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薛盟(1917〜),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类中风与真中风有别,热证十居八九,故起病时脉多弦长劲疾,尺部沉涩,显见阳盛阴虚,若变迟脉易愈;变沉细数急者,预后欠佳。若偏枯日久,一见此脉,是邪入营血,阴气已伤,治疗比较棘手。其有兼证者必有兼脉,弦主肝风;滑主痰湿;涩主血虚;缓大为气虚;阴阳气血两虚,则微数或细;或兼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症,两寸必形弦,切诊时有索状感,需仔细揣摩,自得脉法三味。
中风舌苔,多呈黄腻或灰腻,舌面干枯少津,尖边俱绛,此化热灼津之兆。若有瘀紫斑,系瘀血内阻;舌体胖大,必有痰湿内蕴,气机不宣;如腑燥便秘,可出现焦黑;正气渐复,浊邪廓清,原有光绛舌微露薄白苔者,此为佳象。如舌虽呈黄腻,舌面剥裂或干皱无润者,阴伤已甚,但增液养胃无妨,适当参入涤痰化瘀之品为宜。
历代医家,由于对中风论病观点互有分歧,因而制方立法,亦难一致。如明·缪仲淳云:“东南之地,素多湿热之气,质多柔脆,往往多热多痰,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甚生风,亦致猝然僵仆,或不省人事,或语言謇涩,小便短赤,此其验也。”他提出了初宜清热、顺气、开痰;次则治本益阴补阳。按上项见解,仍与河间、丹溪相合,其用药偏重甘寒,凡阴虚痰热的病证,大致无出入,惜缪氏对本病的论治,似仅说对了一半。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却持“虚为中风之极”的说法,强调“唯虚也,故无根之火发焉;唯虚也,故逆上之痰生焉。……未有痰与火之发,不由于虚者也”。又说:“惟中风之病由于虚,故腑虚中腑,脏虚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而其症各别。”《灵枢·经脉第十》则指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血先死。”我从临床上体会到各种类型心脑血管系统急症的成因,必由真元先衰,积气凝血,长期蕴结不散,循环失常,全身各部机能日趋退化所致,单纯活血化瘀,涤痰清热,不扶正益气,是不全面的治法。有关治则和常用经验成方如下:
一、清肝熄风法
中风病在急性期出现闭证,突然昏仆与蒙昧状态,牙关紧闭,两手握拳,拘急或抽搐,身热,面色潮红,鼻鼾,喉中痰鸣等症。肝为刚脏,非柔不克,用本法热除风静,清窍得宣,则诸症悉平。常用方:
1.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适应于肝经郁热引动肝风,风火上冒而痉厥神昏者。
2.羚羊角汤(《医醇賸义》):适应于肝阳暴升,气血痰浊内闭而昏迷不醒者。
3.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适应于素有眩晕耳鸣,少寐多梦,突然昏厥,心中烦热,或渐呈肢体不利者。
4.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适应于肝阳上亢,痰火阻络,眩晕,手足震颤,失眠。
二、活血化瘀法
《儒门事亲》谓:“气血以通流为贵。”凡久病不愈,须当调血。脑血栓形成,循环和传导阻滞,祛瘀通脉,可使经络恢复正常功能,于清热养阴、柔肝熄风药中参用,奏效尤捷。方用:
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适用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四肢麻木松弛者。
2.振颓汤(丸)(《医学衷中参西录》):适应于肢体痿废,痰浊壅塞经络,血脉闭阻的偏枯症。
三、豁痰启闭法
上述闭证所用方药,一为顺气,二为豁痰,对一般神志昏迷,口噤不语,并有尿闭便秘者,必先开窍启闭,用至宝丹;胸闷鼻鼾,口唇发绀,用苏合香丸;痰热壅盛,除热用牛黄清心丸,豁痰用猴枣散、礞石滚痰丸,或鲜竹沥、姜汁冲服。
1.涤痰汤(《奇效良方》)加减:适用于短暂意识障碍,痰阻胸膈,口角流涎,四肢麻木拘急,症情较轻者。
2.解语丹(《医学心悟》):适用于心脾郁热挟痰内阻,舌强不语者。
四、扶阳固脱法
古有“五绝”之证,是正气虚极,心力衰竭之候,多数不治,急宜大剂参、附煎浓汁频灌或鼻饲,并灸脐下关元穴抢救。
参附汤(《妇人良方》):适应于元阳衰竭,四肢厥冷,汗自出,脉微细欲绝者。人参、附片、生姜、大枣,或加三七粉合生脉散。阴虚者亦可以西洋参、北沙参代人参;汗出欲脱者,加煅龙骨、牡蛎;小便失禁,加龙齿、益智仁、桑螵蛸。
1.黄芪:王宇泰说:“卒仆偏枯之症,未有不因正气不周而病,故黄芪为必用之君药,防风为必用之臣药,黄芪助真气者也,防风载黄芪助真气以周于身者也,亦有治风之功焉。”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以黄芪为不可缺少的主药,盛称其效。笔者以为在活血化瘀方中,黄芪譬犹舟楫,非此无以鼓浪前进。所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生黄芪用至4两,日服2剂,相当于半斤,需如此重剂,始治大症。
2.秦艽:本品润而不燥,为上部祛风要药。古人谓其能开口噤。大秦艽汤、秦艽鳖甲汤等用之为君,凡口眼歪斜或风中经络,肩臂疼痛多可用之。
3.豨莶草:古代医籍中选用本品单味制丸,名“九制豨莶丸”。许叔微、戴思恭、徐灵胎诸家均引用于中风偏枯证,复方则可较大剂量煎服。
4.桑枝:《图经》谓其温平不凉不热,可以常服,疗中风体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牵,上气眩晕,肺气咳嗽……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令人颜色光泽,兼疗口干。河间治何子常病两臂痛,诸药不效,以此作数剂,臂痛即愈。本品通走筋络,上肢肩、臂痹痛作引经药,多取效。
5.竹沥:竹沥达痰,古有成方。近代治中风瘫痪,亦视为要药。《外台》云:“中风多从热起,宜先服竹沥汤。”河间谓:“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亦自消也,竹沥汤。”淡竹沥之治瘫痪,值得注意,而后期致口眼喎斜流涎等,以参芪等剂合竹沥、姜汁服用有效。其实本品不仅对上述证候能起到缓解作用,治风先治痰,竹沥确为较理想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