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去瘀血,著效每仗伤寒方

名医简介

胡希恕(1899〜1984),著名伤寒学家,经方临床大师。

《伤寒论》谓发黄为瘀热在里,即湿热相郁于里,不得越之意。若热胜于湿,则为大便难的阳明证,古人谓为阳黄;若湿胜于热,则为大便溏的太阴证,古人谓为阴黄。阳黄宜下,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为治阳黄常用之良方。阴黄但利其小便,宜茵陈五苓散。不过以上诸方适证应用,虽能祛黄,但有的黄去肝炎常迁延不愈。因肝喜疏泄而恶郁滞,肝病则气郁不疏,肝气久郁,则血脉凝滞而致血瘀,故令不愈,法宜祛黄中兼以疏肝,则黄去而肝炎亦治。

1.大柴胡茵陈蒿汤方证:发黄、胸胁苦满,呕逆微烦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腹微胀满,苔腻或黄,脉弦滑数。方药:

柴胡24g、半夏12g、黄芩10g、白芍10g、枳实10g、大黄6g、栀子10g、茵陈18g、生姜10g、大枣4枚。

加减法:若上证又见心中懊憹,发热者,上方再加豆豉20g;若大实满、小便不通者,加黄柏10g,硝石12g。

2.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心烦欲呕,不欲饮食,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脉弦细。方药:

柴胡20g、党参10g、半夏12g、黄芩10g、生姜10g、茵陈20g、猪苓10g、茯苓10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6g、大枣4枚、炙甘草6g。

急性黄疸型肝炎多属阳黄,尤以前一方证最为常见。虽多阳黄但以胃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为主的柴胡茵陈五苓散方证常见。而真正太阴虚寒下利者,则很少见。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难治。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