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络阻古方治四乌鲗骨一蔗茹

名医简介

刘赤选(1897〜1979),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四乌鲗骨一藘茹丸为《内经》十三方之一,原治血竭肝伤。宗此方化裁治疗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疗效颇佳。

石某,男,24岁。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小便黄赤3天,于1975年3月3日入某医院住院。入院体检时神清,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在肋下1cm,脾未扪及,腹部呈鼓音,肠鸣音亢进。黄疸指数70U,谷丙转氨酶710u,白蛋白41.3g/L(4.13g/dl),球蛋白23.2g/L(2.32g/dl),尿三胆阳性,蛋白微量;超声波检査肝区较密微小波,腹水少量。西医诊为病毒性肝炎。入院后曾静脉滴入大量葡萄糖、维生素C、激素、三磷酸腺苷、胰岛素、血浆,并静脉注射茵栀黄芩,除黄疸稍退外,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改请中医会诊。

3月11日初诊。右胁作痛,腹胀低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口渴欲饮。舌质嫩红,舌苔薄白稍干,脉虚躁而无力,左带弦。证属肝郁脾虚,肝阴亏损。治疗健脾疏肝,养阴活血。拟四乌鲗骨一藘茹汤加味:

茜草根12g、乌贼骨9g、当归尾9g、炙甘草6g、白芍12g、橘络2.4g、云苓12g、白术12g、党参12g、葱须一小撮。

二诊3月22日。服药11剂。面色明净,食欲好转,右胁不胀,仍有低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头晕肢软。舌质淡红,脉虚躁较前减少而带弦象。超声检查示腹水消失。仍守前法。

三诊4月10日。仍有低热,手颤,腹部微胀,口渴欲饮。脉细数带涩,舌暗红而紫,苔微黄薄。证为肝郁脾虚,胃肠湿热。治宜通络活血,化湿清热。处方:

茜草根24g、橘络3g、葱须一小撮赤小豆30g、乌贼骨12g、鸡内金9g、春砂仁9g、大腹皮9g、土茵陈30g、泽泻12g。

上方服用26天,诸症皆平,精神食欲良好。复査肝功能:黄疸指数4u,谷丙转氨酶40u,病愈出院。

《本草经疏》云:“乌贼鱼骨,味咸,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少阴经。……咸温入肝肾,通血脉而祛寒湿,……入肝胆,舒营气”。茜根,《本草经疏》亦云:“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瘴及疸。”两药配合,养血行血,祛瘀生新,不凉不燥。于肝病血瘀络阻之病机十分合拍,或伍用健脾益气,或伍用清化湿热,或参以柔肝养阴,随证化裁,疗效确切。《内经》原方以雀卵为丸,鲍鱼汁送服。经实践体会,不用此二味,疗效亦佳。至于剂量亦不必拘于原方,乌贼骨四倍于茜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