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土需温运,和中茵陈方

名医简介

徐小圃(1187〜1959),沪上儿科大家。

黄疸亦称黄病,是以目黄、皮肤发黄以及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疾患。临床所见小儿黄疸,以现代医学的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为多见,患儿每见神倦,纳呆,泛恶,呕吐,苔腻,脉濡缓等脾虚湿盛之候。先生对于此证,赏用费伯雄《医醇賸义》和中茵陈汤。此方原用于治疗谷疸,由当归、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茅术、山栀、茵陈、萆薢、车前、生熟谷芽、生熟苡仁十四味药组成。据陈复正《幼幼集成·黄疸证治》谓:“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指出了小儿黄疸的病本在于脾虚,因脾司运化为四运之轴,湿热则是病标。方用和中茵陈汤加减治黄疸,正切合陈氏之论,是以治本为重点,兼能顾标。方内白术、茅术、厚朴、茯苓、砂仁、木香、生熟谷芽、生熟苡仁健脾崇土,和中化湿;茵陈、车前、萆薢清利湿热;用当归者,寓和血调营之意。若偏于湿重则重用茅术、厚朴以燥湿理脾,偏于热盛则取山栀,并增川连以清热化湿;黄疸见肢冷、脉软等气阳不足之症者,以及寒湿直中太阴或湿从寒化,气血不调,而成寒湿阴黄者,则在方中酌减清利之品,增附子、干姜温脾逐寒,助阳化湿。先生治黄疸无不由此方加减出入,乃其经验方。

徐幼

一诊面目俱黄,龈肿口臭,纳呆,腑秘溺黄,舌白,脉弦缓。已成黄疸,治以和中化浊。

西茵陈9g、小川连3g、炒白术4.5g、茅术9g、川朴3g、当归4.5g、砂仁4.5g、木香2.4g、车前子12g、赤苓12g、萆薢15g、生熟谷芽各15g、生熟苡仁各15g。1剂。

二诊黄疸略退,脘腹微痛,舌白中化,脉息濡缓,再宗前法。

西茵陈9g、川厚朴3g、茅术9g、炒白术4.5g、当归4.5g、砂仁3g、广木香3g、赤苓12g、车前子12g、藿梗9g、萆薢15g、生熟谷芽各15g、生熟苡仁各15g。2剂。

三诊黄疸渐退,知饥嗜食,舌苔已化,脉濡缓,再宗前法。

西茵陈9g、川厚朴3g、茅术9g、炒白术4.5g、当归4.5g、砂仁3g、广木香3g、赤苓12g、车前子12g、萆薢15g、白蔻花4.5g、生熟谷芽各15g、生熟苡仁各15g。4剂。

四诊黄疸渐退,盗汗颇多,舌少苔,脉虚软,予以两顾。

黄附片4.5g、西茵陈9g、生牡蛎30g、龙骨18g、当归4.5g、炒白术9g、麻黄根4.5g、浮小麦12g、糯稻根12g、陈蒲葵30g、碧桃干5枚、生熟谷芽各15g、生熟苡仁各15g。3剂。

五诊黄疸已退,盗汗稍减,腑气艰行,舌润,脉软,再宗前法。

黄附片9g、生牡蛎60g、生龙骨30g、瓜蒌皮12g、麻黄根4.5g、茯神12g、枣仁15g、浮小麦12g、糯稻根12g、生白术12g、油当归12g、碧桃干5枚陈蒲葵30g、红枣5枚、3剂。

本例黄疸用和中茵陈汤为主治疗,服药10剂后黄疸尽退。可见该方治黄疸功专效显,一般服10剂黄疸即可消退而趋康复。有后方中加用附子、牡蛎、龙骨、麻黄根等,乃因患儿黄疸渐退,盗汗颇多,脉转虚软,故用以温阳敛汗。

李幼

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

西茵陈9g、黄厚附片9g、川厚朴4.5g、焦茅白术各9g、当归9g、砂仁4.5g、木香3g、赤苓12g、车前子9g、萆薢15g、陈皮4.5g、另:生熟谷芽各30g,生熟苡仁各30g,煎汤代水。

复诊,上方服10剂后,诸症悉除,乃予参苓白术散去桔梗,调和脾胃。

本例黄疸因见肢冷,脉软等阳气不足之症,故予和中茵陈汤去山栀,加附子以扶阳。

时幼

寒湿阴黄,温度低降,面浮肢肿,多汗溺清,苔薄白,脉迟,当以温化。

西茵陈9g、黄厚附片9g、干姜4.5g、川朴2.4g、茅术9g、炒白术9g、当归6g、砂仁6g、木香2.1g赤苓12g、车前子12g、萆薢12g、生熟谷芽各15g、生熟苡仁各15g、先生临证辨别阳黄抑或阴黄,除辨别其皮肤颜色、有无热象等主要特征外,还参照腹痛与否、脉象迟数等。就一般临证而言,脘腹疼痛、脉数者为阳黄;脘腹不痛、脉迟者为阴黄。

本案患者脉症合参,乃脾虚失运,寒湿阻滞,而成阴黄。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治疗着眼于一个“湿”字。本案疏方取法和中茵陈汤,燥湿健运,和中化浊;又因面浮肢肿,阴霾弥漫,湿胜阳微,故加附子、干姜温脾逐寒,助阳化湿。

(陆鸿元、邓嘉诚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