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俞尚德(1919〜),杭州市第四医院主任医师。临证治疗溃疡病,每以自拟补中生肌汤化裁。补中生肌汤组成:
随证加味:溃疡面积大及难治性溃疡,黄芪应加大剂量,黄芪可用至60g;气滞加甘松,或徐长卿;泛酸多加淡吴茱萸,或益智仁;瘀痹重加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吞);脾胃虚寒加炙桂枝、干姜;幽门管溃疡加苏木;球后溃疡加代赭石。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病的整体辨证是中气虚,“溃疡”只是一个局部表现,就局部来说,存在着脉络瘀痹属实的一个方面。虚和实是消化性溃疡的两个方面,虚是主要方面,治疗以补中气虚为主,以通瘀痹实为辅。宜黄芪、甘草、党参,甘温之品,甘者中之味,温者中之性,性味皆中,故以之为君,并以黄芪、甘草为主药。
甘草配芍药,为仲景之芍药甘草汤,历代用治腹中挛痛。鉴于消化性溃疡有局部脉络瘀痹,故用赤芍以通络行瘀,而总体以中气虚为主,故甘草宜炙用,且用量应多于赤芍三分之一,则主次分明,疗效最佳。凡用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痛,只要掌握“痛而喜按”这一要点则必然有效。
甘草用量在15g以上,常可发生浮肿,为“甘可助湿”之故,宜配伍茯苓(或车前子),淡以渗湿,可免浮肿之弊。
由于脾胃失运,痰饮内聚,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时舌苔滑腻,此实为中气虚的一个表象。参、芪、草等温补之品,仍可放胆使用,补中以助运化,或加炒神曲一味,即可使腻苔渐消,而不致有中满之患。
甘草虽有“国老”美称,言其和平无过,但必须选择精壮者去皮用之,临证曾遇因甘草细小又不去皮,用量较大,患者服后有散瞳现象,有的夜尿增多,甚至可发生尿崩症者,但停药后自愈。
治疗溃疡病常注意辨证治“病”,方中用白及配乳香,消瘀生肌以复护溃疡创面,用茯苓、海螵蛸,运化痰饮以制酸,使选药更切病机而疗效得以提高。
例1男,54岁,门诊病员。1959年7月17日初诊。
患者于1957年起有胃痛,至1959年5月疼痛转剧。7月X线胃肠造影:胃小弯部有一凸出壁龛,直径4.5cm,深0.5cm,压痛范围较广,排空延迟,因压痛未作推挤。诊断:胃小弯垂直部巨大溃疡,未见恶变X线证据,推测溃疡周围有较广泛炎症及粘连。现上腹部剧痛,不思饮食,偶有泛酸、大便秘结,苔厚腻,脉细滑。
处方:补中生肌汤加木香、地榆炭、瓜蒌仁(当时估计有并发出血,以后做大便潜血试验果为强阳性),第二次处方黄芪用30g,加大青叶、蒲黄炭、柿霜饼,此后大便潜血转阴性。
服药25剂后胃痛消失,苔薄滑,脉细,黄芪增至60g。共服药60剂后,X线复查:溃疡壁龛缩小至0.5cm×0.3cm。再服补中生肌汤原方21剂,X线再复查:壁龛消失,局部无压痛,移动、排空均正常。继服原方1个月巩固疗效,1961年4月X线追踪复查,未见胃肠道器质性病变,随访至1962年12月,患者无胃病症状。
例2男,46岁,科研门诊号118,1984年10月4日初诊。
胃病泛酸史12年,心窝区嘈杂,疼痛喜按,进食较和,但多食作胀。1984年9月29日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部粘膜充血水肿,降部前壁见2个并列的椭圆型溃疡,分别如黄豆及绿豆大小,表面有白苔,周围粘膜充血;球部小弯见霜样白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剧;球部大弯有1个1cm直径椭圆形溃疡,较深,附灰白苔,粘膜充血剧;胃窦部呈斑块样充血隆起,凹陷部分有小片粘膜剥脱,附白苔。诊断:十二指肠降部与球部多发性溃疡;浅表性胃炎。刻诊胃痛,嘈杂,大便干结,苔薄腻,脉细滑。处方补中生肌汤加苏木、败酱草、炮姜。三诊后症状消失,服药15周,1985年1月23日胃镜复查:自十二指肠降部至球部未见溃疡;球部粘膜充血肿胀;胃窦部粘膜充血肿胀;炎症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