药、白术等常服有效,脾运得健,即可化湿。湿邪或从阳化而成湿热,或从阴化而成寒湿,肝炎不论急性或慢性,有无黄疸出现,基本上均属湿热为患,并以湿重热轻较多,宜利湿而慎用清热。由于这些病人多纳少,便溏,清热之药多为苦寒,易于伤正,不利于病体恢复,故用时应适当注意。
关于胁痛
胁为肝野,肝病则胁部不适。临床所见,慢性肝炎胁痛的部位多在右胁肋下,或两胁肋下,偶见于胸膺部。胁痛是慢性肝炎反复发作的一个主症。胁痛与否,是衡量病情进退的依据。
胁痛可分为胀痛、刺痛、窜痛、新痛、久痛、隐痛、剧痛、时作时止、痛无定时、喜按、拒按等不同情况,可据以判明其邪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属虚属实而随证施治。还因为慢性肝炎的胁痛,常表现为气血同病,虚实互见。有气滞偏重,或血瘀较显;也有虚中挟实及实中挟虚之别。基于上述情况,治疗时应采取疏气活血、消补兼施的针对措施。
胁痛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久病入络、入血,患者自觉痛处灼热。此为络阻血瘀火郁的辨证关系。因慢性肝炎多气滞血瘀,久则化火生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这是属实的一面。属虚者则多为阴虚阳亢之内热。此类胁痛,非苦寒直折所能解决,应予疏气活血或养阴,另加一味丹皮以化瘀凉营。同时,还观察到胁部灼热痛患者,往往因热迫血上行而鼻衄、齿衄,用凉降药后,不止其血而血自止。
用养阴柔肝、疏气活血、通络诸法而胁痛仍不解者,此时又须作全面分析,分清其矛盾的主次。或用清泄,或温运,或大便通导等为主,而胁痛即随之缓解或消失,足证从整体出发,解决主要矛盾之重要。
泄泻权衡肝脾之孰重而任以芍术
如患者兼见泄泻,但无肝经见证,则宜从健脾利湿着手,以参苓白术散酌加羌防之属,取风能胜湿之力而收效。肝强脾弱者,宜痛泻要方。其中白术与白芍的用量大小,视肝脾病孰轻孰重而定。如以肝为主,重用白芍;以脾为主,则重用白术。
脾气不足,大便不实,如中阳不振者,可用振奋脾阳的附子理中汤。曾见一例罹肝胆疾患多年,因长期泄泻,服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四神丸等无效。当时囿于肝胆炎症,不敢着手温阳,致迁延数载不愈。后服附子理中汤6剂,不但腹泻痊愈,肝胆病也一度消失。这一土旺木荣的范例,值得重视。
肝炎泄泻一证,系“湿胜则濡泄”所致,常有腹胀、少纳、胸痞等湿阻气机的症状,故可用姜、附扶阳温中以消阴翳,但只能暂用,以免过剂助热。一般用量宜小,附子以用3g,干姜以用1.5〜2g为宜。服姜、附前后,应认真观察舌苔变化。倘服后舌质虽未转红,但苔已不若往昔滑润,为湿邪渐化之征,此时姜、附可择一或减量使用;如苔略干及有口干欲饮者,则宜停服。总之,宜切实掌握毒药治病,“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关于逐水药的运用
肝硬化的康复,多视腹水能否消失而定。凡腹水能消失者,预后较佳;持续不消,则预后不良。因而用逐水药有其积极意义。但必须以尚能少量进食的患者为用药对象,否则将难免失败。
逐水药的具体用法是:以煨甘遂及炒二丑研末吞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每次常用量,甘遂为0.6〜1.5g,黑白丑各1.5〜3g,日1〜2次。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以3〜7天为一疗程。如腹水未全部消失,停5〜7天后再服一疗程。须要注意的是,甘遂应用面粉调和包裹后煨透,以减少呕吐反应。使用逐水药,总的原则是,与其先攻后补,不若攻补兼施。在服法上,每天天明空腹时服甘遂、二丑药末,至上午8〜9时泻水基本停止。午、晚餐前后各服以党参扶正,桂枝、茯苓温阳利水为主的汤药1次,既不牵制泻水的作用,更由于扶正而鼓荡水湿及时排出。
对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应从全局观念出发,不能见病治病,未有全身症状不好转而腹水能消失的,此点尤耐人寻味。
对于食道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用甘遂一类逐水药,往往引起吐血。
活血祛瘀药的运用
肝病多有瘀血症状。本着“留者行之,结者散之”的经旨,以活血化瘀方用于肝炎,自不乏先例。至于治疗肝硬化患者,此类药尤不可缺。常用药有归尾、桃仁、赤芍、丹皮、丹参、琥珀、卷柏、参三七等。尤其喜用丝瓜络和蟅虫。因慢性肝炎常有络阻瘀热现象,用丝瓜络入肝通络,又可凉血;蟅虫功能走窜经络,破血逐瘀,搜剔癖积,治血之功虽同虻、蛭,而性较缓,用于正虚邪实之肝硬化阶段,具有收效大、副作用小的优点。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加用补血药,则较之先消后补者更易于康复。
肝炎患者的情绪多不正常,往往表现为急躁易怒。所谓“肝主怒”,“怒伤肝”,形成了恶性循环而长期胸痞、胁痛。亦有内心焦虑,情志抑郁,而致.胃纳不振。对于这些患者,不能徒恃药石,须注意精神治疗,使其情绪安定,心情舒畅,以提高治疗效果。
(王淑善、王卫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