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苦冒眩用经方,化痰涤饮重泽泻

名医简介

徐景藩(1927〜),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眩晕病不离乎肝,目为肝窍,而应风木,故肝阳化风,肝阳上扰或肝阴不足,均可出现眩晕。肝阳之上扰,每兼痰浊为患,痰浊在中焦,肝之风阳激动,遂致痰随阳升,上犯清窍,胃气上逆,呕吐痰涎。

稠浊为痰,清稀为饮,都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仲景早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的宝贵经验方论,“冒眩”为昏冒旋眩之意。泽泻汤由泽泻和白术两药组成,泽泻渗湿利水为主药,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药,祛其水湿以除痰饮之源。运用此方的关键在于剂量,一定要按该方泽泻5份,白术2份的比例,一定要重用泽泻。常用量泽泻25〜30g,白术10〜12g,如果比例失调,即可影响疗效,此余数十年的体会。临床上凡遇痰浊眩晕,可运用泽泻汤合二陈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增损,适用于内耳眩晕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链霉素等“耳毒”性抗生素反应、迷路炎症和某些脑震荡后遗症等表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疾患。凡具有眩晕恶心欲吐、舌苔薄白,脉有不同程度弦象者,即可用自拟“治眩方”,药用:

天麻10〜15g、白蒺藜10〜15g、菊花6〜10g、泽泻25〜30g、白术10〜12g、陈皮5〜10g、法半夏10g、茯苓15〜20g、生姜3〜5g。

内耳眩晕症如兼肝阴不足者,加白芍、枸杞子;妇女兼情志不畅诱发者,加合欢花10g,广郁金10g。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脉弦者,酌加钩藤、石决明(或珍珠丹)、决明子等。

链霉素等药物引起眩晕者,加补骨脂、磁石,酌配桑叶、夏枯草、生甘草等。

迷路炎症眩晕,初起伴有低热时,加蚤休、板蓝根、银花等。

脑震荡后遗症以眩晕为主症者,据证酌配石菖蒲、川芎、赤芍、红花。

临床运用时须注意:

1.药要浓煎,少量频服。

2.先以生姜捣自然汁滴(或擦)于舌上,使感辛辣之味时服药。

3.若恶心呕吐甚者,一面针刺内关、一面服药,只要药液人胃而不吐出,其眩自渐平复。如针内关后服药仍吐,加针天突,留针频捻。

4.恶心呕吐止,眩晕渐平,上述方药仍需续服3〜5剂,然后再根据病情,调整处方。其中泽泻、白术2味可服10〜20剂,以减少发作或防止再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8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