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补为主慎用攻破

名医简介

刘献琳(1928〜),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锌浊麝絮异常,白蛋白低下多属脾虚,
恒以健脾舒肝为治。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为罢极之本。慢性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肝脏肿大、质韧,肝功血清蛋白异常为特点。有的医生,见到肝大质韧,每以活血化瘀软坚为治,愈攻破而肝功愈坏,病不得解。这种情况,临床上屡见不鲜。不知肝功之所以正常,与其他脏器亦紧密相联。华岫云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指出肝脏之功能正常,是有一定条件的,任何有关一脏发生障碍,均可影响到肝,而使功能失常。故应强调整体治疗,使各脏功能协调,临床症状自然消除,肝脏功能就会修复。慢性肝炎以虚证为多,实证少,临证既久,逐渐发现肝功异常,有其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如凡硫酸锌浊度及麝浊、麝絮试验异常或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者,均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所致。其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质软或韧,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饭后腹胀,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象弦细。病机为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治则为舒肝健脾,益气扶正为主,药用当归、白芍、柴胡以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香附、木香以理气止痛;佐陈皮、半夏、焦三仙以和胃助消化。黄芪、党参必须重用,黄芪30〜40g,党参15〜24g为宜,坚持服之,一月即可见肝功好转或正常,最多3个月肝功就可完全恢复。

例1王某,男,50岁。1983年3月12日初诊。

患肝病已数年,近3月来,肝功越治越坏,3个月后有出国任务,心中非常着急。陪同大夫出示处方一摺,曾以当归、赤芍、川芎、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相杂为方。询其状,则倦怠乏力,肝区胀痛,脘闷纳呆;诊其脉弦细无力;査肝在胁下二横指而质韧;察其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肝功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锌浊度20u以上。诊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予以舒肝健脾,益气和胃。方用:

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15g、白术12g、香附12g、木香9g、黄芪30g、党参24g、陈皮9g、焦三仙9g、甘草6g。

嘱服24剂,每日1剂,连服6日,休息1日。

服药1月,症状减轻,复査肝功好转。又按原方继服1月,肝功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也全部消失,遂按期出国,返国后又来复诊,言在国外非常劳累,回国后工作亦十分紧张,复查肝功,仍属正常。这种舒肝健脾,肝脾并治的方法,对于治疗慢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芪、党参是纠正血清蛋白异常的有效药物。

肝硬化腹水,多为慢性肝炎所转归,除腹水征外,多以血清总蛋白值低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特征,纠正方法,仍按上述原则,进退用药,扶正与利水并施,务使其肝功恢复正常,疗效才能巩固。否则,徒利其水,不扶其正,腹水很难消除,即或腹水得减,亦必不能巩固。多以当归、白芍、柴胡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玉米须利水;佐陈皮以和胃。黄芪、党参仍宜重用。兼挟阴虚者,重用沙参、麦冬以清肺养阴。

腹水之兼阴伤者,润肺优于滋肾。

肝硬化腹水之兼阴虚者,临床多见。一般医者,多以肾论治,或滋阴利水,多用六味地黄汤或猪苓汤加减。治疗中感到滋肾不如润肺,因肺为水之上源,肺之清肃功能恢复,则通调水道的功能自然增强,每重用沙参30g,麦门冬15g以养肺阴,确能提高疗效。

例2张某,男,42岁,农民,1984年秋会诊。

腹如抱瓮,小便短少,肝区疼痛,疲倦乏力,脐突如拳,阴囊肿大如茄,明亮如水晶,腿脚浮肿,足心已平,缺盆亦平。唇部色黑,脉象弦细,沉取稍滑,舌质红少苔。肝功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锌浊度20u以上,白蛋白18g/L(1.8g/dl),球蛋白32g/L(3.2g/L),选用活血利水剂,病情不减,而愈来愈重。水肿病以唇黑、脐突、阴囊腐、足心平、缺盆平、脊背平为六绝。今六绝已占其四,证属难治,预后较差。但尚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为年龄正当壮盛;二为第一次腹水。据此尚冀一弋。诊为肝郁脾虚,阴虚水阻。遂以舒肝健脾养阴逐水为法。用:

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白术15g、茯苓、苓皮各30g、泽泻18g、猪苓18g、玉米须30g、黄芪40g、党参30g、北沙参30g、麦冬15g、陈皮9g、甘草3g。

水煎第一汁开锅后再煎40分钟,第二汁开锅后再煎30分钟,每日1帖,连服6日,休息1日,嘱服1个月复查,腹水消去大半,肝功好转。又嘱其按原方继服1个月。患者来信云:腹水全消。肝功化验结果:1年多来蛋白倒置第1次转为正常,惟硫酸锌浊度为16u。遂去淡渗利水之品,仍按上述治慢肝法处理。月余后患者登门复诊,面色红润,饮食行动如常,肝功完全恢复正常,遂调理以善其后。

清化湿热,滋补肝阴以降酶急性肝炎或慢肝活动期,每以谷丙转氨酶增高为特点,根据临床体会,转氨酶之所以增高,其原因大端有二:一是肝经湿热,其舌苔多黄腻,治以清化肝经湿热为主,如柴胡、黄芩、山栀、胆草、秦艽、板蓝根、半夏、云苓、陈皮等。气虚者加党参。湿热去、舌苔退,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二是肝阴亏虚,多舌红少苔或无苔,治以滋养肝阴为主,如沙参、麦冬、生地、当归、乌梅、川楝子、五味子粉吞服,肝阴复,舌苔生,转氨酶自会下降。

例3许某,女,47岁。于1977年7月11日初诊。

患者言今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肝炎入某医院治疗,5月3日临床治愈出院。现在右胁痛10余天,昨天发烧,体温38.5℃,恶寒,脸部红赤轰热,口苦,胃纳一般,大便稀日二行,便前腹痛,小便黄,口渴欲饮水,脉弦细,舌质尖红,苔白腻。查肝功谷丙转氨酶348u,硫酸锌浊度试验正常,白细胞16.7×109/L,中性0.86。诊断:急性肝炎复发。辨证:肝经湿热蕴毒,横逆脾胃。治以疏肝清热利湿解毒。药用:

柴胡12g、黄芩9g、杭芍15g、半夏9g、云苓18g、陈皮9g、白术12g、胆草6g、板蓝根30g、秦艽15g、银花30g、连翘15g。

服药6剂,发烧退恶寒止,便前腹痛除。惟恶心乏力,上方去银花改胆草9g,加藿香、木香各9g。于1977年8月12日5诊,诸证已平,复查谷丙转氨酶正常。追访8载,未见复发。

例4安某,男,36岁。于1977年12月31日初诊。

胃脘痛1月余,右肋不适,时有胀痛,恶心纳差,疲倦乏力,大便略稀,日一行,舌质鲜红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查肝功谷丙转氨酶344u,硫酸锌浊度试验17.2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0.48,γ球蛋白0.28。诊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辨证:肝郁脾虚,阴津略伤。治则:疏肝健脾,养阴和胃。药用: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2g、柴胡9g、香附9g、木香6g、沙参30g、麦冬12g、焦三仙各9g、甘草6g。

每日1剂。另以五味子120g、研细粉,每次3g,日3次,温开水冲服。于1978年2月4日第7诊,因症状次第减轻,胃痛止,均守方继服。肝区又略感疼痛,乏力稍增,口干,舌转红嫩,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再以舒肝养阴,健脾和胃,以善其后,药用:

柴胡9g、党参15g、沙参30g、麦冬12g、生地12g、川楝子12g、丹参15g、黄芪15g、佛手9g、焦三仙各9g、甘草3g。

药后诸证皆平,胃纳增加,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有黄疸者,多是湿热阻遏肝胆所致。大法以攻邪气为主,多用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法。如茵陈、山栀、黄连、黄芩、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玉米须等。应注意者,必须使患者大便通畅,保持每日大便1〜3次为度,且不能一下即止。要到黄疸全部消退,大黄始可停用,实践证明,疗效是可靠的。

有黄疸而兼肝功血清蛋白异常者,要攻补兼施。单祛邪则正气不支,肝功不能恢复;单扶正则邪气不除,黄疸不退。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这种情况,胆道疾患也有这种情况。

例5梁某,女,45岁,中学教师,于1985年8月12日初诊。

素患胆石症,现在肝区胀痛,疲倦乏力,胃纳不佳,査肝功黄疸指数32u,硫酸锌浊度18u。蛋白分类:白蛋白32g/L,球蛋白36g/L。脉象弦滑,舌淡苔黄腻。诊为胆有湿热,肝郁脾虚,以燥湿利胆,疏肝健脾为法:

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30g、白术15g、茵陈蒿30g、山栀9g、大黄9g、黄连9g、黄芩9g、枳实9g、黄芪30g、党参15g、木香9g、郁金15g。

每日1剂,连服6日,休息1日。

治疗月余,复査B超,胆石消失,肝功好转。治疗3月,诸症皆平,体力恢复,肝功完全正常。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