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曹仁方(1936〜),苏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中医眼科称本病为“暴盲”。多发生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心血管系统疾患的病人,或患有可发生血栓脱落的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本病多因忿怒暴悖,肝气上逆,气血郁闭,精明失用;或因惊恐过度,心神失守,气血妄乱,不能运精于目;或因恣酒嗜辛,胃热蕴蒸,气血逆行而致。亦有思虑过度,用心过极,营血暗耗,或色欲过度,水虚火炽,以致脏腑精华不能上升,而致暴盲者。
本病患者平素眼无它病,一眼或双眼骤然失明。有些患者最初感到眼前有黑影,在2〜3小时后对光线的感觉全部消失。外眼无翳障之气色,无特殊之苦楚。眼底所见,视乳头水肿呈灰白色,黄斑区呈轮状之光晕,中心凹郁血呈一点樱桃红色。
本病的治则当以通调气血,舒通脉道,平肝熄风为主,针刺疗效较好。其选穴为:睛明、曲池、风池、翳风、承泣、合谷、四白、球后。
手法:睛明、球后,针刺1.2〜1.5寸,轻轻小幅度捻转(进针时),针入皮肤后基本上不捻转,更不可行提插手法,而将针向前推进。曲池、合谷、风池,针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翳风、四白,针刺0.5〜1.0寸,用雀啄泻法。承泣,针刺1.0〜1.2寸,手法同睛明、球后。
以上穴位针刺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本病时,必须详细进行内科检查,在针刺操作过程中,要提防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作,必要时应在备有心血管扩张剂的条件下进行针刺,以防发生意外。
眼底出血
中医称眼底出血为目衄。视力突然下降,轻者如有云雾、薄纱笼罩之感,称“云雾移睛”;重者仅能辨明暗或眼前红光满目,或一片漆黑,称为“暴盲”;风轮后一片鲜红血液,甚者瞳神被掩盖,称为“血贯瞳神”。除外伤以外,很多眼底病可引起眼底出血,其病因、病机、治则大致相似,因此可用一方为基础,随症灵活加减而治之。基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减:
静脉周围炎:基本方加白及12g,沙参9g,牡蛎12g,浙贝母6g,海藻12g,昆布12g,蒲公英12g。渗出,机化重,加三棱6〜9g,莪术6〜9g,地龙9g。
视盘血管炎(静脉阻塞型):基本方加白芍15g,木通6g,柴胡12g,丹参12g,当归12g,地龙9g,鸡血藤12g。黄斑水肿加黄柏12g,知母12g。
针刺取穴:
1.肝火炽盛,目络瘀阻者取合谷、风池、足三里、睛明、承泣。
2.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肝肾阴虚者,取合谷、曲池、睛明、承泣、三阴交。
高血压、动脉硬化:基本方加石决明20g,草决明12g,柴胡12g,白芍15g,菊花6g,丹参12g。针刺取合谷、太阳、攒竹、三阴交、丰隆等穴。
高度近视眼底出血:基本方加远志12g、石菖蒲12g;玻璃体混浊者加枸杞子30g,茯苓12g,车前子9〜12g。
糖尿病眼底出血:基本方加黄柏12g,知母12g,黄芩12g,玉竹20g,天花粉30g,生地20〜30g,山栀12g,丹皮9g。针刺取合谷、睛明、曲池等穴。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基本方加柴胡12g,香附9g,玄参9g,栀子20g,枳壳9〜12g,牛膝5g,丹皮12g,丹参12g,黄柏12g,知母12g。针刺取穴:合谷、睛明、承泣、足三里、三阴交。
外伤性眼内出血:中药可用基本方。针刺取穴:合谷、足三里。根据眼底外伤性出血部位,加取以下穴位:鼻侧上方加见阳4,鼻侧下方加下睛明,正中上方加中明,颞外方加球后,黄斑区加睛明。
总之,对于眼底出血,凉血止血与活血化瘀相辅相承,不能偏废。对眼底的新鲜出血,虽然必须以凉血止血为主,但不能单纯止血,如果能早期应用活血化瘀之品,促进出血吸收,存留的机化物就可以少一些,对视力的恢复较为有利。关于止血与活血的关系,应根据出血时间与眼底望诊而决定。新鲜出血,发病时间短,则以凉血止血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对于陈旧性出血斑,无新鲜出血,发病时间较长者,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凉血止血为辅。
对于反复出血,出血量较大者,如静脉周围炎等,常由于多次复发,眼底为大量机化物所遮盖,演变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而丧失视力。我采取两种方法:
1.嘱咐病人,一旦眼前有出血阴影,立即服用常备止血药(如三七粉、云南白药等),以自救止血,并安静休息片刻,再去就医。
2.对于眼底机化物的治疗,着重于全身调理,使疗效稳固,不再复发。用药偏重活血化瘀,又不可攻伐太过,防止再度出血。
全色素膜炎
中医称本病为“神光外逸”、“视惑”、“青盲”、“暴盲”、“青风内障”、“云雾移睛”等。本病是指眼部整个色素膜的炎性病变。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血虚生风,风血相搏;或气血两燔,肾水不能涵木,肝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而致抱轮红赤,瞳神干缺,神光外逸;风血相搏而致白癜风,毛发白化,脱发,头晕目眩耳鸣等。
临床常见视物不清,眼胀痛,畏光,脱发,耳鸣,白癜风,毛发白化,大便秘结,眼前闪光。眼部呈抱轮红赤,裂隙灯下风轮后壁可见沉着物,房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颜色变灰失泽,与风轮后壁或睛珠相粘连,瞳神变形呈“瞳神干缺”、“瞳神紧小”症,睛珠混浊,神膏混浊。眼底望诊:视乳头边界模糊,静脉充盈纡曲,黄斑水肿,视网膜呈波纹状或放射状皱褶,视网膜呈豹纹状或红润如“晚霞状”的改变。亦可见黄斑部的囊样变性、硬性渗出物。视网膜萎缩性病变,可见到黑色素膜显露;又有出血、渗出之变化。
本病与全身气血密切相关,因此,其治疗以针刺与中药相结合为收效最佳。笔者常用清热解毒,凉血散风,滋补肝肾法。药用:
加减法:风热较盛,前房积脓,角膜后壁沉着物,房水混浊,宜散风解毒,加地丁30g、穿心莲12g,并重用防风、茺蔚子至15g。
玻璃体混浊,眼底水肿,网膜皱褶、渗出,宜利湿透邪,加生地15〜30g,茯苓12g,泽泻12g,车前子12g,紫草6g,通草6〜9g。
眼底静脉充盈、纡曲,宜散瘀通络,加地龙9〜12g,鸡血藤12g,络石藤12g,白芍15g。
关节疼痛者加海风藤12g,木瓜12g。
球结膜充血加桑白皮9〜12g。
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生石膏20〜30g,熟大黄6g,决明子12g。
眼底渗出加黄柏12g,知母12g;网膜渗出,欲发而不得加紫草6〜9g。
脱发、白癜风、毛发白化加何首乌12〜15g。
针刺取穴:合谷、风池、曲池、睛明。
应用中药、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且稳定。全身症状常随着眼部症状的好转而减轻,随着眼部症状的缓解而消失。应当指出的是,本病急性发作期,经常出现大便秘结,应用通便泻火的方法,保持大便通畅,常可使炎症得以控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本病在中医眼科里称为“高风内障”、“阴风内障”(《目经大成》),多为先天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临床以夜盲为主症,发生的年龄不一,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乃至管状视野;晚期在日光下也出现视物不清。本病由于视网膜外层色素上皮的变性,色素细胞的破坏,色素颗粒集合在视网膜血管周围,形成骨细胞状的色素斑。近赤道部网膜上,似骨细胞状,呈多角形的色素斑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变性并向中心转移,使视野日益缩小。本病的命名方面,《目经大成》里批评《审视瑶函》对此病命名为“高风内障”,认为义不可释。
本病为元阳不足,阳气下陷,阴气上腾,故不能响应天地之昼夜,阴阳之变化,所以夜间不能视物。
本病的证候特点为:外观无内外翳障之色,初起唯夜晚视物不见,白昼视力似如常人。起病年龄不一,或在少年,或在壮年。先为夜间罔视,后视力日益减退,视野缩小,时有碰撞身旁之物之虞。晚期出现白昼怕光,有些患者眼前呈现条束状闪光。
本病之治,当取调补气血,滋肾健脾,舒通脉道之法。针刺选百会(补法,或灸)、合谷、睛明、球后、承泣、足三里等穴。
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常用方为:
此类疾病不易治疗,尤其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的视野缩小,要使它恢复和扩大,更感困难。运用上述方法治疗,虽可获得视野扩大、视力增进的效果,但是要求早期治疗,收效方佳。一旦视力仅留存眼前指数,或0.2以下,视野极度缩小时,则疗效较差。而晚期合并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及视神经萎缩者,疗效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