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病因两端,治用理中、二地

名医简介

范文甫(1870〜1936),名赓治,又字文虎,晚清民囯医家。

吐血属中医学血证的范畴,为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的病症,其血多由胃中而来。先生从临床实践出发,认为吐血病机有二:其一为火热之邪,损伤血络。正如《济生方·吐衄》所说:“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其二为脾虚气弱,统摄无权。“气为血帅”,血的运行动力在于气,因中土虚寒,脾虚气弱,脾不统血,血无所归,使血不循经脉运行,便上逆而致吐血。如《景岳全书·血症》所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吐血的辨证,《景岳全书》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与气耳,故察火者,但察真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同时又指出:“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故先生对吐血的辨治或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或为脾弱气虚,血失统摄。火热伤络者,见症多为病势急,病程短,血涌量多,血色鲜紫,质多浓厚而稠,脘腹胀闷,甚则作痛,面赤,烦热,口渴,舌苔黄、质红,脉弦滑数大有力。倘属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则病势稍缓,血量不很多,断续时作,颧红,虚烦,口咽干燥,午后或有潮热,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滑数。治宜凉血滋阴,祛瘀止血,用自拟验方生熟地方(大生地、大熟地、丹皮、参三七、荆芥炭)。方中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熟地滋肾养血,一清一补俱为主药,丹皮凉血止血,与生地配合既清荣血之实热,又兼治阴虚之发热,尚具活血化瘀之效,参三七化瘀止血,配合荆芥炭增强诸药入血分止血之作用。全方具有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的功效,清荣血之邪热,滋热伤之阴液,且凉血散瘀,使血热清而不妄行,血流畅而不留瘀,是一张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处方,对气火亢盛、血热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所致的吐血均其所宜。

而脾弱气虚之吐血者,则多见罹病久而不急,血量较少,但有时暴出而量多,血色暗淡,质多稀薄散漫,面色㿠白,精神疲软,心慌,气短,肢冷,舌淡白,脉细软,血暴出量多时可现芤脉。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此方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之证。今脾弱气虚,中土虚寒,统摄无权,而致吐血,即如《千金要方》所说:“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败,血亦错行,所谓阳虚者阴必走是耳。”《景岳全书》也云:“故当致脾胃受伤及营血失守等证·若察其无脱无火,脉虚神困而血有妄行者,此其病伤在脾,治当专理中气。”先生临床用附子理中汤治脾虚气弱之吐血症,在应用全方外,每选择童便或参三七等同用。《诸证辨疑》云:“诸虚吐衄、咯血,须用童子小便,其效甚捷。盖溲溺滋阴降火,消瘀血,止诸吐血、tt血。”《医贯》亦有:“服寒凉百不一生,饮溲溺百不一死。童便一味,可谓治血之要。”用童便既有祛瘀生新之功,又能制约辛温太过,同时对真寒假热之证亦有反佐之功。此外先生在血症用方中每以炮姜炭易干姜,则取其止而不走之意。

徐。苦吐血已久,未能治根。又苦咳嗽,痰粘,音将哑。吐血多时,宗气必虚,戊、己二土先为牵及,以致升降失调。而医者见出血,即动用凉血、止血之品,急于治标。殊不知血因之而停滞成瘀,瘀血愈多,则更不能除根,此后图治,温和则活,今将音嘶,不得不兼顾之。津液稍滋,急治其根本。

百合四钱、姜半夏三钱、小生地四钱、生白芍三钱、姜炭一钱、五味子八分、淡附子一钱、鸡子清一只。

二诊:脉沉而芤,沉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理当温和。

淡附子一钱、党参三钱、归身一钱半、姜炭一钱、炙甘草一钱、姜半夏三钱。

三诊:温热药能受,尚有办法可想。先从脾胃入手,以居中土,土能生金,音亦能开。

淡附子一钱、党参三钱、归身三钱、姜炭二钱、炙甘草二钱、姜半夏三钱、侧柏炭二钱。

四诊:血已止。

理中汤诸药各三钱,加淡附子一钱。

孔师母。吐血频频,其色鲜而红,舌质红绛,脉弦而数,胸闷气闭,血府有瘀,瘀久化热,热逼则吐血,自然之理也。

大生地一两、大熟地一两、丹皮三钱、参三七三钱、荆芥炭一钱。

二诊:服昨方,吐血见瘥。守前法。

前方再服一剂。

林立生。吐衄血盈盆,脉沉,舌淡白,气虚血脱之候。温则生,寒则死,生死自取。

西党参八钱、冬术一两、姜炭二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三钱、茯苓三钱、童便二杯。

二诊:吐血已减。

厚附子三钱、党参五钱、白术五钱、甘草二钱、炮姜二钱、三七一钱、真阿胶二钱。

三诊:血止。

附子理中汤加当归三钱。

(《范文甫专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