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赵金铎(1916〜1991)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对中风的病机赵氏认为: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过食肥甘、恣饮醇酒,已为常事。饮事自倍,肠胃乃伤,脾运不健,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极生风,乃其一。中风年龄多在40岁以上,人至此时,阴气自半,肝肾亏损,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内风旋动,乃其二。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于是,痰借风势,风夹痰行,阴阳为之而失衡,气血为之而逆乱,营卫为之而不周,构成该病的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正邪交争的病机特点。
基于此,赵老选用千金温胆汤以化痰浊,清湿热而不伤正;加钩藤平熄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对风痰内阻,肝肾不足者最宜。名之桑钩温胆汤,主治中风。此方组成,不偏不倚,谨守中风病机,轻重缓急,标本兼顾,无论是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中风后遗症均可运用之。
运用时,赵氏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常加竹沥水,以加重化痰浊之力。若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黄腻者,则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则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则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腑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熄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1匙,日服2次。
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腑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偏瘫、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黄芪切不可用,用则有腹胀、烦躁之弊。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腻,而六味、左归皆属禁忌之例。
桑钩温胆汤,方药平淡,但疗效可靠,关键在于组合严谨,选药精当,变通活泼,很切合中风的病机,故能疗大症,起沉疴。赵氏临证凡遇中风,善用此方。
例1孙某,女,70岁,住院号14051。
缘于胃镜术中,全身过分紧张,术后全身不适,肢软乏力,喜卧厌动,持续二十余天。某日,午觉未能熟睡,即感头晕,目眩,心悸,舌体强硬,语言不利,肢软乏力,行步迟钝,大便溏泄,1日5〜6行,小便频数。但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及大便粘液脓血、小便黄赤疼痛等症状。经患者所在医院用葡萄糖、维生素C、ATP静滴,肌注维脑路通,间服中药归脾汤,仅二便好转,其他病情未能控制,于1982年6月11日入我院。
视患者表情淡漠,精神倦怠,形体消瘦,步态蹒跚,行动艰难,语言不利而低怯,纳谷锐减,胃脘不适,舌强硬,舌质淡暗,舌苔黄腻,脉弦细数、尺弱。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西医诊断:脑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属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痰湿中阻,本虚标实之证,用桑钩温胆汤加味。处方:
服药5剂后,头晕目眩即减,肢体活动亦较灵活,语言渐清楚,食欲转佳,纳食增加,黄腻苔变为薄白苔,病情日趋好转。后又服用原方20余剂,诸症消失而出院。
例2肖某,男,66岁,住院号15787。
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觉气候较热,汗出较多而脱减衣服,晚间即感背部发凉。次日晚8时左右,正坐着与家人说话时,突感舌强语謇,左侧口角麻木及肢体无力。第三日渐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但尚能行走,至某医院就诊,该院未明确诊断,予针刺及服中药1剂,返家后又自服人参再造丸及牛黄上清丸各1丸,疏风活络丸1袋,下午渐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诊入我院。
视患者面色微红,形体肥胖,舌淡红少津左歪,苔黄厚腻而不成片,脉左沉细弦,右弦滑,经问大便已4日未行,测血压20/12kPa。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风痰交阻,腑热不通之证。治拟熄风化痰,通腑泄热,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化裁。处方:
服3剂后,大便畅通,便软成形、量多,随之语言渐清楚,精神渐振,血压降至16/10.4kPa,舌上有津,苔仍黄腻不均,脉如前,左侧肢体不能活动。1周后,下肢能在床上活动,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纳食渐增,脉有缓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黄,加火麻仁9g,地龙15g,竹茹12g,胆星10g。10天后,病者能于発上坐起。2周后能由家人搀扶到厕所大小便,自己能扶床迈步活动,食量已恢复至病前,每日400g,3周后,能独自行走,左上肢能抬举平肩,舌体正,口眼歪斜不甚明显,苔根部黄,脉缓和,惟肢趾不能活动,手指握力不及。4周后,能自由行走,脚趾已能活动,上肢抬举过肩,手指握力增强,舌根部有少量黄苔,脉沉缓,生活能部分自理,住院5周后出院。
例3雷某,男,71岁,住院号14148。
1973年5月,因工作劳累,心境不佳,某日晚突然神志昏迷,右侧肢体偏瘫,即住某医院急诊,诊为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经抢救治疗(用药不详),神志清醒,症状缓解,唯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面瘫。此后,1974、1976年连续两次出现偏瘫及失语,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但尚能自理生活。近1个月来不明原因,每日不停地口角流涎,6天前突然失语,口眼歪斜,右侧肢体偏瘫加重,水饮不能入,人则呛咳,小便失禁。即住某医院急诊,该院按脑血栓形成用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药物治疗,效不显,于1982年6月29日上午转入我院。
诊见:颜面潮红,舌强短缩,不能伸出门齿,质暗红,苔黄腻。家属代诉,大便4日未行,小便失禁,诊脉沉细滑数。血压22.7/16kPa。中医诊断:复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痰热内阻之证,拟柔肝熄风,化痰通腑开窍以治,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合方化裁。处方:
当日急煎内服,服药后夜间大便即通,翌日晨起又大便1次,颜面潮红即退,肢体渐能活动,小便能控制。药已中病,原方去大黄、川朴、羌活续服。5天后,舌体活动较前灵活,语言渐清晰,右下肢活动尚可,搀扶可以行走,右上肢能抬举,但不能持物,吞咽困难。水饮入口仍呛咳,口角流涎。血压20/13.3kPa。10天后,舌能伸出门齿,肢体活动又较前灵活,语言不甚利落,大便4日未行,于方中加火麻仁15g,桃仁9g。半月后,能扶杖行走,右上肢抬举能触及头部,但手指握力较差,大便畅,小便调。20天以后,能下床自由活动锻炼,右上肢能抬举过头,握力较前增强,舌体活动自如,说话时吐字较前清楚,精神食欲转佳,二便调,血压21.3/13.3kPa,舌苔由黄腻转为薄黄,脉弦。1月后,生活能自理。原方续服,至56天出院。
例4孙某,男,56岁,住院号14197。
其家人代诉,患者生气后,于1982年5月3日在井下工作时,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继而口眼歪斜,经当地医院抢救3天后神志渐苏。转另一医院才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50天余,用低分子右旋醣酐、脑复新、扑尔敏、地巴唑、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肌注维脑路通配合理疗,效不显,于1982年11月22日入我院治疗。
诊见:患者神情苦闷,颜面晦滞,咯血夹痰,量多,可闻喉间痰声辘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细弦而滑。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辨为风痰内阻,脉络不通,舌窍不开之证。拟化痰开窍,佐以熄风法为治,用桑钩温胆汤加减。处方:
服药至1个月,口眼歪斜、颜面及肢体麻木、痰声辘辘均消失,舌苔变为薄白。处方:
又服药2个月,患者肢体活动自如,上下肢均有力,能握笔书写,并可回答简单的语言,获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