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塞畅流 治崩三法

名医简介

何子淮(1917〜1997),原杭州市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病分三证,治以三法。

临证所见,崩中漏下可为同一病的不同阶段,病情或急或缓,临床表现或崩或漏,两者常互相转化,且又可互为因果,甚至造成病理上恶性循环。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阳盛之体,邪热灼伤冲任,损及肝肾,迫血妄行,为崩漏的病机之一;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劳伤冲任”之说,素体不足或劳思伤脾耗气,脾虚不摄,冲虚不固,血不循经,为崩漏的病机之二;另有瘀血阻滞,新血不守,以致离经之血淋滴不断,又为崩漏的病机之三。总之,正如《济生方》指出的,“六气不伤,七情不郁,荣卫调平,则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迎致壅闭,遂不循经流注,失其常度,故有妄行之患焉”。何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实践,认为血热、气虚、血瘀三者是崩漏的最基本的发病机理。

崩漏可概括为血热、气虚、血瘀三证。根据临床观察,其规律为:一般青春期的崩漏,多属于虚证(中虚气陷或肾气不充);壮年体实妇女的崩漏以瘀证、热证居多;更年期妇女的崩漏又以虚证、热证兼有。

分三型论治的大法是清、补、攻。具体治则,可归纳为遏流、塞流和畅流。血热堤决,救治之法,只能是“热者清之”,抑其沸腾之势,方能遏止外溢之流;中虚气陷,气不摄血,血不循经,采用“虚者补之”之法;胞络瘀阻,取“通因通用”之法,方为治本之术,决不能因淋漓不止而畏惧攻逐,延误病机。遏流、塞流、畅流,各因其用,不可混为一谈。

依法选方遣药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对崩漏下血者,欲速止血是医患的共同意愿,但应注意,切勿盲目滥用止血药。血热堤决,治以凉血止血法,抑沸遏流是根本,止血药是起辅助作用。中虚气陷,益气塞流是关键,在升阳益气的基础上,重用止血药是主要手段。而胞络瘀阻,则又是以祛瘀畅流为急务。虽攻逐之后,血下一时更多、更急,但瘀祛胞宫才能清净,则新血得守。临证体验,治血不可专用止血,专事固涩,尤其是炭类药物的应用不能过早,以免离经之血不能畅下,瘀滞之血不能尽去,反生弊端。因此仅对中虚气陷之崩漏,在摄血塞流剂中,多用重用炒炭止血药,以使漏下之血速止。

一、血热堤决

主症:月经先期量多,或大下如注,色鲜质稠,兼有烦躁易怒,或面红,便结,舌红,苔薄微黄,脉来弦数而大。

多由肝气不舒,气郁血结,郁久化火生热,或素体阳盛,喜食辛辣,性情急躁,冲动肝阳,或肾水失藏,阴亏火炎,激动血络,均致冲任伤损,血热妄行。

治疗:平时常凉血清肝,养阴抑沸。药用生地、生白芍、槐米、地骨皮、丹皮、川连、黄芩等。经来崩下宜宁静血海,清流遏流。药用桑叶、炒白芍、荷叶、紫草根、旱莲草、生地炭、元参炭、仙鹤草等。经量减或净后还需养阴敛肝,固守堤防。药用生地、生白芍、玉竹、杞子、阿胶、合欢皮、麦冬、炙甘草等。

二、中虚气陷

主症:外形僬悴,面色不华,食少便溏,或见浮肿,头眩目花,倦怠乏力,二阴重坠,经行量多,色淡,淋漓难尽。

多因素体虚弱,或劳思伤脾,致中气虚衰,气陷血溢。另有禀赋不足、肾气不充之人,尤当注意佐顾。

治疗:平素多服健脾柔肝之剂,使机体统藏有职。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炒白芍、肉豆蔻炭、石莲肉、诃子炭等。经漏不止宜益气举陷,摄血塞流。临证每重用白术、白芍,并加黄芪、升麻炭、松花炭、禹余粮等。下血量少可扶持中阳,引血归经。方选补中益气之属加远志。对禀赋虚弱,肾气不足者,则加用熟地、菟丝子、淫羊藿、覆盆子、补骨脂等益肾补气。

三、胞络瘀滞

主症:下血时多时少,色紫夹块,块下痛缓,常有低热,舌边瘀紫,脉象弦涩或弦数。

多属体虚受邪,寒郁热瘀,或流产(人流)后败瘀未净,或产后、经期行房,胞络冲任损伤。

治疗:月经时多时少,淋漓不尽,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大蓟、小蓟、艾炭、元胡、丹参、川芎等。下血甚多,夹块腹痛,宜荡涤胞络,散瘀畅流。药用血竭、制大黄、马齿苋、血余炭、椎木花、川芎等。净后又当正本清源,养血调经。药用当归、炒白芍、艾炭、藕节、仙鹤草、制大黄等。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崩漏,按癥瘕论治,在近3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拟方暂名“内异崩漏解郁生新方”,以冀解郁清泄腑热,荡涤实邪,使胞宫平复,血流正常。方药:

生芪20g、制军10g、龙胆草10g,丹皮15g、半枝莲10g、川连炭5g、川柏炭5g、荠菜花12g、马齿苋12g、蒲公英15g、鱼腥草20g、生甘草5g、瓜蒌仁12g、血见愁15g、莲房炭10g、有块加血余炭10g,痛加红藤20g。

本方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血阶段,使郁热得散,胞宫清净,内外通达,无瘀可积,血自归经。

曾用于重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血崩20例余,均免于手术之苦,疗效满意。

例1冯某,女,40岁,1978年5月25日初诊。

因宫颈糜烂,于1976年羯电灼治疗,嗣后经来量多,淋漓不尽,或多或少,时下时止,已历2年,久治无效。气血日耗,面色憔悴,精神萎靡,头昏懒言,四肢乏力,纳少寐差,苔薄,脉细。证属脾虚气弱,血不循经,先拟益气摄血法治之。

处方:

炙黄芪15g、焦白术15g、鹿衔草15g、小蓟炭15g、炒白芍30g、淮小麦30g、煅牡蛎30g、丹皮炭9g、升麻炭9g、乌梅炭9g、狗脊炭12g、炙甘草4.5g。

5月29日复诊:经行6日,量仍甚多,血未归经,血海难固,再拟益气固涩,摄血塞流。

处方:

炙黄芪9g、松花炭9g、小蓟炭9g、升麻炭9g、肉豆蔻炭9g、鹿衔草15g、旱莲草15g、血见愁15g、炒白芍15g、焦白术15g、藕节炭30g。

6月1日三诊:二进益气摄血塞流之剂,精神振作,经水似有循经之势,仍以原意扩充。

处方:

炒党参15g、怀山药12g、炙黄芪9g、肉豆蔻炭9g、小蓟炭9g、焦白术18g、红枣15g、仙鹤草30g、淮小麦30g。

6月5日四诊:经量日渐减少,今日已净。虽血海已守,但因气随血耗,仍宜益气固守。

处方:

炙黄芪9g、升麻炭9g、松花炭9g、乌梅炭9g、禹余粮9g、怀山药12g、旱莲草12g、炒白芍15g、红枣15g。

患者素体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统摄无权,淋漓日久,气血益耗。初诊用益气固涩之剂,漏势未减,后摄血塞流继之,经血得以循经而漏止。鹿衔草醋炒为散,乃一乡间老草药医治崩漏的验方。临证体会,不经醋炒,疗效依然。松花粉为一位已故老中医治疗崩漏的常用药,临证应用,每炮制成炭,健脾固涩之功尤佳。本例崩漏,虽三诊之后,漏下得止,但终因久病根深,暂效易得,巩固困难,故调理善后不可疏忽,四诊之治,即其意也。

例2金某,女,16岁,1978年10月19日初诊。

患者初潮14岁,每次经来量多,色淡质稀,一般均需10天半月方净。妇科检査未见异常。血色素长期低下,仅65〜85g/L。面色不华,头昏力乏,并兼腰酸脚软,经后带多质清,精神萎靡不振。今适经来,舌淡,苔薄,脉来细弱,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治宜补肾益气摄血。

处方:熟地炭12g、炙黄芪12g、炒党参12g、焦白术12g、枸杞子12g、怀山药12g、川断12g、藕节炭15g、炒玉竹30g、炙甘草5g。

10月26日复诊:上方初建功效,经来5天即净,精神略为振作,经后带下仍多,继续益气补肾治之。

处方:

炒党参12g、炙黄芪12g、熟地12g、狗脊12g、川断12g、焦白术9g、怀山药15g、炒玉竹15g、炙甘草5g。

患者禀赋不足,肾气未充,命门火衰。

治以熟地、枸杞子、怀山药、川断补肾填精。脾为后天之源,先天肾精必赖后天水谷之精微不断补充,故以参、芪、术、草以益气健中,俾脾气旺盛,生化有源。本例患者初诊应手,复诊仍以原法巩固。对于素体亏虚之人,短期药治难取长远效果,故以后每于经行之际,嘱以调补之品服用。1979年6月随访,患者月经情况尚好。

例3姚某,女,37岁,1974年8月25日初诊。生育第二胎,又行人工流产术2次(末次于1972年12月),以后渐见经来量多,夹块,作痛。曾用中西药物治疗,可取一时效果,停药后仍复原样。行经拖延十余日以上,有时净后带来夹红。妇科检査,诊为子宫内膜增生症(不规则成熟)。本次经行第二天,量多,小腹按之痛,血块大,色紫褐,舌边紫黯,脉来弦涩。此属瘀热蕴滞下元,治宜活血化瘀,荡涤胞络。方用自拟血竭祛瘀生新汤。

处方:

血竭4.5g、大黄炭9g、元胡9g、椎木花9g、血余炭9g、赤白芍各9g、失笑散9g、丹参15g、当归炭24g、藕节30g。

8月27日复诊:药后块下更多,腹痛时或减缓,仍以祛瘀生新继进。

处方:

血竭9g、大黄炭9g、小蓟9g、地榆9g、当归炭15g、炒白芍15g、仙鹤草30g、藕节30g、炙甘草6g。

8月31日三诊:服药块下仍多,血量减少似有净状,按之腹不痛,精神也转佳。块下痛除,瘀阻已去,继以养血调冲。

处方:

炒当归15g、焦白术15g、补骨脂15g、炒白芍12g、狗脊12g、党参12g、炙黄芪9g、怀山药24g、川断24g、炙甘草6g。

9月19日四诊:经期已有来潮之感,慎防量多崩下,再以养血调冲观察。上方去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加丹参、仙鹤草各15g,艾炭2.4g。

9月22日五诊:服药2天,经来量不甚多,未见块下,色鲜红,无腹痛,仍以益气养血调经巩固。

处方:

党参15g、炙黄芪15g、焦白术15g、旱莲草15g、炒白芍24g、侧柏叶24g、炒丹皮9g、炙甘草6g。

依据经来量多夹块,少腹作痛,舌紫脉涩,中医辨证为瘀热下滞,胞络瘀阻。采用荡涤胞络之剂,着意攻瘀通络,俾宫净道平,流畅新生。针对瘀滞,临证多用血竭、制大黄、丹参、赤芍、椎木花、失笑散等功专力猛之品。以血竭伍制大黄,一攻一下,直捣病所,为众药之主帅。大黄取炭,又取其逐瘀下血,而攻中有守,不致一泻千里,不堪收拾。初诊后块下痛未止,则示瘀行尚未尽,复诊依法继进,待瘀去痛除,三诊转为养血调冲,及时扶正。四诊、五诊均作巩固性治疗,为谋求长远疗效而已。

崩漏后常见诸症的治疗

—、心悸

失血过多,耗伤阴血,血不养心,以致心悸、怔忡、惊怯、恍惚、失眠梦扰等。另有面色不华,指甲苍白,肢倦无力,舌质淡白,脉细等,也是心血不足之状,治宜补养气血,宁心安神。

例4钱某,女,17岁,学生。初诊1978年11月17曰。

14岁初潮,一直量多,净后带下。消瘦,纳谷不香。近2个月参加劳动,适值经转,量多如崩,10天未减,经调补固摄后,血已见止,心悸恍惚,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沉。治宜调补气血,佐以安神宁心:

党参12g、炙黄芪12g、炒白芍12g、桂圆肉12g、莲子肉12g、焦白术12g、淮小麦15g、丹参15g、龙齿15g、当归9g、橘络6g、远志6g、炙甘草6g、红枣10枚。

二诊:5剂后心悸恍惚好转,睡眠宁,精神复。续服7剂,舌质转华。再以补肾益气:

党参15g、炙黄芪15g、焦白术15g、黄精15g、熟地炭15g、炒枣仁12g、茯神木12g、炙甘草5g、陈皮3g、红枣10枚。

三诊:服药10剂后,月经又复来潮,量已减少,再拟益气固摄:

炙黄芪24g、党参12g、焦白术12g、熟地炭12g、仙鹤草30g、鹿衔草15g、藕节15g、远志5g、炙甘草5g。

服药5剂,月经7天净,精神已振,纳眠皆佳,用归脾丸以善其后。

二、腰酸浮胂

崩漏后,腰酸痛,头面浮肿,皆因出血过多,肾阴肾阳俱虚,而偏于肾阴虚者为多,治以滋补肾阴为主,酌加补肾阳之品,使肾之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例5贾某,女,38岁,1978年9月14日初诊。

生育2胎,人流2次,后操劳过甚,月经逐月增多。近因睡眠不宁,临卧时黄酒砂糖冲服,经来如崩,服参三七等血止,但腰坠作痛,面色㿠白而浮肿,舌胖脉细。此气血双虚,治宜益气补肾:

党参30g、菟丝子30g、炙黄芪24g、焦白术15g、怀山药15g、鹿衔草15g、川断12g、阿胶珠(烊冲)12g、炒白芍12g、狗脊12g、生熟地炭各12g、炙甘草5g。

二诊:服5剂后,精神渐佳,浮肿已退,腰部酸坠好转,再以原方出入:

党参15g、炙黄芪15g、焦白术15g、狗脊12g、生熟地炭各12g、炒杜仲12g、川断12g、桑寄生12g、枸杞子12g、升麻9g、炙甘草5g。

三诊:服7剂后,腰部坠痛消失,原方去升麻加炒白芍12g,续服7剂。次月月经量减,净后腰痛未作,原法调理而愈。

三、眩晕

崩漏后,耗伤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养,故有头晕目眩等症,治宜补养生化。

例6周某,女,30岁,农民。1979年3月17日初诊。

生产过多,气血失和,月经不调,经来如崩,拖延时久,净后带下如水,头晕而旋,手足发冷,神志淡漠,懒言倦怠,唇舌淡,脉沉细。治拟促生化,补气血:

边条参(另煎冲)15g、焦白术15g、怀山药15g、桂圆肉15g、丹参15g、炙黄芪24g、炒扁豆12g、茯苓12g、枸杞子12g、炙甘草6g、红穿30g。

二诊:服3剂后,精神转振,诸症悉减,拟调补气血,滋养肝肾:

党参30g、炙黄芪24g、枸杞子12g、玉竹12g、炒白芍12g、首乌12g、狗脊12g、桑椹子12g、生白术12g、远志6g、炙甘草5g。

三诊:服7剂后,眩晕消失,胃纳睡眠均正常,原意加减巩固之(方药略)。

如眩晕,汗出过多,肢冷,有血虚气脱之象,当用参附以固阳救脱。

四、阴中痛

崩漏后阴中痛为胞络受损,治宜温煦胞宫。《竹林寺女科》载:“经来吊阴痛不可忍,经来时有筋二条,从阴内吊至乳上,痛不可忍,身发热,宜川楝汤。”此为肝郁气滞之证,与崩漏后之阴中痛有原则区别。

例7孙某,女,40岁。初诊1978年11月11日。

近5年来经量多,净后阴中坠痛长达1周,内检无器质性及炎症病变。证为出血过多,胞络受损,气虚下陷。治当补中益气,温煦胞络:

党参30g、炙芪15g、焦白术15g、狗脊12g、川断12g、炙刺猬皮12g、炒白芍12g、熟地12g、升麻5g、炙甘草5g。

二诊:服5剂后,阴痛已愈。原方加当归30g,嘱每潮经后服5剂。

五、自汗

久崩久漏后,心阳虚不能卫外而自汗,肾阴衰不能内营则盗汗。尤其暴崩下血后,血从下脱,阴不敛阳,阳气外越,则大汗淋漓,动或饮膳之时汗自下。治宜补气固表,益气养心。

例8吴某,女,36岁,工人。初诊1979年3月16日。

平素体质虚羸,倦怠乏力,入夜盗汗,今春人流后,恶露淋漓,时断时续2个月余。1周前血下如崩,2天后转少,漏下色淡如水,动则自汗淋漓,头晕心悸,夜寐不安,脉细。检査无异物及炎症。治宜养心神,益气固表:

青龙齿15g、炙黄芪24g、焦白术24g、炒白芍12g、党参12g、远志6g、防风6g、泽泻6g、五味子6g、鹿衔草9g、淮小麦30g、附子3g。

二诊:服5剂后,汗止。原方去防风、泽泻,加炒枣仁12g,炙草5g。

三诊:服7剂后,偶见心慌。再拟滋阴、宁神、益气:

生熟地炭各12g、炒枣仁12g、枸杞子12g、茯神12g、炙黄芪12g、焦白术12g、远志炭6g、红枣10枚、炒白芍15g、淮小麦15g、炙甘草5g。

四诊:服7剂后,月经来潮,量如常,诸症瘥。以益气调冲善后(方药略)。

从以上常见诸证治则来看,血脱者益气是治疗原则。有形者为血,无形者为气,无形之气能摄有形之血,故气能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所以救血脱而致诸症者,乃宜先益气,无形之气增长,始能统摄有形之血,气血和平,诸症臻康。

重视生物节律学说

《妇人良方》用参附汤配合枣水煎服,对于阳虚暴脱,手足厥冷,正气大亏,头晕气短,汗出脉微,甚或精神恍惚,额汗喘急,脉微欲绝,奄奄一息之证,是一个大补大温、补气回阳的方剂。使用在暴崩危在顷刻者,常有明显疗效。历代医家都给予高度评价。

上方曾用于74例暴崩患者,获理想效果的45例,占60.1%,尚有29例疗效不理想,占39.9%(近似)。

岳氏从现代生物钟的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生物钟的周期性与祖国医学阴阳学说中关于十二时辰、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的论述比较相似,相互吻合。子午与二至是阴阳交替之时,卯酉与二分是阴阳平衡之际。如果注意到这些时令变化,就能测度阴阳的消长与平衡。临证宗岳氏之论,在处理暴崩时,问诊追溯出血时间(即暴崩之时),把深夜至清晨出血者,定为阳气虚,无力摄持阴血,采用参附治疗(红参15g,附子炭9g),煎成浓汁服。临床31例暴崩,仅有2例效果不理想,其余29例,均在2〜3小时内出血减缓,出血量显著减少,直至出血暂止。在白天出血的,经常用参枳汤(红参15g,枳壳30〜50g)治疗,因重用枳壳对子宫脱垂有一定疗效,故采用之。王好古论述枳壳时说:“枳壳主高,高者主气,合参补中益气升阳,使血益气固而引血归经。”临床应用11例,10例获理想效果,不理想的仅1例。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49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