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血虚补为先,夹有邪实理兼顾

名医简介

华廷芳(1911〜1985),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心悸不宁、气短乏力是心脏已病矣。心主血脉,心病则血不能正常运行于脉道,时而歇止,止后复来,故脉见结代;血不养心,则悸动不安;血不足于肺,则气短,不足于身则乏力。然心血之不足,可由脾胃不健,后天化生乏源,无力供养所致,亦可因肝不藏血、失血等造成。除去虚证,尚有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实邪兼夹作祟。故临床施治首先当分清虚实之异。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劳动则甚),若见脉沉弱兼数者,属心阴虚,治从补心丹化裁;脉兼迟者,属心阳虚,投柏子养心汤,甚者用乌头赤石脂丸;脉结代者,主以炙甘草汤;气血两虚脉呈细弱者,或八珍汤,或归脾汤;气滞脉弦者,小柴胡汤加味及橘枳生姜汤,多加气分药味;血瘀脉涩者,以失笑散、逐瘀汤为主;痰饮中阻,苔白脉弦滑者,苓桂术甘汤化裁;肾虚水泛,苔白脉沉者,则从真武汤出入。

例1吴某,男46岁。1953年4月8日初诊。

心悸不宁,气短无力,失眠烦躁,咳嗽:,咯吐白痰,泄泻,脉象结代。《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处方:

炙甘草50g、桂枝10g、党参15g、生地50g、贡胶(烊冲)8g、麦冬20g、麻子仁15g、生姜15g、大枣20g。

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党参以补心安神,宣通心中之阳;生地、贡胶、麦冬、麻子仁生津养液,以补心中之阴。

服药数剂后,心悸气短无力已减,乃以原方调心,兼以化痰,治其咳嗽。临床显效。

例2王某,男,20岁。1954年6月19日初诊。

发病已年余。心悸,气短,无力,兼右胁疼痛,心胸绞痛波及二乳,脉沉。证属心阴不足,气血瘀滞,当兼顾治之。

处方:

栀子15g、朱砂10g、柏子仁15g、当归15g、生地15g、天冬30g、麦冬30g、酸枣仁10g、远志15g、丹参15g、党参15g、玄参15g、桔梗15g、茯苓15g、五味子15g、乳香15g、没药15g、炙黄芪15g、桑白皮15g、鹿角霜10g、青皮10g。

上药研末,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方中以补心丹为主,益心阴之虚;乳香、没药散瘀止痛;鹿角霜、青皮顺气活血,通经行络;炙芪、生桑皮补周身之气,冀气充则血运无阻;朱砂镇心安神;栀子除烦。

服后显效,乃于上方去栀子,加菖蒲、熟地、白芍、茯神等,丸药1料,服之而愈。

例3关某,女,14岁。1954年3月27日初诊。

病发4年。心悸,气短,乏力,足心疼,浮肿,食欲不振,脉左沉弱。证属后天不健,化生乏源,心失所养。治从归脾汤化裁。

处方:

贡白术5g、党参10g、炙黄芪10g、当归15g、炙甘草5g、茯神10g、远志5g、酸赛仁5g、木香8g、桂圆肉15g、防己10g、乳香10g、没药10g、木瓜8g。

方中归脾汤补脾化源,以养其心;防己、木瓜利湿;乳香、没药活血行瘀。

上药服6剂后,症状减轻。原方增活血利湿之品,配制丸药1料,服后即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
2
本条ID:1509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