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风目暗调脾为先

名医简介

李熊飞(1913〜),湖南衡阳中医学院主任医师。

“肝风目暗”之病名首见于《龙木论》,本病在汉代《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称之为“目膜”。归属于“内障”眼病之范畴。其临床特征:患眼外观正常,唯病人自觉视力减退,视觉模糊,眼前黑点,视物易色变形。与现代医学“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之症状,有极其类似之处。

祖国医学在眼科的解剖学上,称视网膜为“神光”,按照五轮学说的分属,凡瞳神以内的组织皆属于肾,足厥阴肝经之脉连目系,与“神光”建立关系。因此,本病的发病机理,与肝肾二经的关系甚为密切。现代医学称本病为眼底病,以黄斑部水肿、渗出为特征。根据内眼与五脏分属的论点,则眼底黄斑部为脾所主,此是五轮学说在中医眼科学运用上的新进展,所以本病的发病机理与脾经又有重要关系。

1.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精气不能上濡于目,或湿蕴成痰,瘀阻玄府,蒙蔽清窍,以致神光消散。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脾运不健,水湿不化,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之邪,乘虚凝聚而为渗出,或水湿上泛而为水肿,逆于空窍,以致神光昏暗。

3.肝肾阴亏。肝开窍于目,而目属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阴)与肾精(阴)是互相资生而又互相累及的。肝血足则肾精充沛,肾精充盈则肝血丰足。若肾精不足,可致肝血虚少,肝血不足,亦可致肾精亏损。房劳伤精,神劳伤血,目失所养,神光消散,而目疾作矣。

肝风目暗,临床有以下见症。

1.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视瞻有色、视瞻变色及神光自见。

2.它觉症状:患目外观良好,瞳神正圆,大小相宜,无翳障之色、红肿之形、痛痒之苦,与正常人无异。

3.眼底改变:黄斑水肿,在水肿边缘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反射光晕,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在肿区常见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渗出小点。

本病每可自愈。其治疗关键在于缩短疗程,减少复发,根据辨病与辨证(全身情况、眼底改变)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病程不同阶段,进行处理。

1.全身症状的治疗: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脾,而脾经之见症,又分脾虚湿泛与痰湿凝聚。前者宜健脾化湿,后者宜逐湿化痰。一类为肝肾,以肝肾阴虚为主,着重在滋补肝肾。

病人若以外感为诱因而发病,应分清风寒、风热、挟痰挟湿,应用表里双解,痰湿分化之法。

病人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时,应兼用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之法。

2.局部症状的治疗:一般在黄斑部的水肿期,以渗湿利水为主,兼见湿热者,辅以清热化湿。在渗出期,以渗湿化痰为主,辅以软坚散结。晚期水肿、渗出吸收缓慢者,以渗湿化痰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恢复期水肿、渗出基本吸收,以滋补肝肾为主,着重在恢复视网膜功能,提高视力,杜绝复发机会。

治疗期间,必须做到少用目力,足够睡眠,情绪乐观,环境清静,戒除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辨证施治:

1.脾失健运,湿浊上泛:黄斑水肿明显,视物昏蒙、变形、易色,兼见胸闷腹胀,胃呆纳少,或便溏尿短,口渴不饮。苔腻,脉濡。治宜健脾化湿,升阳利水。加味五苓散主之。若有热象者,猪苓汤、猪苓散可随证选用。

加味五苓散方:猪苓、泽泻、桂枝、白术、茯苓、萹蓄、瞿麦、白茅根、益母草

猪苓汤方(《龙木论》):猪苓、木通、栀子、大黄、狗脊、萹蓄

猪苓散方(《银海精微》):猪苓、木通、栀仁、大黄、狗脊、萹蓄、苍术、滑石、车前子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黄斑部渗出堆积,眼花,视蒙,妄见,伴有面色无华,纳差倦怠,便溏尿少,气短懒言,肢软嗜卧。舌淡嫩、苔薄白,脉虚缓。治宜益气健脾,渗湿和胃。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人参、茯苓、白术、莲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大枣、萹蓄、瞿麦、白茅根、益母草、黄芪。

3.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黄斑部水肿较少,渗出浓稠,甚或较硬。兼见头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失眠,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津,或苔黄,脉弦细。治宜滋阴明目,软坚散结。滋阴明目汤主之:

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草决明、桑椹子、夜明砂、望月砂、黄精、玉竹、石斛生、甘草、大枣、白茅根、益母草、萹蓄、瞿麦。

晚期调养:

晚期黄斑部水肿基本消退,遗留较陈旧的渗出点和细小色素,可根据不同情况,辨证用药,以资善后。

1.晚期肝肾阴虚,目涩昏蒙者,可用滋阴明目汤(去白茅根以下4味)。

2.晚期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者,可用驻景丸(《银海精微》):

楮实、枸杞子、五味子、人参、熟地、肉苁蓉、乳香、川椒、菟丝子。

3.晚期心肾不足,眼目昏暗者,可用四物五子丸(《医宗金鉴》):

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地肤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

晚期若视力恢复不够理想时,多用补益心血、滋养肝肾的药物,进行持久治疗。因为“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皆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篇》)。脉络膜是供应营养的血管组织,应属于手少阴心经;视网膜属足厥阴肝经,二者在解剖心理上关系密切,病变常互相影响,治疗上要心肝兼顾。又,“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肾主色素,脉络膜病变,亦应心肾同治。如是,诸凡心血不足,肝肾阴亏之眼病,不难恢复视力矣。

4.晚期痰浊凝于清窍,瘀血滞于玄府,影响中心视力,可用消瘀明目汤:

当归、桃仁、红花、丹参、淫羊藿、赤小豆、车前子、赤芍、何首乌、三七、水蛭、苏木。

总之,肝风目暗以脾失健运者居多,脾虚气弱者较少,肝肾阴虚者,介于二者之间。但在晚期或疗养时,因病程延长,大多转化为肝肾阴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治疗,才能痊愈。

水肿属于气虚者,常加用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党参补中益气,与黄芪同用,补气升阳利水之效,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以上所述之“妄见”症状,为多种内障眼病所常见,所共有。如中心盲点,可见于青光眼、玻璃体混浊、黄斑部出血。“视瞻昏渺”,可见于慢性球后视神经炎、老花眼。“视瞻有色”,可见于癔病性弱视、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视物易色”,屈光间质与视路的某些病变,亦可出现。“视物变形”、“神光自见”,视网膜脱离亦可见之。临证必须明辨,以免误诊,而且不能满足于古人已得的成果,还须借用现代检眼镜窥测眼底,以求确诊。

本病除后期疗养者外,每型都选用萹蓄、瞿麦、白茅根、益母草4味。萹蓄清热除湿、利水杀虫;瞿麦清热、破血、利水,尤善治停而不行之水;白茅根清热、泻火、利水、凉血、消痕;益母草清热解毒、行血活血破血、去瘀生新。4药合用,加强清热化湿、利水、活血止血、消散瘀血之作用,对本病所产生的水肿、渗出、瘀滞,共奏殊效,故一般不须再加其他药物。

肉桂(或桂枝)温通血脉,又能破血,有消散脉络膜渗出瘀斑之效。

用此方法治疗本病,久经临床实践,效果可靠。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
2
本条ID:15066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