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中气两虚,温润升降并举

名医简介

杜雨茂(1934〜),陕西中医学院教授。

正虚眩晕,历代至今大都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种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在临证中常遇到一种医籍中不甚论及的特殊证候,即“肾阴中气两虚”的眩晕。本证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人,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症为头晕目眩,甚至视物旋转,朝暮较著,遇劳加剧,目涩耳鸣,并常伴见腰膝酸软,心烦少寐,气短倦怠,纳谷不馨,面色少华,或两颧时泛红。舌淡红,苔薄或腻,脉多虚弦或弦缓尺弱。血压偏高或不高,细析此证的形成,多由患者原本肾阴和中气两亏;或先患肾阴虚之眩晕,医者过用滋腻清降,戕伤中气而致;或本为气虚眩晕,服用温补之剂太过,耗及肾阴而成。肾阴虚则肝失涵养,肝阳上亢;中气亏虚则陷而不举,清阳不升。脑为髓之海,又为诸阳之首,肾阴清阳不能正常地上奉于脑,加之肝阳上亢之扰,发生眩晕在所必然,且病情多较重。

初遇此证,在立法施治时踌躇不定,顾虑柔润与甘温难伍,潜降与升浮相悖,未可合并而用。乃先予育阴潜阳,再益气升清;或先益气升清,再育阴潜降。如此施治多例,皆未取效。后再三揣度,悟及应遵循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有斯证则用斯药之旨,将上述两法合并应用,既滋水涵木潜阳,又甘温益气升清,取杞菊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味作主方。药用:

生地12g、山药10g、山萸肉10g、茯苓10g、丹皮9g、枸杞12g、杭菊9g、党参12g、白术12g、炙甘草6g、黄芪30g、怀牛膝12g、龟板15g。

每日1剂。必要时随症稍事化裁:头晕甚者加天麻;纳呆者去山药、丹皮,加白蔻;大便不畅或干燥者去山药,加草决明。一般6剂后可小效,10剂后可显效。显效后再视患者病情的好转情况,酌予调整药味和药量。如肾阴亏已不著,适当减少育阴潜降的药味与药量;如中气虚基本好转,适当减少益气升清的药味与药量,连续服用至痊愈。再注意调摄,以冀巩固。曾宗此法治疗肾阴中气两虚眩晕证,屡有效验。

尹某,男,49岁,某部队技术干部。

患眩晕3个月余,住本部队医院治疗。查其血压忽高忽低,一般波动在17.3〜20/10.7〜13.3kPa之间,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略偏高,眼底动脉变细,动静脉有交叉压迹,余无阳性所见。乃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治疗,历时2个月余效不显。有时血压在正常范围,而眩晕依然如故,因而转来求治。患者自感头晕而时昏瞀,凝视稍久则感物体浮动,晨起为著,上午10时后渐减,至黄昏后又加重,两目干涩,时耳鸣,稍劳则前症更加重。并见心烦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四肢倦怠,时自汗出,面色不华,眼圈发青,舌淡红苔薄黄而腻,脉虚弦。据其证脉分析,符合肾阴中气两虚之眩晕,给予前述主方加酸枣仁15g。服12剂后显效,继而宗原方随症稍事出入加减,共服药60余剂而病愈,血压亦恢复正常,随访3年未复发。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6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