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庞泮池(1918〜),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古书虽无明确叙述,但有些记载,极为类似。如《石室秘录》指出:“任督之间,倘有疝瘕之症,则精不能施,因外有所障也。”由于疝瘕积聚,阻于胞络,以致精不能施,血不能摄,故婚而无子。而疝瘕之成,多因流产之时,胞脉空虚,外邪乘袭,留滞作祟,或内伤七情,气血逆乱,或饮食生冷,气机升降失常,气失宣行,血滞成瘀,阻于脉道,或无形而成积聚。因此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应为气滞血瘀。由于气血失和,从而影响脏腑,特别是肝肾二脏,以及奇经的冲任二脉,故临床常见患者有情志抑郁、经前乳胀、临经下腹胀痛、经行有块、腰脊酸楚等症状,且以实证居多。治疗原则应以化瘀理气的攻法为主。部分病人虽表现有一些肾虚证,但大多数青壮年妇女,并无羸弱不堪攻伐之体,故总的原则拟行气化瘀,消积除障,气血宣行,肝肾脏腑经络功能亦自然恢复,则胎孕可成。
本病病程较长,女子以血为本,如易以破血峻剂则难免耗伤血气,故选用较为平和的理气活血软坚通络之品,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当归活血补血,芍药养血柔肝,活血止痛,地黄滋阴补血,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四物中加入桃、红,功专活血化瘀,六药均入肝经,协同作战,化瘀除滞。活血必须行气,以鼓血行,且临证常见气滞症状,故用制香附、路路通、石菖蒲之类理气通络。加入皂角刺、薏苡仁,借以消积除障,海螵蛸、生茜草二药,取海螵蛸咸温能软坚散结,茜草苦寒,可行血凉血,达化瘀消积之效,亦仿《素问·腹中论》四乌鰂骨一藘茹丸(藘茹即茜草,乌贼即海螵蛸)治肝伤血枯经闭之意。同时瘀积日久,每多化热,加败酱草、红藤清热化瘀散结。全方走肝肾血分,缓消瘀积。因有化瘀通输卵管的功用,定名为通管汤。当然临床还可在主方中随症加减。
为了加强局部除癥化瘀之功,于服药同时,采用直流电离子穴位导入法,将桃仁、皂角刺、败酱草三药配制成浓缩液,进行局部穴位(关元、次髎穴)理疗,加速瘀积消散,即使药量较大,对全身影响亦小,不伤正气。内外配合并进,易于奏效。
此外,还须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发现部分病人基础体温表现为黄体发育不全,临床有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若一味攻伐,易犯虚虚之误,若专治补肾,则瘀积难除。故采用周期疗法,经后投以活血化瘀之剂,以攻为主;排卵期及黄体期则适当减少攻药力量,酌加补肾之品,如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鹿角霜等,使肾虚得补。如此攻补分施,一则攻药可发挥更好疗效;二则符合女性生理规律,提高卵巢功能,促使排卵及黄体发育趋向正常;三则一旦积除受孕,扶正固肾能安胎孕。另外有的患者有经前肝郁气滞现象,如乳房胀痛,胸胁不舒,有的肝郁化火,心烦易躁,口渴舌红,则需加入疏肝理气、清解肝火之品,如柴胡、郁金、制香附、丹皮、山栀、黄芩等,亦符合周期疗法之意。
我们应用上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观察了经过输卵管造影明确诊断为双侧输卵管完全阻塞或部分阻塞,结婚2年以上未孕患者40例,其中完全性阻塞19例(原发不孕16例,继发不孕3例),部分性阻塞21例(原发不孕16例,继发不孕5例)。治疗1年以内35例,19例受孕,其中治疗半年内受孕者13例。治疗1年以上5例,其中1例受孕。对未受孕者7例行第二次输卵管造影复査,其中3例双侧输卵管已通,3例病变减轻,1例无变化。
王某,39岁,于1982年4月26日初诊。
结婚8年,未曾孕育。开始2年,曾放环避孕,后取环,至今6年未孕。经期尚准,临经小腹胀痛,经前乳胀,心烦易怒,经行量多色红,下肢浮肿,鼻衄,行经后大便溏薄,平素带下色黄,质稠量多。脉弦细,苔薄质黯红。妇科检査:阴道畅,宫颈轻糜,宫体后倾正常大小,附件阴性。1982年5月25日子宫输卵管造影(片号141173):双侧输卵管炎,伞端完全性阻塞。男方精检正常。
证属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则鼻窍衄血,肝旺伐脾,脾弱则湿阻便溏,日久郁热内滞,气血瘀阻,胞脉不通,精不能施,安能受孕?当以理气疏肝、活血化瘀、清利湿热为主。
经临前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热健脾。
经后活血化瘀为主,疏通经脉,通管汤加减。
排卵及黄体期加益肾之品,即上方去皂角刺、红藤,加肉苁蓉9g,菟丝子12g。
以上三方,按月经周期交替使用,每次经净后,辅以活血化瘀的妇透方进行直流电穴位离子导入,共3个疗程,每疗程10次,每日1次,理疗20分钟。
1982年9月6日就诊,主诉经期已过10天未行,出现形寒、晨起泛恶等症状,小便妊娠试验阳性。
曾将通管汤方药进行动物实验(雌兔)及血液流变学测定,证实本方确具对抗输卵管炎变的效应,并具有抑制纤维细胞增生、改善细胞代谢、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等作用。
通管汤用于临床,由于患者体质、环境等的不同,表现症状不一,且由于妇女生理上的不断变化,用药也就不能执一方而不变,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同时单一内服药,药力不易达到病所,用中药穴位理疗外治,冀其直达病所,可缩短治疗日期,加速疗效。古人向有内外并治之论,应用穴位电离子透入,亦无非古为今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