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辨四端明纲目,法取先贤识微著

名医简介

焦树德(1922〜),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很多,根据体内阴阳盛衰、脏腑虚实、舌苔、脉象、体型以及发病诱因等的不同,进行分析归纳,最常见的可有以下四种不同表现。

肝阳上亢

多由素体阳盛,或怒动肝火,或气郁化火致使肝阳亢盛。阳主动、主升,肝阳上冲,肝热生风,清窍受扰而致发病。

主要症状:头痛、头晕、头胀,目赤面红,急躁易怒,口苦便秘,尿黄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苦寒直折,凉血泻火,平肝熄风。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黄芩山栀夏枯草生赭石泽泻车前子草决明苦丁茶白蒺藜赤芍生大黄加减法:肝火盛者,重用龙胆草、黄芩、山栀、生赭石、泽泻;气郁者,去赤芍、车前,加香附、青皮、厚朴、郁金、白梅花;兼有阴虚者,去山栀、车前子、大黄,加生白芍、生地、元参、生石决明。

阴虚阳亢

多由平素阴虚,或久劳伤阴,或久病耗阴等导致肝肾阴虚,肝阳偏旺,肝风内动而发。

主要症状:头晕目花、头重脚轻,或偏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或面部阵阵轰热,或两手颤抖、下午手心发热,午后及夜间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潜阳,柔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

生地白芍元参生石决明(先下)生牡蛎(先下)生赭石(先下)天麻钩藤桑寄生牛膝夏枯草菊花。

加减法:尺脉沉弱,腰膝酸软者,去夏枯草、菊花,加何首乌、女贞子、地骨皮;头晕目眩,头重脚轻明显,两足无根者,去元参、菊花,加灵磁石(先下)、山萸肉、杜仲、泽泻。

肾精亏虚

多由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房劳伤肾,肾精亏耗而致。肾主髓,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另一方面,肾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易动,虚风上扰。

主要症状:头晕、目花,头部空痛,脑转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不能耐劳,舌质红,脉沉细,两尺弱。

治法:滋肾填精,养肝熄风。杞菊地黄汤加减。处方:

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潼蒺藜、白蒺藜、牛膝、钩藤、桑寄生。

加减法:偏于肾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渴梦遗,脉细数,酌加地骨皮、秦艽、鳖甲、龟板胶;偏于肾阳虚者,兼见畏寒阳痿,腰以下发凉,足畏冷,两腿无根,舌质淡,尺脉沉弱,酌加肉桂、紫河车粉(分冲)、淫羊藿、沉香粉(分冲);妇女更年期高血压,表现为阴阳俱虚者,既有五心烦热,面部轰热,烦躁,脉细等阴虚证,又有畏冷足寒,腰膝酸痛,喜暖等阳虚证,可用二仙汤加减。处方:

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牛膝、生地、熟地、桑寄生,酌加生牡蛎、珍珠母等。

痰浊上犯

素体肥胖或恣食肥甘,伤于脾胃,中湿不化,湿聚生痰,痰浊壅盛,脾壅肝郁,可致肝风挟痰上扰而发病。另一方面,痰浊流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亦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

主要症状:头胀、头重,如裹如蒙,眩晕且痛,胸膈满闷,呕恶痰涎,少食少寐,舌苔白腻,脉弦滑。治法:化痰降浊,调肝健脾。方选旋赭涤痰汤加减。处方:

旋覆花、生代赭石、半夏、橘红、枳实、竹茹、茯苓、黄芩、槟榔、瓜蒌、南星、天麻、钩藤。

加减法:便溏、迟消、倒饱、脉濡者,去枳实、黄芩、瓜蒌,加白术、草蔻、炒薏米等;痰郁化火者,去半夏,加竹沥,改南星为胆星。

以上四种证型是较为常见的。讲述是分开来谈的,但在临床上四证又常混合兼见,并且四者互为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故临证时必须灵活运用。

例1杨某,男,46岁。1967年11月30日初诊。四五年来经常左侧偏头痛,生气时加重,下午比上午痛重,并有头晕、头痛、头胀,左手有时发麻,大便干燥2〜3日1次,小便黄,性情急躁易怒,夜间口干思饮,少眠多梦,腰膝酸软。曾经多次诊治,诊断为高血压病,血压经常在24〜20/13.3〜14.7kPa之间,服用中西药品,均未治愈。近日头痛加重,头晕眼花明显。面现痛苦表情,舌苔薄而微黄,舌质偏红,脉细弦数,左手弦象大于右手,左尺脉沉。血压22.7/16kPa。证属肝阴虚,肝阳旺,肝风上扰。治法:养阴柔肝,潜阳熄风,佐以益肾清热。

处方:生地15g、赤芍12g、白芍12g、生石决明30g、生赭石35g、生牡蛎30g、荆芥10g、钩藤30g、香附9g、黄芩10g、泽泻12g、桑寄生24g、牛膝12g、全瓜蒌30g。12月6日。

二诊:服药6剂,头痛、头晕、头胀均有减轻,大便较前通畅,每日或隔日1行。昨日测血压18.7/12kPa。睡眠尚差,易急躁,口稍干。舌苔薄白,脉弦细略数,左尺沉细。前方去香附,加远志10g。

12月12日三诊:上方进6剂,诸症明显减轻,精神转佳,面色较前红润,已无急躁之情,尚有头目发胀。血压17.8/11.0kPa。舌苔薄白,脉弦细,左尺仍沉。上方去黄芩、荆芥。加夏枯草12g,桑寄生改为30g。6剂。

12月13日四诊:已无头痛,头晕、头胀已未再现。睡眠好,大便正常,已不急躁,腰膝较前有力。脉略弦细。血压17.3/9.8kPa。上方加红花9g。6剂。嘱其在服药期间,另将本方(生赭石改为30g,加香附、黄芩各9g),4剂,诸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吆。服完汤药后,继服丸药,每日2次,每次1〜2丸,温开水送Jt,以巩固疗效。

12月23日随访:正在服用丸药,头痛、头晕未发生,血压一直稳定,17.3/11.0kPa。

例2李某,女,41岁。1979年8月31日初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天前在洗衣服时,突然感憋气胸堵,继而面色青紫,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小便失禁。经本院急诊室诊治,现已好转,因愿服中药,前来就医。现症:头晕目眩,两眼喜闭,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有时少腹隐痛,大便不畅。检査:神清合作,言语清晰,嗜卧不起,起则头晕欲吐,目闭无神,体型较胖,四肢活动自如,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血压25.3/14.7kPa,脉沉细滑,舌苔白。综观脉症,诊为痰浊壅盛,肝郁风动之证。治宜化痰降逆,平肝熄风,佐以和中。处方:

半夏10g、化橘红12g、茯苓12g、制南星10g、竹茹10g、泽泻12g、钩藤30g、生赭石35g、生石决明30g、灵磁石20g、珍珠母30g、生香附12g、焦槟榔10g、桑寄生25g、另:木香槟榔丸5g,1日2次。

9月4日二诊:药后头晕目眩减轻,大便通畅,眼已睁开,有神,能自己走上二楼就诊。食纳好转。脉沉细滑,舌苔薄白,血压16.0/12.OkPa。继服上方去槟榔、竹茹,加防风10g,白蒺藜12g,以加强平肝熄风之力。

9月18日三诊:尚感头晕,左偏头痛,自觉食道部发热,胸胀满,项部发滞,行走坐卧已近常人。脉沉滑,苔薄白,血压17.3/12kPa。二诊方去泽泻、桑寄生、磁石、珍珠母,加菊花12g,黄芩10g,葛根20g,瓜蒌30g。

9月25日四诊:头晕显著减轻,头痛已除,血压一直正常,偶感腰痛,要求上班工作,脉苔同前。三诊方去橘红、防风,加续断15g,桑寄生25g,以益肾固本,巩固疗效。

高血压病以肝阳上亢、阴虚肝旺及风痰上扰证较为多见。但要注意分析病人的特性,对肝风、肝阳、肾虚、肝旺、痰塞经络、风痰上壅等孰先孰后,主次标本,缓急轻重,都需分辨清楚,立法组方,必须权衡准确,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千万不可用“对号入座”式的方法,生搬硬套。

在运用前人经验的同时,要随时吸取近人的研究成果,如近代报道有降血压作用的中药:桑寄生、杜仲、仙灵脾、元参、山萸肉、山栀、白蒺藜、钩藤、石决明、夏枯草、野菊花、桑白皮、地龙、茯苓、半夏、泽泻、牛膝、葛根、桑枝、枸杞子、丹参等,均可结合辨证选用。

我在治疗比较顽固的头痛、偏头痛时,常在辨证论治的适应症方剂内,加用一些荆芥或芥穗(病情较轻者用荆芥,重者用芥穗),往往取得良效。因为荆芥(芥穗)可兼入血分(头痛久者多与血分有关),可引方内其他药力上达头部而发挥效果(风药上达),可疏散风邪,清头目而治头痛、头旋、目眩。头部气血疏畅不滞则疼痛可减。对属于肝阳旺的高血压病,常在辨证论治的方剂中加用泽泻,或与地骨皮同用。因为泽泻能泻肝肾湿热、郁火,并能起养阴气以召上亢之阳复返于下的作用。肝经郁热不解者,又常有肾经虚热上浮,故又可配加地骨皮清热益肾,2药合用肝肾兼顾,相得益彰。

治疗高血压病不可操之过急,因本病多是渐积而来,祛病亦如抽丝,需要逐步认识,连续观察,深入治疗,故在诊治过程中,要注意守法守方,坚持一段时间,以观后效。有些主要药物,药量宜稍加重,例如用钩藤,不但药量较大,而且注意煎药时要后下,久煎则效果不好。生赭石、生石决明、生牡蛎、磁石等量需重用,并要先下,待其煎煮10〜15分钟,再下他药。

如遇到服药则有效,血压可降至正常,但停药一段时间,血压又回升的情况,要继续给予辨证施治,深入观察,循症求因,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精神,进行治疗,其稳定的时间则会一次比一次延长,并且在全身情况都好转的基础上血压也渐渐稳定。不要一见血压有波动,即认为无效而放弃治疗。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