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高黄疸,审识标本重热瘀

名医简介

汪承柏(1926〜),解放军第302医院主任医师,肝病大家。

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系指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活动型肝炎,病程中出现高黄疸,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0fm10l/L(100mg/dl)以上者而言。这是慢性活动型肝炎病情严重的标志之一。虽然有的病例表现为单纯高黄疸,而全身状况良好,但大部分病例可以合并有腹水、凝血机制严重损害(例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正常)、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感染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本院资料表明,单纯高黄疸或高黄疸合并腹水者,近期预后较好;但有其他合并症者死亡率一般较高。本病虽属中医黄疸范畴,但因久病、有多脏腑功能失调、反复出现黄疸等特征,故不同于“急黄”或通常所见的肝炎黄疸。

一、要弄清标本关系

古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妄行。”慢性活动型肝炎,什么是标,什么是本,有时不易辨认。因为这类病人虚实夹杂,容易混淆。例如病人有口渴、便干、舌苔黄腻,但按湿热论治却不奏效;有时舌红绛,脉细数,形似热入血分,用凉血清营之剂,也难以阻断病情发展。虽然目前尚难归纳出中医治疗本病的规律,但有两点可供临床参考:

其一,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诊时绝非为单一症候,常见多种症候并存。但由于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时难以从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其起主导作用的,或者反映病人真实情况的症状,从而一时难以做出准确的辨证。治疗中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证,兼顾他证。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其二,从整体状况分析病情。须知黄疸有湿热、寒湿、火盛、瘀热等成因,不能一见黄疸,即认为是湿热,而投以大剂苦寒清利之品。何况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因久病每有正虚,尤其是脾肾亏损相当常见。对于具体病人,是正虚邪实,抑或是正邪俱实,其治则是不同的。对有黄腻苔病人,是湿热为主,还是脾虚生湿、湿久化热,均当慎重辨别。但也应看到,虽然本病表现以湿热内蕴为主证者并不多见,但在少数病例中确可见有“湿热余邪滞留未尽”的特征。湿与热结,可以表现为肝胆湿热,而用龙胆泻肝汤主治;也可表现为痰热互结,治以小陷胸汤合活血之品;也有湿热弥散三焦,而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治疗;有的甚至如同急黄,表现为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或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硝黄通下,取效甚速。

二、要重视血热血瘀之病机

由于本病是慢性疾患,久病入络,因此常可导致血瘀。正如《张氏医通》所说:“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见症,血瘀又可加重病情,甚至是黄疸加深的主要病机。血瘀发黄的主要特点是小便自利。《普济方》中载:“血瘀之黄,小便自利耳。”沈金鳌也说:“诸黄皆小便不利,唯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临床所见确是如此。这些病例虽然有重度黄疸,却小便自利。此外,在血瘀较重的高黄疸病例中,常瘀热互结,邪毒深伏,有明显的里热征,此即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有的病例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如鼻衄、齿tt、皮肤瘀斑等,黄疸合并出血系由“脾胃火热,热伤于心,心主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历代医家对瘀热交结发黄的治疗,多有主张用犀角散等凉血活血之剂治疗者,但近世医家报道不多。近几年来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收效较好。

三、用药不宜偏颇

前已述及慢性活动型肝炎存在多脏腑功能失调,故用药时切忌偏颇,以免导致新的失调。例如对阴虚湿困或血热湿困者,祛湿宜防辛燥伤阴,滋阴宜防滋腻滞邪,凉血宜防苦寒伤正,活血宜防攻伐而动血耗血。所以在对慢性活动型肝炎高黄疸病人进行辨证施治时,选方用药要慎之又慎,力求稳妥。

诊治慢性活动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不必拘泥于分型,重在认真辨证,因为这类病人个体差异很大,变化快,病情重,很难用一个或几个证型确定,也很难用几个固定方剂解决病人的各种矛盾。当然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对某一证型,采用相对固定方剂,仍属必要,这样既便于重复,也有利于推广。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1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