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调脾肾,疏泄肝胆

名医简介

张耀卿(1907〜1973),沪上已故名医。

上海名老中医张耀卿在40余年临床中,对肝病治疗尤为擅长,积累了用温补脾肾而治肝病的丰硕经验。张老认为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根,乃人体真阴真阳之所在,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精微赖脾气以化生,以滋养肾中精气,在治疗中抓住脾肾两者同调,是其在肝病治疗中的特点。

黄疸一症以湿热为主要因素,古今治黄疸常用茵陈为主药。张老认为黄疸乃湿邪为患,或湿热或寒湿,使胆汁蕴滞而不循常道,治湿邪要化湿、利湿、燥湿,并有湿邪非温不化之论,故在治疗中紧紧抓住温能通阳,能使滞者畅,蕴者通,虽不能直接退黄,却能明显加强其他利湿退黄药之功能。它不但能用于寒湿之阴黄,也能用于湿热之阳黄。对现代医学之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淤滞型肝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顽固症,每能获得满意效果。一能起反佐作用,热症用温药,二能起宣通气机而达到退黄的作用。

俞某,女,65岁。主诉右上腹疼痛伴眼白发黄4天,4天来,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兼有眼白发黄,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等,经西医对症治疗及中药清利湿热,均未获效。以往有多次类似发作史,体检:巩膜及皮肤明显发黄,面部及下肢凹陷性水肿,肝肋下触及,有叩击痛,血压23/14kPa。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0.94,锌浊度16u,谷一丙364u。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阻塞性黄疸,慢性肾炎,高血压。中医诊断:黄疸,胁痛,浮肿。肝胆之气郁结不畅,脾肾之阳不振,水湿凝结中焦,遂使胸脘痞闷,不思纳谷,腹中时有胀痛,上至中脘,旁及右胁,忽来忽去,时轻时剧,面目肌肤色黄,肢体浮肿,苔薄白,根厚腻,脉沉细。拟温调脾肾,疏泄肝胆,畅通气机。处方:

肉桂心2g、鹿角霜片各9g、紫苏梗9g、姜半夏4.5g、陈广皮4.5g、云茯苓神各12g、炒六曲12g、金钱草12g、炒川连1g。

服药7帖,果获效果。继之随症加减,连续十二诊,诸恙如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尿蛋白消失,血压降至19/llkPa。随访1年,无反复发作。

本例是属阳黄水湿内盛之证,临床不用茵陈、山栀等苦寒之剂,而用肉桂、鹿角等温热之品以调养脾肾,使脾肾之阳得复,则水湿自退。此案处方立意,乃仿《金匮》“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即仲景用甘温之品治虚劳之法,再用二陈、苏梗、云苓、六曲调气化湿,宽中和胃,使胃气调和,则肝胆之气可得平息,佐以川连、金钱草等寒凉之品以疏泄肝胆。本方温寒合用,使疏泄肝胆之热不伤脾肾之阳。冀肝胆湿热清解,胆汁畅行无阻,则黄疸可除。俾脾肾之阳来复,则肝木亦获滋养,肝气调畅,胁痛必解。又肾为胃之关,肾气调和,则关门通利,加之脾运复健,则浮肿亦自可清退。方中川连1g,并非用其苦寒清热,而是取其微苦能健胃之意,因川连小量能平肝健胃,大量则泻火伤胃,且川连与肉桂同用,可奏交通心肾之功。本案不用茵陈、山栀而黄疸自退,不用车前、泽泻而肿胀亦消,不用大剂腻补而肾气也复。可见从温调脾肾施治,乃是抓住了病机之根本关键,正合乎《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