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马莲湘(1907〜),浙江中医学院教授。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病程中的主要症状之一。脾气散精,灌注一身,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水谷精微反与湿浊混杂,从小便而泄;肾主藏精,肾气不固,气化蒸腾作用减弱,致精气下泄,出于小便而为蛋白尿。故脾肾不足是产生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关键。从这一病机出发,临床应以辨证论治为主,并结合专方专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蛋白尿久治不消的特征,分为下列三证辨治。
脾虚湿困
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尿检常呈蛋白+〜++,兼见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倦怠乏力,轻度浮肿,脘闷纳呆,大便易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濡弱。或仅有长期蛋白尿±〜+,及轻度疲乏感而无其他症状。这类病人多属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普通型或隐匿型肾炎。临床应以益气健脾利湿为治,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恢复脾运;茯苓皮、猪苓、泽泻、米仁、玉米须利湿而不伤阴。若舌苔白厚腻,湿重者,去山药,加藿香、砂仁、苍术芳化燥湿;湿蕴日久,口苦,舌苔黄腻者,去党参、山药,加黄柏、车前草、鸭跖草、石韦清利湿热;偏寒者,加桂枝通阳利水;兼见血尿者,加大小蓟、淡豆豉、地骨皮;血压偏离者,加怀牛膝、夏枯草、珍珠母平肝降压;脾虚日久,生化之源不足,兼见头晕不寐,四肢麻木,唇舌淡白等血虚诸症者,去泽泻,加当归、杞子、鸡血藤以养血。
脾肾阳虚
以慢性肾炎中、后期患者为多,脾虚日久,损及于肾,而表现为脾肾阳虚,尿蛋白常呈+++〜++++,症见面色㿠白或灰黯不华,四肢欠温,形寒神疲,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或浮肿不甚明显,而小便频数清长,入夜尤多。舌质淡胖或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此类病人多见于现代医学慢性肾炎肾病型,血液化验常见血浆蛋白偏低,胆固醇偏高,若不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逐渐由阳损而及阴,由脾肾而及肝,由正虚而致湿浊内阻,最后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此证当以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为治,方以党参、黄芪、白术补气健脾;附块、巴戟天温肾,与参、芪相合,激发命门之元气;白芍监制其温燥;茯苓皮、大腹皮、猪苓、泽泻行气利水,共奏温阳利水之功。一般来说蛋白尿随着水肿的消退而渐减。若肿退而蛋白尿未消者,脾阳不足为主用实脾饮加减,肾阳不振为主以济生肾气丸加减治之。慢性病一旦辨证确切,守方数月,必能见效从临床所见,调整和恢复脾肾功能是治疗的中心环节,不仅要补其脏体,更重要的是助其脏用,因势利导,发挥脏腑固有的生理机能,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肝肾阴虚
慢性肾炎日久,可因阳损及阴,或过用温补刚燥伤阴,或屡使清利耗阴,逐渐形成肾阴亏损,肾病及肝,以致肝肾阴虚;阴虚日久,阳失其涵,火失其济,则阴阳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关系,出现阴虚火旺的病理现象。这类病人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炎高血压型,或因长期使用激素的幔性肾炎患者。症见浮肿不甚,面灰黯而颧红,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夜寐不宁,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质偏红,苔少,脉细弦等,尿蛋白++〜+++,多兼见血尿。肺肾阴虚者,常以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旱莲草、车前子为主方。女贞子滋补肾阴而不腻不燥,为清补之良品,与旱莲草相合为二至丸;配车前子取其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中,与六味地黄丸通补开合之剂的特点相似,两者合用,相得益彰。
阴虚阳亢者常以知柏地黄汤加龟板为主方,壮水以制火,泻火以滋水。阳亢甚者酌情选加龙骨、牡蛎、怀牛膝、丹参、赤芍等平肝潜阳、活血化瘀之品。
专方专药,以消尿蛋白。慢性肾炎尿中蛋白的长期流失乃属人体精华的丧失。人体精华藏之于肾而来源于脾,故脾气之健运,肾精之固藏是控制蛋白流失的关键,为此应以健脾固肾涩精为原则,自拟消蛋白基本方,以黄芪、玉米须为主药,益气升脾,降泄浊阴;佐茯苓、苡仁健脾利湿;山药益脾而固肾涩精;萸肉温肾而固肾涩精;乌梅去核烧存性研粉吞服,酸敛涩精。全方升清降浊而不伤阴,健脾固肾而不温燥,对加快蛋白尿的消退,促进慢性肾炎的缓解具有良好作用。
对于选择专药,在学习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从中筛选出几十种对消除蛋白尿有一定作用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选配。如蛋白尿以气虚为主者选用黄芪、党参;以阳虚为主者选用淡附块、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萸肉;阴虚为主者选用生熟地、女贞子、墨旱莲、山药、制龟板;兼夹外感表证者选用石韦、泽泻、白茅根、苡仁根、大蓟根、鸭跖草、车前草;瘀滞不通者用野山楂、怀牛膝、益母草。此外金楼子、芡实、五味子、益智仁、煅龙骨、煅牡蛎、乌梅炭等固涩肾精之品对肾炎蛋白尿的消除都有一定作用,可以适当配伍运用,但在使用时应注意涩中有通的原则。
例1应某,女,19岁。
幼时患过急性肾炎,发育营养良好,高中毕业体检时发现蛋白尿++,辗转治疗年余,尿蛋白始终为+〜++。1981年5月来诊时诉说咽喉干燥不舒,晨起有时面部胀感,余无其他不适,二便如常,脉舌正常,经检査咽喉轻度充血,扁桃体已切除。用黄芪、山药、生苡仁各15g、萸肉、茯苓、石韦、蝉衣、玄参各15g,玉米须30g,乌梅炭3g。
7剂后尿检尿蛋白微量。继服21剂,尿蛋白消失。续服原方3月余巩固疗效,此后尿检一直阴性。
例2梁某,男,28岁,工人,未婚。
慢性肾炎5年,1982年劳累后全身浮肿,尿蛋白++++,入某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肾炎。经激素、环磷酰胺、利尿剂及五苓散、五皮饮等治疗后,浮肿消退未尽,尿蛋白++++〜+++。出院后,于4月16日来诊。当时毎天服强的松40mg,尿蛋白++++,颗粒管型++,血胆固醇12mmol/L(466mg/dl),血压20/12.8kPa。出现满月脸,面色灰黯,两颧红赤,夜寐不安,情绪激惹等激素副作用,并见腰酸乏力,眩晕,耳鸣,口苦,尿黄而少。舌尖红,边有齿印、苔黄腻,脉弦滑,重按无力。辨证属肝肾阴虚,内蕴湿热。治拟滋阴补肾,清利湿热。
14剂后,尿蛋白降为++,颗粒管型偶见,尿量增多,色微黄。再服14剂,强的松减为每天30mg,并逐渐减量,尿检有蛋白痕迹,精神好转,夜寐渐安,舌苔薄腻,脉弦细。原方去泽泻、生地,加黄芪15g,制龟板10g、连服21剂后尿蛋白转为阴性,以后连续4周尿蛋白均为阴性。
(盛丽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