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主证执虚实,针对湿热用清解

名医简介

朱承汉(1917〜1990),湖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浙江名中医
错综夹杂
执虚实两纲而解决主症。

在分型施治治疗慢性肝炎的同时,部分病人各种类型证候夹杂,很难定型,改为采用因病制宜的治则,针对重点症状辨证用药。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和消失,患者的精神、体力、食欲等也随之好转,这就为恢复肝脏功能创造了良好条件。分型施治是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而抓住主要症状因病制宜的辨证用药,同样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措施。

一、胁痛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慢性肝炎胁痛,究其病机,不外湿热郁结,气滞血瘀,与肝阴不足,液虚络燥两个方面。选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化瘀止痛,如赤芍、丹皮、虎杖根、石见穿配伍郁金、香附等理气药,治湿热郁结与气滞血瘀性胁痛,效果较好。肝阴耗损,络燥作痛,亦属常见。以一贯煎为基本方多可获效。慢性肝炎胁痛,与肝肿大有关,选用化积软坚药,如川郁金、片姜黄、生牡蛎、淡鳖甲、紫丹参等。如胁痛兼见舌苔剥,舌质红,脉小数,肝阴已受损耗,元胡、香附等疏肝行气药,有重耗肝阴,反增胁痛之弊。常改用川楝子、玫瑰花、八月札等理气药与滋阴养肝药同用,可共奏止痛之效。

二、腹胀

慢性肝炎腹胀,属肝脾二经病证,分肝郁脾滞与肝郁脾虚二种病情而用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其证候区分于:食后胀增,便解不爽,膨满气胀为实。以疏肝理脾为主,常用药物如柴胡、厚朴、鸡内金、大腹皮,以及制川军、枳实(壳)之类。胃纳尚可,食后两小时以上作胀,腹中有气推移,肠鸣,大便溏薄为虚,以调肝益脾,常用药物如柴胡、香附、白术、党参、干姜,以及陈皮、防风、谷麦芽、炒扁豆之类,肝气舒畅,脾运正常,腹胀也会随着好转。

三、疲倦

慢性肝炎患者肢倦乏力是常见症状之一,也应分虚实论治。实证阶段与湿热郁结,肝炎疏泄,脾不健运有关,故腹胀,尿黄,舌苔黄腻而四肢无力者,以清热利湿为主。虚证阶段,属肝肾虚而筋脉失养,脾气虚不能荣养四肢,故腰酸、头昏、耳鸣,而肢体酸软无力者,以补益肝肾为主;如舌质胖为脾气虚,应配伍健脾益气。

针对湿热蕴结的病因病理,首选清热解毒药物从辨证角度体验和临床实践观察,湿热蕴结的基本病因病理,可贯穿于本病之始终。即使是肝肾亏损阶段,多属因病致虚,湿热残留,也应适当选用清热解毒药物。因此,清热解毒确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尤其是慢性肝炎再发活动阶段,不论有无黄疸,多属湿热邪毒内蕴,应用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随证配伍理气化瘀,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例1胡某,男,29岁,1972年9月15日初诊。

双目及肌肤发黄已历3月,黄色比较鲜明,面部有粉刺十数粒,小便量少色深黄,下肢及腰脊酸楚,胃纳减少,苔薄黄舌尖红,脉濡。患者在1965年曾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以后病情时好时差,3个月前复现黄疸,住湖州某某医院治疗,症状虽有所好转,但黄疸持续不退,乃来我院门诊。半月前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5u,谷丙转氨酶130u,总蛋白55g/L,白蛋白26g/L,球蛋白29g/L。乃湿热蕴结,胆液外溢肌表而发黄,胃热上蒸于面,故见面部粉刺。症属阳黄,热多湿少,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佐以凉血散邪,方用自拟清肝汤加减:

绵茵陈15g、岩柏草12g、垂盆草12g、炒栀子15g、虎杖根15g、海金沙15g、元参12g、炒赤芍12g、丹皮12g、炒泽泻12g、土茯苓18g。

10月14日复诊,服药14剂面部粉刺已逐步消退,胃纳好转,目黄较减,本月四日肝功能检査,黄疸指数15u,总蛋白55g/L,白蛋白30g/L,球蛋白25g/L。苔黄微燥边红,脉濡数,原方去泽泻再服7帖。

11月3日四诊,双目已不黄,面部粉刺显著减少,略感头昏,原方继服。

11月28日五诊,本月17日肝功能检査,黄疸指数4u,总蛋白60g/L,白蛋白37g/L,球蛋白23g/L,谷丙转氨酶55u(正常值40u),仍感腰酸,头晕,近有头痛,少寐、寐则梦多,苔薄黄,脉濡。湿热未清,心神受扰于原方中加生牡蛎30g,合欢皮10g,柏子仁10g,夜交藤12g。仍以原方加减治疗,患者于同年12月中旬上班劳动。1973年1月中旬来门诊,时有乏力,肝功能复査在正常范围。小便色淡黄,进食后无不适,苔转为薄白舌质胖,乃肝木未调,湿热之邪留恋未清,但舌诊提示脾气已虚弱,改用归、芍、参、术益脾调肝,佐入清理湿热之品。

慢性肝炎活动期仍然是阳热实证,不可拘泥于“肝炎病人急性期以邪气实为主,到了慢性期转化为正气虚为主”之说。慢性肝炎出现持续性黄疸,也应结合脉、舌、症鉴别是“阴黄”,还是“阳黄”,也不可不加辨证地指黄疸肝炎急性期为“阳黄”,慢性期为“寒湿阻滞,发为阴黄”。应用清热解毒药,取得一些效果后,要续服一段时间。如例2连续服用80余帖,其中并未配伍参、术等健脾药,肝功能恢复正常,蛋白比例倒置得到改善,症状也明显减轻。可见清热解毒药同样是治疗慢性肝炎的要药。栀子、黄芩亦是久用有效的清泄肝胆药。如肝郁化火时,加用龙胆草、焙丹皮清肝泄火。草药中以虎杖根、鸭跖草、板蓝根、垂盆草四味功效较好,三四味功用相同的中草药同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功效似胜于单味药。

理气化瘀,调理肝脾

慢性肝炎肝脾肿大为主要体征,乃湿热阻于肝脾之络,气机阻滞,瘀血内留,日久成为积块,因而有胁痛、腹胀等肝脾二经证候。故理气化瘀,调理肝脾,是治疗慢性肝炎常用的法则,但当辨明气与血,肝与脾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恰当选用理气化瘀药,才能提高疗效。如治一迁延型肝炎呈慢性趋向病人,转氨酶连续增高已1年多,用过较长时间的活血化瘀药,效果不佳。症见右侧胁腹间胀痛,前额昏胀作痛,胸闷腹胀,大便不实,胃纳不佳,舌苔淡白根腻质胖边红,脉弦。由于较长时间病情无改善,患者情绪比较急躁。证系肝气郁结化火,脾气已有虚象,治以调肝益脾,理湿泻火。方用:

炒柴胡、赤白芍、全当归、炒白术、炙甘草、茯苓、炒栀子、焙丹皮、制香附、虎杖根、鸭跖草、玫瑰花、谷麦芽、淡干姜、红枣。

服药8帖,症状减轻,肝功能复查有好转。后改为来我院门诊,仍以原方加减,同年10月上旬来复诊时,据告肝功能复查已3次,皆为正常。临床体会:慢性肝炎有虚实互见证候时,活血化瘀药剂量宜轻,疏肝理气药宜少,补脾药物宜适量,使邪去不致伤正,扶正不致碍邪,以求邪气去而正气康复。

注意阴液耗伤,及时滋养肝肾治慢性肝炎必须注意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慢性肝炎热证多于寒证,当热盛化火时,肝阴受耗,久延可致肝肾阴虚。注意肝肾阴液有无耗伤,并及时采用以滋养肝肾为主,通络凉血药物为辅,亦是肝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慢性肝炎病人,伴有蜘蛛痣、肝掌,以及出血症状时,肝阴受耗,血热妄行,此法更为适宜。如1973年6月间有一个经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病人,右侧胁腹间有针刺样疼痛,颈部、手掌有血痣数颗,面色晦暗,面额部有红丝,刷牙时出血,肝脾肿大,胃纳尚可,时感乏力,头昏,腹胀,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苔薄糙中裂,边尖红紫,口干,脉沉小数。肝功能检査,蛋白比例倒置。处方用:

生牡蛎、淡鳖甲、炒赤芍、元参、土茯苓、失笑散、焙丹皮、太子参、生甘草、大生地、川楝子、甘杞子、炒麦冬、单桃仁。

连服20多帖,隔1个多月来复诊,据述自觉症状减轻,出血现象好转,肝功能复查,蛋白比例已接近正常,原方去桃仁,加全当归,嘱继续服10帖,后未再来复诊。

诊察肝肾阴液是否损耗,舌苔的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仔细观察慢性肝炎的舌苔,凡舌苔黄糙边红,中有裂纹就要考虑到肝阴受耗,即以大生地、生甘草加入清热解毒药中,益阴清火;如舌苔光剥,舌质红紫,可以认定肝肾阴虚是病之本。瘀热阻于肝络是病之标,我用一贯煎滋养肝肾之阴,鳖甲、牡蛎、元参软坚化积;赤芍、丹皮凉血散瘀;如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加虎杖根、鸭跖草、垂盆草等以清热解毒,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