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沈炎南(1921〜1991),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头为诸阳之会,脏腑气血聚集之所。若六淫邪气外侵,气血痰浊内阻;或气血不足以上荣;或肾虚肝旺而风阳上逆,致空窍郁闭,清阳不运,头痛乃作。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至高之处,风性上浮,故头痛之因虽有种种之不同,而大多与风有关,因而前人又称偏正头痛为“头风”。对其治疗在辨明病因而施治的基础上,必佐以风药,虚者亦然。正如李东垣所言:“头痛每以风药治者,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明·龚廷贤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寿世保元·头痛》中创立了“清上蠲痛汤”,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在临床上运用龚氏这一经验方治疗偏正头痛,获得良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对本方及其加减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切合临床实际,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从而制订出“加减清上蠲痛汤”。主治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眉棱骨痛、或剧痛欲裂,或隐痛绵绵,或伴头晕目眩,反反复复,日久不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加减清上蠲痛汤组成:
以水2碗煎成1碗,内服。
加减法:偏头痛,或左或右,加柴胡3g;头顶痛,加藁本3g;前头痛,加葛根9g;眉棱骨痛,加法半夏3g;风湿头痛,头重如裹,加独活、苍术各3g;痰浊头痛,脘闷呕恶者,加法半夏、陈皮、天麻、枳实各3g;肝风上旋,伴见头晕目眩者,加天麻3g,钩藤、白蒺藜各9g;如肝阳上亢者,再加石决明15g;头痛不治多害目,如伴见视力减退,目视昏花,视物不清者,加草决明、蕤仁肉各9g;肝火上攻,伴见面红目赤,口苦溺赤者,加柴胡、龙胆草、栀子各3g;大便干结者,再加大黄3g;气虚者,加生北芪、党参各9g;血虚者,加制首乌、白芍各9g;肾虚者,加熟地、山萸肉、沙苑蒺藜各9g;阴虚有火者,加生地、白芍各9g,羚羊角12g。
本方以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菊花、蔓荆子祛头风、止头痛;当归、川芎养血行血,血行则风自散;黄芩泻火,麦冬养阴,并可防止风药升散太过而损血伤津;甘草调和诸药。如此配伍貌似杂乱,实际上秩序井然,配合得宜,相得益彰。本方药多而用量却很轻,其道理主要是:头为至高之处,非轻清之剂不能上达。正如吴鞠通所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里所说的“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选用的药当为质轻味薄之品,其性善升散,方可上达;一是指药量必须轻,只有用量轻,才能随其轻清上浮之性。如果用药过重,则药过病所,反而不效。而且本方中用了许多祛风药,但由于用量很轻,所以不会起到解表发汗的作用,而有上人巅顶祛除头风之功,临床上运用此方久服达30〜40剂,亦未见有不良反应,关键还是运用得宜。反之,这些祛风药如果用量过重,就会起到解表发汗的作用,用于感冒则可,用于头风则不宜了。因此,使用本方时一定要保持原方分量不变,千万不要以为其用量太轻而妄自增加药量,而且不宜久煎。只要使用得法,自可收良效。
罗某,女,55岁。1984年5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983年初开始自觉头部左侧疼痛,左眼视物模糊,至当年年底左眼视力从1.2下降至0.2,伴前额部胀痛。1984年初先后到某大学医学院、某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作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位于蝶鞍前部稍偏左侧,约2.lcm×3cm大小;视力右眼1.2,左眼0.1,左眼视野缩小。经治未见明显改善,来请用中药治疗。自述头部左侧及左眼眶周围顽痛不止,头部发胀感,头晕,左眼视物模糊,耳鸣,夜寐多梦,时有口苦,胃纳一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涩。证属风阳上扰清窍,治以祛风止痛,平肝明目为主。方拟加减清上蠲痛汤加味:
服4剂后,头痛、头胀减轻。依前方加草决明9g,1日1剂,共服14剂,头晕、头痛、耳鸣均消失,自觉左眼视力有改善。依上方再服7剂,眼科检查左眼视力由原来0.1变为0.2,视物较前清楚。处方:
隔日1剂,连服14剂以善后。
(杜同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