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阴阳气血诸虚之别,详血热郁热血瘀之殊

名医简介

钱伯煊(1896〜1986),原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

崩漏的辨证规律

对崩漏的辨证,首当分清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血热与郁热以及血瘀之不同,只有辨证准确,施治方不致误。故掌握崩漏各种证候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气虚:在崩漏的范围内,气虚是指中气虚弱。脾胃居中,所以脾胃之气,都属中气。气虚的原因,大部由于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或努力伤气,均能损伤脾气。望诊每见面白微浮,舌质淡,苔薄白腻边有齿痕;切诊每见细软之脉;症状见气短,畏寒,自汗,四肢肿胀,纳减,便溏,月经量多如冲,经血稀薄等。若气虚下陷,必兼少腹胀坠。

气虚无以生血,不能荣之于面,故面白微浮。气虚血少,心失所养,心开窍于舌,故舌质淡。脾弱则生湿,故舌苔薄白腻,舌边属脾,脾弱则可见舌边有齿痕。气血两虚,故脉见细软。中气不足,故气短,畏寒,自汗。脾主四肢,脾弱故四肢浮肿。脾胃不健,故纳减便溏。气虚不能摄血,故月经量多如冲,气虚不能生血,故经血稀薄。脾主升,脾虚不能升阳,则气从下陷。

阳虚:是指脾肾阳虚。肾阳虚则命火衰,望诊每见面浮,舌质淡;切诊见脉沉软,右部更甚;症状有畏寒肢冷,大便晨泻,腰背酸痛,月经淋漓,量时多时少,血色稀淡等。

脾气虚则面浮,阳气虚故见舌质淡。阳虚故脉每见沉软,右脉属气主阳,阳气弱,故右部更甚。阳气衰,不能行之于经脉,故畏寒肢冷。命门火衰,故大便晨泻。腰为肾府,背为阳,肾阳虚故腰背酸痛。阳气虚,气不生血,故经血稀淡。

血虚:是指肝藏血少。肝为藏血之脏。血虚的原因,大都由于产多乳众,消耗营血,或因平素善怒多郁,郁怒则伤肝,肝伤则血不能藏,火郁则营血被灼。以上情况,都能酿成血虚。切诊每见细濡弦脉;症见头痛头晕,目眩目涩,月经淋漓不断,血色淡红等。

苍为肝之色,白为血不足,故血虚则面色苍白。发为血之余,血少润泽,故发干枯。心开窍于舌,心血虚,故舌质淡红,血有虚热,故舌有刺。脉细为血少,濡脉亦谓之软脉,亦主血虚之病,故血虚每见濡脉,弦脉主肝旺之病,肝阳亢,肝气盛则每见弦脉,故肝旺而血虚每见细濡而弦之脉。血虚则肝旺,故头痛头晕。肝开窍于目,目少血养,故目眩目涩。肝为藏血之脏,血虚肝旺,血不能藏,故月经淋漓不断,血色淡红。

阴虚:是指肾脏真阴虚也。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焉,精不足则肾阴虚。阴虚的原因,大都由于频频流产,或用脑过度,皆可使肾阴受损。望诊可见火升面赤,发无光泽,舌苔花剥质红有刺;切诊脉象虚细,或细软数;症状见头晕耳鸣,内热咽干,手足心灼热,腰部酸痛,小便夜频,月经暴下量多,血色深红等。

阴虚则阳易亢,阳亢则火升面赤,肾者其华在发,肾虚故发无光泽。阴损则舌花剥,阴虚生内热,故舌质红有刺。脉虚迟大而软,按之无力,细脉不独血虚,阴虚亦见,阴血虚损,每见此脉。肾虚不能养肝,水不涵木,阳亢不能潜藏,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热自内生,故见内热,少阴之脉循喉咙,足少阴经属肾,肾阴虚故咽干。手足心皆属于阴,阴虚则内热,故手足心灼热。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部酸痛。肾司二便,夜属阴,肾阴虚,故小便夜频。阴虚则血少,血少则营热,故月经暴下量多,血色深红。

血热:是指营血有热。根据中医理论,营之与血,基本上是一种物质,不过营有化气的功能,而血因营气而生。再从营与血的分布情况来说,营在经脉,血在腑脏,是有区别的。关于血热的原因,大都由于火邪入营,营热如沸,如《内经》所谓天暑地热,则经血沸溢;或平素喜食辛辣,能使胃中积热,胃为足阳明经,冲脉隶属于阳明,冲为血海,阳明热盛,则血海不宁,故血妄行。望诊见面有红点,舌苔深黄,质绛有刺,唇部燥裂;切诊脉象洪数;症状见烦热,鼻衄齿血,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月经量多如崩,经色紫黑等。

血热上行,故面发红点,胃气熏蒸,故舌苔深黄。阳明之脉环于唇部,阳明蕴热,故唇燥而裂,脉洪,指下极大,按之有力。胃热上乘于心,故烦热,里热内燔,故渴喜冷饮,热血上冲,故见鼻衄齿血。手阳明属大肠,主津液,肠热则津液少而失润,故大便燥结。阳明移热于膀胱,故小便短赤。营分热甚,迫血妄行,故月经量多如崩,经血色紫。

郁热:是指肝经郁热。郁热的原因,大都由于平素多忧善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热,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郁于内,扰动血海,血海失守,故血内溢。望诊见面呈忧愁,舌苔黄,质红有刺;切脉,弦数或细涩;症状可见头痛胸闷,腹部胀痛,胀甚于痛,胁胀胁痛,心烦恶热,口苦而渴,月经量少淋漓,色深红而凝块。

血瘀:是指经血凝结而为瘀。血瘀的原因不一,有因负重努伤,气与血并而为瘀,或经行感受风寒,血流不畅,或经行饮冷而血凝阻,或经多兜涩太早,均能血滞而为瘀。望诊舌边质紫,或尖有瘀点;切脉沉实;症状可见下腹疼痛拒按,月经淋漓不爽,血色紫黑有块,下多则快等。

瘀积于内,阻于心脾,舌尖属心,舌边属脾,故舌边质紫,或尖有瘀点。沉脉主里,重按乃得实脉长大微弦,按之有力,积滞者为里实,故脉见沉实。瘀血为有形之物,停滞不化,阻塞气道,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拒按。积瘀在里,血行不利,故月经淋滴不爽,血色紫黑成块。若瘀血下行,通则不痛,则腹痛得减,故下多则快。

治法

气虚:以补气健脾为主,使脾气旺盛,则水谷之精微化而为血。

阳虚:阳虚是指脾阳虚和肾阳虚,但主要在肾阳,往往由于肾阳衰而脾阳亦衰,故治当温补脾肾阳气。

血虚:血虚是指肝脏血少。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伤则血不能藏,而为崩为漏,故治当养血滋肝。

阴虚:阴虚是指精血不足,以致肾阴虚弱。治疗以滋补肾阴为主,使精血得充。但养阴之药,性偏滋腻,如脾胃不健,则中运失常,故用药必须顾及,使中焦运行不致受到阻碍,才能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

血热:平素喜食辛辣,或感受风邪,侵犯营分,都能使血热妄行。内因治以清化胃热,外因治以泻火凉血。如面发红点,乃血热于上,治宜泻热;舌苔深黄,属胃热熏蒸,治当苦寒清热;鼻血齿血,由于肝胃热甚,治当导热下行;经血紫黑,亦为血热,治当凉血清热。总之,这些都属实证,故用泻火清热凉血诸法,随证施治。

郁热:首先辨别肝气与肝火孰轻孰重,如偏于气盛者,治当侧重于调气以开郁,气调则火亦平;如偏于火盛者,治当侧重于泻火以解郁,火降则气亦调。

血瘀:当究致瘀之不同病因,辨证治疗。如由于经行负重努伤,轻者以化瘀为主,重者以逐瘀为主;如经行感受风寒血流不畅而为瘀,治宜祛风散寒以行瘀;如经行饮冷,血凝而成瘀,治以温中而化瘀;如经行早涩,血滞为瘀,治宜祛瘀生新。如舌边质紫,或尖有瘀点,治当活血化瘀;如腹痛拒按,治当行气破瘀;如经血紫黑成块,治当调气行瘀。这是对一般瘀积的治法,但还必须考虑到瘀积的轻重和体质的强弱,然后分别对待,施予恰当的治疗。身体强实而积瘀重者,应用逐瘀破瘀之法,药力可以稍峻;如体质虚弱而积瘀重者,宜顾及其本,否则瘀虽祛而正已伤,于身体有损,故应用扶正化瘀之法;如身体弱而瘀积轻,可以采用祛瘀生新之法,这样不至犯虚虚实实之戒。

方药选择

气虚:用四君子汤为主,以补益中气。如胃纳呆钝,再加橘皮、半夏,以苏胃气。如大便溏薄,腹中胀气,再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和中。如腹胀较甚,再加香附。如有呕吐,再加藿香。用香附取其疏利气滞,用藿香取其祛秽和中。如气虚甚,可加黄芪,以大补元气。如崩漏不止,正气将脱,急用独参汤,以补气固脱。如阳气将亡,急用参附汤。如中气虚而下陷,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阳。如心脾两虚,方用归脾汤,以补益心脾。

阳虚:用右归饮,以温阳滋肾,兼顾其精血。

血虚:用四物汤以养血。如虚甚,可用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如兼有虚寒用胶艾汤,以补血温经。如有热象,用芩连四物汤,于养血之中,佐以清热。

阴虚:用左归饮,以滋阴补肾,或用六味地黄汤合三甲煎,以补益肝肾。如兼有虚阳上亢,再加生龙齿骨,以潜亢阳。如兼阴虚,可加枸杞子、菊花,兼补肝阴。如相火盛,可加黄柏、知母,以泻相火。如津液不足,可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

血热:如胃火盛,用玉女煎泻火以清胃。如营血热炽,病势急迫,用犀角地黄汤泻火以凉营。如三焦热甚,方用黄连解毒汤,苦寒以清热。

郁热: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

血瘀:如负重努伤,用四物汤合失笑散,以养血化瘀。如偏于气滞,用延胡索散,以行气化瘀。如经行感受风寒,而致瘀积,用桂枝汤合芎归汤,以养血祛邪。如经行饮冷而成瘀,用良附丸合芎归汤,以养血行气温中。如兜涩过早而凝瘀,用备金散,以调气化瘀。

与此同时,可再加辅助止血药:气血两虚,可加赤石脂、禹余粮;气虚,可加升麻炭、乌梅炭;阳虚,可加姜炭、艾叶炭;阴虚,可加侧柏炭、瓦松;血虚,可加血余炭、棕炭;气郁,可加藕节炭、莲房炭;血热,可加地榆炭、槐花炭;血瘀,可加蒲黄炭、茜草炭;出血过多或淋漓不止,可加三七末或三七根;腹痛,可加云南白药;气血虚甚,可加河车粉或紫河车。

以上诸方,可以斟酌加减。如病势不太严重,方中人参可以改用党参;血量较多,方中当归、川芎酌减或不用;气滞,减去黄芪;舌苔垢腻,消化不良,方中地黄、胶类不用。方中犀角,可用玳瑁片代之;如无鹿角胶,改用鹿角片;如无龟板胶,改用龟板。

崩漏一证恒多气血两虚或气阴皆虚之象。再有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错,如血虚气滞,或气虚血滞。大都崩证实多虚少,漏证虚多于实,通过详细辨证,然后确立治法,或两方并用,或一方加减,视具体病情,灵活掌握。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49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