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蔡小荪(192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临证体会,治崩漏虽首当“塞流”,但塞流并非不辨证因而单纯止血,否则愈塞流则崩愈甚,故此妄自固涩,似非良策。对崩漏的诊治,特别是屡治不效的病例,首先区分阴阳,即区分阴崩和阳崩,先别阴阳就能执简驭繁,对症用药。通过察月经的期量色质,辨明阴阳的偏盛偏衰,同时须详察有瘀无瘀。在具体用药方面,强调“求因为主,止血为辅”。尤其对于血瘀崩漏,则当活血化瘀。否则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致出血不止。此类崩漏,如不辨证因,单纯固涩,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崩愈甚,漏愈久,缠绵不愈。同时对一些非血瘀崩漏,在处方用药时,也可参用少量活血化瘀之剂,以防在使用止血法后,崩漏虽然暂止,而残瘀滞留,造成反复出血。如当归、丹参等为常用之品。有说当归、川芎在出血期间不宜用,否则反使出血更多。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云:“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临证于养阴止血及凉血止血方中常参用炒当归,以其养血温通,藉以避免瘀滞,并可约制寒凉药性。川芎则避用,因其辛温上达巅顶,下通血海,走而不守,不若丹参能祛瘀生新,配合止血之剂,能避免瘀滞之弊,但用量宜少。
阳崩宜养阴凉血
血得热则行,得寒即止,故崩漏功血,以血热所致较多见,大都出血量多,色鲜红或紫,经来先期,质较浓或稠,属阳崩范畴。治法以清热凉血为主。用:
热甚常出现阴虚现象,则可增龟板9g,或固经丸12g、吞服,效果较显。此外阴虚伴肝旺时,有乳胀易怒等症状,可加柴胡4.5g,黑芥穗9g。崩漏日久,常导致气阴两虚,前方可加用太子参或党参12g,煅牡蛎30g,阿胶9g,疗效更佳。但阿胶的运用,须注意出血的色质,以血色鲜红或稍淡,质较稀薄而无瘀块者为宜,说明并非瘀热实证。如血色紫黑,质稠厚成块而有秽气的则不宜用。一般阴虚的崩漏用龟板胶尤佳,如无龟板胶,以龟板与阿胶同用,效果亦显。
阴崩宜温阳止血
阴崩多久崩久漏,色较淡而稀薄,因失血过多而亡血伤阴,阴血大亏,气亦随耗,崩久不止,以致阳虚。此类崩漏,大多绵延日久,一般止血剂效果不显。在临床上常用:
对久治不效的阴崩,如辨证正确,常可获得显著效果。如患者舌苔淡薄而舌质偏红的,上方可加生地炭、煅牡蛎各30g,以制约温阳药物的偏性,同时又可增加止血的作用。或用龟鹿二仙胶更佳,也可以龟板9g、鹿角霜9g、阿胶9g同用。一般血止以后,即去姜、附,因二药毕竟温燥,崩后失血,多用恐非所宜,故只须益气养血,自然阳生阴长,康复可期。如纯属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的崩漏,可宗补中益气法重用黄芪30g,增生地炭至30g,炮姜3g,姜、地同用,可互制偏性,且又阴阳兼顾,止血效果较显。
血瘀宜化瘀止血
血瘀引起的崩漏,用活血化瘀法,可得到止血效果。病因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及气虚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造成血瘀,以致崩漏。一般血瘀崩漏,常伴有腹痛,血色紫黑有块,舌现瘀斑,面色紫黯或黯黄,脉涩,渴不欲饮等见症,特别是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
崩甚,加三七末2g,吞;气滞,加香附9g;腹痛,加醋炒延胡索12g;寒凝,加艾叶2.5g;气虚,加党参12g,生黄芪12g。
炭剂是治崩漏常用之品,在炮制方面,必须存性,若成焦炭,难免损耗药效。处方时也只须参用几味即可,以助固摄之力,如全部或大部用炭,则药力未必有原药显著。在临床上,对某些崩漏症并不用炭,特别是瘀血导致的崩漏,相反用化瘀调摄之剂,也同样取得预期效果。
例1胡某,41岁,女,已婚,自管卡。1977年5月29日初诊。
曾育2胎,今春3月7日人流后,恶露淋漓2旬始净,继而经行过多(最近经期4月8日、5月3日),每入晡阵下如注,迄今将月,日来尤甚,色鲜且稠,头晕腰酸,肢软乏力,时有腹痛,屡注多种激素、止血针及内服西药和中药均未效。脉细数,苔薄质红。阴虚血热,冲任失固,当予清营调固。
患者月经过多,已有20天余,屡用催产素、安络血等,并用中药,均未效。傍晚则阵下如注,色鲜质稠,舌红脉数,显系阴虚阳迫,血热妄行,证属阳崩。热者清之,虚者补之,治当清热滋阴,养血固经。鉴于有时腹痛,防其尚有残瘀,故予生地、白芍、侧柏、丹皮、固经丸清热养阴止血而外,参当归、丹参以祛瘀生新,蒲黄祛瘀止痛,川断、狗脊益肾健腰。药后经量即减,3剂而完全净止。崩后不免体虚,二诊则加党参等益气扶正以复其旧。方药着重于养阴清热,养阴即所以抑阳,阴阳平衡,冲任乃固,从而取得了预期效果。
例2李某,47岁,已婚。住院号163836。1979年2月12日初诊。
月经淋漓46天,量少不多,色鲜红无块,颧红乏力,腰腿酸软,溲黄而少,原有“风心”,胸闷气短,唇赤偏紫,苔厚腻边青紫,脉细促。阴虚内热,心肾不足,拟养阴育肾,调固冲任。
患者1977年1月起月经过多,且淋漓日久。此次经事于去冬12月28日来潮,色紫量多,继而漏下不止,西医妇检,诊断为“功血”,且因“风心”、“房颤”而收住院治疗。屡用“丙睾”疗效不显,本拟刮宫处理,后因故改由中医会诊。鉴于患者漏下鲜红,颧红唇赤,小便色黄,阴虚内热之象,昭然若揭。治当养阴调固。以龟板滋阴潜阳,牡蛎固涩敛阴,丹皮、地榆、仙鹤草清热止血,佐党参以扶正,此所谓“常泄者虑其气脱”。投剂后当天漏即减少,翌日全止,4天后出院。
例3黄某,31岁,未婚,自管卡。1977年2月25日初诊。
经每先期1周而至,兹行过多如注,屡治未效,迄逾2旬,色淡质稀,眩晕腰酸,神疲畏寒,面色萎黄,有肾炎史,妇科肛检无异常,脉细,苔薄质淡红。气血两亏,阴损及阳,拟益气养血,助阳调固。
经崩2旬余,血色素50g/L,面黄似蜡,神疲畏寒,气血大亏显见一斑。经色淡而质稀,且绵延日久,中气更趋衰陷,阳虚自当难免。若再贻误,虚脱堪虞。鉴于当时症势,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用参、芪,佐姜、附,以益气助阳为主,辅四物去川芎,增阿胶、蒲黄、陈棕、仙鹤草以养血固冲任。一诊即应手取效,复诊从原法去姜、附及蒲黄、陈棕,增二至丸并和中理气以巩固之。三诊血常规亦趋好转。此后届期经转,色量正常。一般崩漏,血热较多,虚寒较少。本病例初起冲任失固,以致气血大亏,损及阳气,而成虚寒之象。若单纯益气止血,而忽视助阳,则疗效不彰。因崩漏后失血,多用温燥之品恐非所宜,故待血止后即去姜、附,只须益气养血,自然阳生阴长,康复可期。
例4臧某,22岁,未婚。1976年6月25日初诊。
经阻3个月许而崩,屡服激素及中药,并输血,崩势减缓,迄今26天,犹未净止,色淡质稀,接触凉水后,即下血更多,面色萎黄(血色素62g/L,红细胞24.9×1012/L),脉细,舌淡白,边有齿印。营血亏耗,气虚阳衰。血脱益气,宗斯为治,参助阳温涩。
患者年事尚轻,始则经闭,继而血崩,谅来肾气欠充,经中西医治疗未效,绵延将月未止,面色无华,经淡质稀,脉细舌淡,均为气血大亏之象。当须着重指出的是,时当炎夏,而患者接触凉水,即下血更多。按常理血得热则行,得寒即止,今一反常态,可见血脱已损及阳气。按时令,温热滋腻之剂,在所避用,但此证机因已明,上述方药势所必用,有病则病当之,是以药后非但无助湿碍胃、热迫血崩之弊,反而漏止病瘥,翌日即净。症状虽显好转,体虚尚难速复。二诊入移山参增益气生血之力,以复其旧。届时经水又转,期尚准,量亦适中。若当时不从阴阳辨证,则难臻此境地。故崩漏之证,特别是“功血”,辨别阴崩及阳崩,尤为重要。辨证明确,庶可得心应手。
例5周某,39岁,工人,门诊号1783642。
生育1胎,15岁初潮,周期正常,经量偏多,1周净。1985年11月21日妇科检査:阴道(-),宫颈轻糜,宫体正常大小,平位,质地偏硬,活动受限,子宫后壁可触及小结节,有触痛,附件左侧可及4cm×3cm×1.5cm弹性包块,触痛。结合病史,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左侧卵巢襄肿。1986年1月14日初诊,患者每经临两少腹掣痛较剧,经量过多如注,有块且大,平时腰酸疲惫,头晕乏力,脉细弦,苔薄白。证属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治拟化瘀止血。经前予“内异Ⅰ方”加减:
经净后可略增调养,攻补兼施,于“内异Ⅰ方”中参入扶正之品:
一诊而腹痛显轻,但经量仍多。二诊经量显减,块少。三诊诸症俱瘥。如法逐月调治,情况显著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