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疹难求一方,治唯取辨证以应机

名医简介

林鹤和(1928〜),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荨麻疹(以下简称本病)为免疫性疾病,由于过敏原使机体致敏引起,中医称“㾦㿔”、“风疹块”,“风隐疹”。《医宗金鉴》云,“此证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往往因当风饮酒,或其他病后而发病,病起皮肤作痒,次则发遍全身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从病程来看,本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在除去病因后,选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法,佐用凉血熄风药,一般多能取效,但也有不获效者。慢性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因体质差别甚远,过敏反应所累及的脏腑各异,兼症就不尽然,既使是同一症状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治疗本病仍需突出辨证,难能一方一法概括之。正如《医宗金鉴》所述,“风邪”是本病的诱发因素,然风与肝的关系密切,并指出“瘙痒”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所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加用熄风止痒、平肝凉血之药,对提高疗效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兹就临床棘手案例举述如下:

例1张某,女,44岁,医生。1981年3月28日会诊。

去年冬患荨麻疹,发疹期间,病情急重,愈后数日继发肌肤恶风,皮肤上出现粟粒状风疹,全身瘙痒,抓后融合成环状,潮红灼热,夜卧被覆,灼热瘙痒更甚,昼夜少眠,历时4月。经中西医治疗罔效,故邀会诊。现体温、血压正常,血常规白细胞分类E16%,舌苔黄白稍腻有津,脉微浮紧。诊断:荨麻疹。中医辨证属寒邪郁表,荨麻疹余毒内蕴。治以宣散表邪为主,佐以清利凉血法。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麻黄9g、连翘9g、杏仁9g、赤小豆15g、生地9g、丹皮9g、防风9g、蝉蜕6g、生甘草3g、生姜6g、大枣7枚、3剂。

嘱其第三煎取浓汁外擦。复诊时得知,服1剂后显效,疹块大部分消失,仅见上肢及胸部有散在风疹,瘙痒大减,皮肤无灼热,被覆能入睡。脉缓,舌苔净而少津。守上方去麻黄、杏仁、生姜,加太子参、山药、薏苡仁各10g。再进4剂病告痊愈。随访数年未复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263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为治湿热在里兼表发黄证,具有解表散邪,清利解毒之功。本案为壮年出麻疹,乃麻毒未尽,余毒内蕴,寒邪郁表,伤及营卫,内外相合,故发疹块灼热瘙痒。用麻黄、杏仁宣散外邪,连翘、赤小豆清利余毒,皮肤灼热选丹皮代生梓白皮,加生地清热凉血,防风、蝉蜕为搜风止痒之要药,生姜助麻黄以散表邪,大枣助丹皮、生地以益营阴,生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历时4月之顽疾,所以能取得疗效,关键把握住了麻毒未尽,内外相合之病机。

例2何某,男,40岁,干部。1989年5月13日初诊。

患荨麻疹反复12年。每吹风或下冷水,或饮酒后即发全身瘙痒,起淡红色风疹,继而彼此融合成不规则状,抓之益甚。伴汗出恶风,头痛腹痛,胃脘隐痛。若用开水待温后擦身则可止痒,半小时许诸症缓解。舌苔薄白,舌质嫩,边有齿印,脉沉细弦。证属脾胃阳虚,风木乘之。治以温中补脾,和里缓急,佐以熄风止痒。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味:

生黄芪30g、白芍18g、桂枝9g、生姜皮9g、防风9g、蝉蜕9g、蕲蛇9g、刺蒺藜15g、全蝎6g、大枣7枚、炙甘草5g。

服3剂后,瘙痒仅局限于胸腹部,余症若失。查血常规白细胞分类E3%。守方半月,而竟全功。

从遇冷水诱发和疹色淡红,头痛腹痛,胃脘隐痛可知里虚,汗出为里虚不能固表,宜用黄芪建中法。风与辛散之酒性均助风木,故触之而诱发诸症。祁蛇搜风通络之力颇强,为治内风而首推之;全蝎平肝熄风力专;刺蒺藜平肝止痒效佳。诸药合用,补脾建中,抑肝熄风,故能取效。

例3彭某,男,22岁,学生。1989年7月20日初诊。

昨日因食鲜虾过敏,始出现下肢米粒大小红疹,瘙痒难忍,继而波及全身。静注葡萄糖酸钙和肌注非那根,口服扑尔敏症状缓解。今晨风疹复作,颜色鲜红,融合成片,高出皮肤,伴有剧烈灼热刺痛,发热T39.2℃,口渴饮冷,舌质红绛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荨麻疹。中医证属邪热传营,气阴两伤。方选白虎加人参汤合清营汤:

北参须9g、石膏60g、知母9g、大生地30g、玄参9g、丹参9g、紫草9g、麦冬20g、钩藤30g、连翘9g、银花15g、生甘草6g。

服1剂,体温下降至38.2℃,风疹大部分消退,舌质红,舌面津液来复。再服3剂愈。

本案为食鲜虾过敏的急重证候。热毒炽甚,入营伤及气阴,故以大剂甘寒,佐以甘苦而治之。并根据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加用辛凉的银花和连翘,使邪毒有出路。紫草凉血止血,钩藤平肝熄风止痒,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李超医、林斌玉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