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痛气为主,肝郁取阳明

名医简介

戚景如(1915〜),南京铁道医学院主任医师。

胃脘疼痛之病因,在于胃气郁滞,升降失常,而胃气郁滞可由肝郁、血瘀、寒凝、湿阻、气虚、阴亏等引起,故治法首在审因,不可拘泥一方。

治痛之要,理气为主胃为传化之腑,只有通降不息,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若邪气盘踞其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单纯的胃气阻滞症见胃痛且胀,胀甚于痛,欲嗳气而不得,治此常用白豆蔻2粒嚼服,其痛每能于得嗳气后缓解。此外,肝胃气滞疼痛较为多见,症见胃痛且胀,攻痛连胁,嗳气频繁,治宜疏肝和胃,常选用四逆散、五磨饮,或《张氏医通》沉香降气散化裁。常用药物:

柴胡5g、枳实10g、木香5g、白芍10g、甘草3g、郁金10g、沉香5g。

例1陈某,女,47岁。

胃痛起于1979年患肝炎后,脘腹胀闷作痛,痛引右胁,食冷物及愤怒后则剧,以得嗳气为舒,善太息,口微渴,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肝气横逆,木克胃土,肝郁胃滞,不通则痛。治以调和肝胃。

柴胡5g、枳实5g、木香5g、沉香5g、白芍5g、陈皮10g、延胡索10g、炒麦芽10g、白豆蔻3g。

药后痛止胀轻,继续调治1月,病情稳定。

肝郁日久,当取阳明肝郁犯胃,克伐日久,胃气必虚,若投以疏肝之剂不应,则当以补中为主。此类患者既有胃脘胀痛,牵及两胁,每因情志忧郁加剧等肝胃郁结之象,又有胀痛日久不愈,喜按,食少,神疲乏力等中虚之证。故古人有“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说,常用六君子汤合当归芍药甘草汤以补中抑木,每能见效。常用药物:

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0g、白芍10g、木香5g、砂仁3g、甘草3g、陈皮10g。

例2刘某,男,37岁。门诊号:58142。初诊日期:1982年3月4日。

胃脘胀痛已近5年,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服连苏饮、温胆汤、柴胡疏肝饮等方药,但胃痛仍时有发作,痛无规律,牵及两胁,按之则舒,面黄神疲,心烦易怒,后脑作痛,夜寐欠佳,舌红苔薄白,脉缓而软,关部小弦。肝木伐胃,中气受损,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太子参10g、茯苓10g、山药10g、当归10g、白芍10g、陈皮10g、酸枣仁10g、夜交藤15g、白芷5g、甘草3g。

5剂后,胃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寐较安,原方去酸枣仁、夜交藤,加白术10g、砂仁3g,调治2个月,胃痛消失。

寒湿壅遏,温散当先寒湿内侵,或过食生冷,阳受湿困,皆令胃气不展,气血郁结而致疼痛。症见疼痛较剧,喜暖畏寒,得温则舒等。湿郁胜者,用平胃散加肉桂以鼓阳,消除阴霾,常用药物:

苍术10g、厚朴5g、陈皮10g、肉桂3g、甘草3g。

寒邪明显者,则以上好肉桂、沉香等分为末,每次0.6g,开水送服,1日2次,效如桴鼓。如疼痛剧烈,痛热彻背,可加《金匮要略》薏苡附子散以缓急止痛。

例3周某,女,38岁。

食后脘痛1周,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活动期。疼痛且胀,食入尤甚,四肢困倦,白带绵绵,舌苔白腻,脉濡。湿邪气阻,中运失健,以致食下即痛。治宜化湿理气。

苍术10g、陈皮10g、苏梗10g、藿香10g、枳实10g、炒楂曲10g、炒麦芽10g、制川朴5g、肉桂5g、木香5g、沉香5g。

5剂后,胃痛缓解,食欲好转,腻苔渐化。上方去木香、肉桂改为3g,加薏米15g、茯苓12g,1周后胃痛止,精神佳,舌苔转白,改用香砂养胃丸善后。

久痛入络,治以接疼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血瘀于胃,则疼痛固定,痛如针刺,间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当以活血化瘀为法,常选用丹参饮加减,常用药物:

丹参10g、檀香3g、砂仁3g、元胡10g、郁金10g。

若兼有寒热之邪,或气虚者,当随证配伍。

例4范某,女,24岁。

胃痛反复发作已逾10载,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用四磨饮子、理中汤、益胃汤等方药,效果均不明显,疼痛阵发,痛如针刺,终日不知饥饿,心中悸动不宁,舌苔薄白,脉小弦。气滞日久,久病入络,瘀凝阳明,则脘痛不已,法当治瘀。

丹参10g、白术10g、枳实10g、白芍10g、延胡索10g、檀香5g、肉桂5g、木香5g、砂仁3g、甘草3g。

药后胃痛见减,但少有呕恶,上方去枳实、白术,加桃仁、姜半夏各10g。5剂后,胃痛平,呕恶止,上方加减调治。

不荣而痛,通补相兼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郁滞自生,虚而有滞,不荣则痛。症见胃痛隐隐,善食喜按,劳则更甚,仿小建中汤、理中汤,用桂枝、干姜等品辛散之理中,通补相兼。痛久不愈,或过食辛燥,耗气损阳,致胃气虚弱或脾胃虚寒者,可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化裁,每加辛温的陈皮、甘松、木香,甚则用附子等温通佐之。常用药物:

桂枝5g、白芍15g、甘草5g、太子参10g、白术10g、木香5g、甘松10g。

例5韦某,男,49岁。

胃脘反复疼痛十余年,近日发作,痛势隐隐,喜按喜暖,噫气不断,矢气亦多,纳谷不香,舌淡苔薄白,脉小弦。久病伤胃,阳气受损,不能消谷,气机郁滞上逆,先以补中镇逆,投以旋覆代赭汤加减。5剂后,噫气已除,食欲渐增,转以补益脾胃,以固其本。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半夏10g、干姜5g、木香5g、陈皮5g、甘草5g、大枣3枚。

药后痛止纳增,继续调治1个月,胃痛未作。

液涸气滞,酸甘为法胃为水谷之海,必得阳气温煦,阴血滋濡,方能磨化水谷。若胃阴匮乏,津液干涸,则胃气滞涩,升降不利,亦可致痛。其症为胃脘烧灼隐痛,心下嘈杂,嗳气泛恶,口渴欲饮,纳少,便干。《临证指南》谓:“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习用大剂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取其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并佐以生津、理气之品,循序调理,多有效应。常用药物:

白芍20g、甘草5g、沙参10g、麦冬10g、川楝子5g、乌梅5g。

例6刘某,女,44岁。

胃脘疼痛多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急性活动期,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形体瘦削,面色青灰,胃脘灼痛,得食加甚,喜进酸味,口渴,便干,舌红苔薄白少津,脉细弦。为胃阴不足,气机不畅之证,治以滋胃顺气。

白芍20g、甘草5g、沙参10g、麦冬10g、石斛10g、生山楂10g、枳壳10g、五味子5g、乌梅5g、川楝子5g。

药后胃痛渐止,继续上方加减调治1年,诸症消失,食欲如常,体重增加。胃镜复查,急性活动期已控制,尚有少量肠上皮化生。随访5年,疗效巩固。

(颜乾麟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