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陈源生(1897〜),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治疗崩漏若欲获得较好疗效,必须明了与处理好几个关系:病机认识上,要分清是开泄太过或是固摄无权;是血病及气抑或气病及血。治疗处理上,要掌握好补与清的主次,通与涩等的适应证。立方遣药上,要标本兼治,灵活配伍。血止“流塞”之后,还要“澄源”巩固,促使病员早日康复,防止崩漏再发。概括说来就是:明辨开阖气血,掌握补清通涩,重视澄源善后。
明辨开与阖
崩漏的发生,与开阖失调有关。其机理可大致归纳为开泄太过与固摄无权两类。
月经是妇女的生理现象,常人阴阳调和,开阖得宜,约1个月之谱,冲任充调,按时行经,故无月经过多过久之患。崩漏为血病,血遇热则溢,因热致溢,是开泄太过。而冲任受损,脾气虚弱,中气下陷,血分虚寒等,不能统血摄血,则属固摄无权。二者相较言之,如沈尧封所说,“崩证热多寒少”。临床上因热致溢的崩漏相当常见。
致崩漏之热为虚火。《内经》说“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崩证之因,乃阴虚之热。张山雷说得明白,“崩中一证,因火者多”,他特别说明这种致崩之火“是虚火,非实热可比”。此火乘于阴分,与血搏结,临床上就表现为阴虚血热的证候。
崩漏的虚火常与肝肾阴阳失调有关。肾属水,肝属木,肾主封藏,肝主疏泄。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相火亢盛,发生疏泄太过;而肾不能行其封藏之权,冲任因而不固。这种肝肾开阖失司,就表现为阴虚火旺或冲任虚损之证,也是崩漏的病机之一。至于阴虚肾水不足的原因,可约之为三:一是素体阴虚,先天禀赋不足;二因化源不足,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生阴血;三为房劳过度,生育过多,五志化火等。
从上可见,崩漏本质上属于虚证。阴虚肾水不足所致者,其开泄过度系因虚火,固摄无权是阴虚无以行其守护之职。病机在握,临证就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
临床上也有因气郁化火,木失条达,肝气横逆,疏泄太过而致崩漏者。解郁清肝,令其条达,即可使阴阳重归于平衡。此与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者不同,不可混淆。
例1肝郁化火,开泄太过。
汪某,31岁。
数月来,月经超前,十余日一行。经期乳房胁肋胀痛,腰疼难寐。5日前,月经来潮,经量陡增,服四物汤、温经汤等,血量未减,经血色红。形体消瘦,性急多怒,口干口苦,头目眩晕,溲热便结,脉弦数,左关尤甚,舌苔薄黄。乃体质偏热,肝郁化火,疏泄过度之故。以丹栀逍遥散加减:
服2剂,血大减,而溲热便结依然,守方去仙鹤草,加胡麻仁30g,醋炒地榆30g,又2剂后,血止便调。因腰痛头晕未除,复以柴芍地黄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肾清肝。其后,月事如常。
分清气与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之与气,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不可分离。崩漏虽属血病,与气也有着密切关系。诊治崩漏时,在气与血的关系上,应注意辨别是血病及气,或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是血病在先,气伤在后,重在治血而兼顾气;气病及血,是因气虚不摄,气虚是本,出血是标,当以补气为主,而兼顾血。临证时,不要把二者的主次、因果倒置。
在崩漏迁延不愈,阴血日渐流失的情况下,气无血以附,遂因之而虚,这是崩漏阴损及阳的机转之一。临床特点是,在呈现阴血虚征象的同时,伴有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短、面色㿠白无华等气虚表现。这种病人,往往热随血去,故热象多不著。在临床上,根据气血与崩漏的发病关系,偏于气阴不足者,用养阴益气法,自拟保元二莲汤(党参、黄芪、当归、莲米、旱莲草、甘草);偏于血虚而无热象者,用圣愈汤养血益气。
气滞而病,血不能独行,可使瘀血发生。气郁化火,则肝气横逆,疏泄太过。二者都可能导致崩漏。但气病及血在崩漏发生上的主要病机,是气虚不能摄血。血之所以畅行于经脉而不外溢,原因之一是靠气的摄护,若气虚不能摄纳护卫,尽管肾气开阖得宜,亦必致血不循经隧,外溢而为崩漏。临床表现:经血暴下,或淋漓不断,质地清稀,色泽淡红,神疲无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困倦嗜卧,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细弱或虚大无力。多见于平素气虚者,每因劳倦过度诱发。气不摄血的崩漏,因主要病损之脏不同,临床表现及治疗因之亦有差异。一般习惯上所称的气不摄血,是指肺脾气虚,而以肺气虚损为主,多伴有自汗恶风、易于感冒等肺卫不固表现,及发热、烦渴欲饮、脉洪大无力等劳伤肺脾之气虚表现。宜补气摄血。用加减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三七、桑叶),方中黄芪要重用。
心脾两虚,又叫脾不统血,兼有心血不足的惊悸、怔忡、不眠等症状,用归脾汤补益心脾以统血。这种病人往往忧思伤脾、肝气郁滞同时存在。前人称“香附是妇人仙药”,用本方时,将方中的木香改为醋制香附,解肝气之郁结,疗效颇佳。
气病及血中,还有中气下陷一证。特点是:心中空虚,少腹有下坠感,两寸脉弱,或右关浮大无力。此证病在脾肺,以脾为主,亦属气虚之列,乃因血随气陷而下,与前述二者不尽相同。治当补中升陷,用补中益气汤,方中党参、黄芪要重,升麻、柴胡宜轻。兼有郁热者,可用升阳举经汤(补中益气汤加栀子、白芍)。应提及的是,补中升举之法,“利于脾胃之阳虚,而最不宜于肝肾之阴虚”。崩漏因于肝肾阴虚者并不少见,若误用之,恐有拔动根株之变。临证时,要注意识别。
例2心脾两虚,脾不统血。
王某,35岁,教师。
体质素弱,沉默寡言,而善思虑。常有惊悸怔忡、睡眠不稳、纳差神疲等症。月经先后不准,量少色淡。近因暑假将临,连夜评卷,突然血崩。心慌心悸加重,更增自汗脘闷不思食,脉细,苔薄白。前医作血寒治,用胶艾四物汤加肉桂,无效。此责之心脾两虚,脾不统血,予归脾汤化裁:
1剂而血减,服至5剂,血止汗收,诸症亦减,惟夙有带下未愈,前方去香附、仙鹤草,加茜草根9g,乌贼骨15g,山药30g,数剂而带亦除。嘱将山药煮粥,加少许炒芝麻,日日服之,双调脾肾,月余后复健。从此月经准时,体重亦增。
权衡补与清
补是滋补,清是清热。补与清,是针对崩漏常见的阴虚血热和阴虚火旺证候而立的治疗法则。鉴于阴虚是本,火热为标,在补与清的关系上,必然是以滋阴为主,清热为辅。
这类病人一般的临床表现是:经血暴下如注,或淋漓不断,色泽鲜红,阴道有热感,头晕目眩,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或目涩多眵,两颧色赤,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即阴虚与火热兼见。治疗则宜滋阴与清热并用,二者相辅相成,标本兼顾,并行不悖。但阴虚有轻重之分,火热有微盛之异,故在具体方剂的应用和药物的选择上,也就有所不同。常用的处方有奇效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阿胶、黄芩、艾叶)、知柏四物汤和芩连四物汤。这些方药都是以四物汤为基础,滋养阴血以固其本,补阴以配阳。方中熟地宜改用生地,以增强养阴凉血止血之力。生地、白芍是阴药,量宜重;当归、川芎是阳药,量宜轻。不可阴阳不分,反致温燥耗血动血,助其炎热之势,变生他病。上述三方的区别:奇效四物汤有阿胶助四物补阴血,黄芩清肝热,又辅以辛温的艾叶反佐之,适于血虚较甚,火势不著,肝家有热者;知柏四物汤中的知母、黄柏,长于清虚热、泻相火,阴虚相火亢盛者宜之;芩连四物汤因有黄芩、黄连苦寒泻火,故宜于阴虚而火热较重者。血热宜用凉血四物汤(生地、白芍、当归、川芎、丹皮、地骨皮),此方丹皮凉血,地骨皮清气分虚热,有气血两清之功,若加胭脂花(注)、仙鹤草等凉血止血之品,效果更好。
应该强调的是,崩漏所见的热象,多系虚火,与实热截然有别,只宜在滋补阴血为主的前提下,酌加清热之品,绝不能本末倒置,过用寒凉药物。否则,脾胃受损,正气难复,或苦寒化燥,阴血更伤,或伤及阳气,成为阴阳俱损之证。即使个别病人热势较著,需用苦寒泻之,仍要以滋养阴血为主,上述芩连四物汤的配伍堪为范例。
例3阴虚火旺,血热妄行。
田某,30岁。
近年来月经超前7〜8日,有时1个月两至,量多色红。此次经血如注,服温经汤、胶艾四物汤及十灰丸等,10日余不已。其两颧色赤,目眵多,舌红,脉细而数。平素手心灼热,目涩口干,心烦盗汗,小便黄热。系阴虚热扰血分之候,血得热而妄行也。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拟凉血四物汤加减:
服2剂血止,心烦盗汗、口干、手心热等如旧,舌边瘀点隐约可见。阴液未充,阳无以制,瘀热夹杂其间。上方去胭脂花、美人蕉根,加茜草根9g,乌贼骨15g,炒五灵脂6g,养阴兼理瘀滞。2剂后,少腹隐痛,随下血块少许,脉转缓和,诸症亦减,终以六神汤(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加生地、首乌、枸杞等健脾滋肾收功。
临床上,也有血分虚寒,阳不能固而发生崩漏的。患者或为血虚有寒之体,或经期不慎生冷,或病中过服苦寒。平素手足厥冷,纳差喜热,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清,少腹冷痛,喜温喜按。每因郁怒伤肝,劳倦过度,房劳受损等而诱发崩漏。脉见沉细而迟,舌质淡。清滋绝非所宜,当温经养血摄血。用胶艾四物汤,寒盛加吴萸、炮干姜;气亦虚者加党参、黄芪;兼气滞者加小茴香、台乌。兼有热象,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者,宜温经汤。
例4血分虚寒,不能摄血。
廖某,25岁,农民。
平日经期错后,经量时多时少,色淡清稀,少腹痛,有冷感。已婚5年,未孕育。日前夫妻口角,月经超前而至,暴下如注。诊见面色无华,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弦无力。伴口干不饮,少腹胀痛,腰痛绵绵。证属血分虚寒而兼气滞,法宜温经养血,佐以调气。胶艾四物汤加味。
服药2剂,得矢气后少腹胀痛止,血量减少过半,气滞已除。因仍觉精神疲惫,前方去台乌、小茴香、香附,加党参24g,养血益气,温补下元,3剂后经净,精神好转。复以八珍汤加补骨脂、巴戟、鱼鳔胶,补气血,益肝肾,以竟全功。嗣后,月经正常。年余后生一男婴。
斟酌通与涩
通,是指崩漏因瘀血阻络,血不能循经,宜通因通用,以活血祛瘀法治之,瘀去而血自归经,崩漏可愈。涩,是收涩,崩漏正虚较甚,或病久不愈,已成滑脱不禁之势,须配伍收涩之品,增强固护正气、摄纳阴血之力。二者都是治疗崩漏的特殊方法,或称变法。
崩漏产生瘀血的原因,或因于寒,寒则血凝而不行;或因于热,热则煎熬血液成块;或因气滞,气滞则血亦滞;或因收涩不当,血不得行。偏于寒者较多,气滞常为兼见。临床以少腹疼痛为突出表现,疼痛的特点是:痛处固定不移,其痛如针如锥,痛必拒按。血色紫红,间夹血块,血出不畅,时多时少,疼痛常随血块的流出而暂时缓解。伴见目眶黧黑,面色青黯晦滞,舌色不鲜,或见瘀点,脉沉涩或弦紧。治宜活血祛瘀,用桃红四物汤加五灵脂、延胡索。若胁肋胀为肝气滞,加青皮、香附;胸部满闷为肺气滞,加陈皮;少腹胀为血中气滞,常用川芎、延胡索。偏于寒者,加艾叶、棉籽,温经散寒,寒甚加吴萸、肉桂;偏于热者,宜重用生地,加丹皮、栀子、茜草根,清泄热邪。
例5寒凝血瘀,血不循经。
左某,38岁。搬运工人。
平素月经愆期,40〜50日一行,经行腹痛,常有冷感,经血量少。时值隆冬严寒,劳动淋雨,入夜困倦难支。翌日月经来潮,血量甚多,色泽紫红,间夹血块。少腹疼痛不移,如针刺样,喜热而拒按。就医诊治,予补中益气汤加生地、槐花,出血如故,腹痛有增无减,并觉头昏乏力,手足厥冷,纳少喜热饮。面色晦黯,脉沉弦,舌淡有瘀斑,苔薄白。此寒凝血振,阳虚血弱,本虚标实之候,当先祛瘀,温而通之,稍佐养血固本。取胶艾四物汤化裁:
服药2剂,出血渐少,腹痛已不著。改为胶艾四物汤加吴萸、炮干姜、棉籽,另拟当归生姜羊肉汤加附子炖服,药食并进,养血温经扶阳,加黄芪、当归、砂仁等,健脾益气温阳养血以善其后。
活血祛瘀法还用于防止瘀血停蓄为患。崩漏常有离经之血留着,亦属瘀血范围。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久则瘀化为毒,变证丛生。前人有瘀生百病之说,足以为戒。在治疗崩漏时,对防治瘀血停蓄为患,常须寓治于防。因瘀血发生崩漏者,自当以逐瘀为急务;不因瘀血者,在止血的同时,着重防患于未然。在处方用药上,避免过凉过燥,力求药味平和,切合病情,注意中病即止,勿使过量。在药物选择配伍上,少佐以活血之品,如用四物汤不去当归、川芎,但用量较轻,并适当选用兼有消瘀功用的止血药,如三七、茜草根、血余炭等,有时也于方中加调气药物,如香附之属,气行则血行,调气即所以消瘀。当然,血止而瘀尚未尽者,则可在调理的处方中,酌加行气活血之药。
收涩一法,常用于冲任虚损的治疗。据临证观察,此种患者,或素体精血两亏,或因房劳过度,或生育过多,崩漏前每见腰酸膝软、带下如注等肝肾虚亏、冲任受损征兆。崩漏一旦发生,经血如注,或淋漓缠绵不尽,色泽淡红,少腹空痛喜按,腰痛如折,膝软无力,耳鸣目干,五心烦热,脉沉细尺弱,或浮大无力,重按则空,舌质淡瘦。治宜滋补肝肾,固冲涩血,方用补肾固冲汤(自拟方:鹿角霜、龟板、枸杞、熟地、阿胶、鱼鳔胶、龙骨、牡蛎)。若虚甚脉浮大无力,反发热者,宜用龟鹿二仙丹(龟板胶、鹿角胶、人参、枸杞)加龙骨、牡蛎,峻补督脉,摄纳元气。
病久气虚不摄,渐有滑脱之势,经血绵绵不尽者,当固上摄下,用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自拟方:赤石脂、禹余粮、龙骨、牡蛎、党参、黄芪),补气摄血。收涩药物中首推龙骨、牡蛎,可安五脏,益心神,有涩血补益之功,无留邪伤正之弊。还有乌贼骨一药,收涩、活血兼备,涩血而不致瘀,故在临床上亦常选用。
例6肾督俱损,冲任不固。
宋某,39岁。生育6胎,小产4次。平日带下缠绵不绝。数月前,血崩暴下,继而淋漓不断,终无干净之日。更医多人,服药罔效。渐至卧床不起,起则血量增多,腰痛难支,眩晕欲倒,心慌汗出。诊见形体瘦削,面色淡白无华,两颧潮红,两目无神,耳轮干瘪,唇淡无泽,舌瘦津干,脉浮大无力。索阅既往药方,不外温补升举,养阴清热,止血涩血之剂。此精血大亏,肾督俱损,乃冲任不固之重症,时有脱厥之虞,非大滋大补大封大固不能奏效,然亦只能取效于万一。姑拟龟鹿二仙丹加味:
嘱将药浓煎,少量频服,恐胶粘之药,难于运化吸收。另用人参9g,煎汤,不时口呷少许,以防虚脱。不意2剂后,精神稍好,6剂后血量减少,半月后血止。继以上方随症增损,并参以健脾开胃之品,同时用藕粉、怀山药粉煮之代粥,2个月余后得康复。
有时血崩暴下,出血特多,瞬息之间,气随血散,每可出现虚脱征象,宜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四肢厥逆,阳气亦亡者,急用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盖有形之血难以骤生,补血涩血,缓不济急,而无形之气,亡在顷刻,急当固之,用独参汤、参附汤,方专力宏,挽性命于垂危,不伍收涩药,脱亦得固,为涩法之特殊者。
要之,通因瘀血而用,涩为虚甚而施。无瘀而祛瘀,正气更伤;有瘀而涩血,闭门留寇。通与涩,判然两途,临诊时,要仔细辨识,不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其鉴别要点:少腹疼痛,痛处不移,如针如锥,按之痛剧,舌泽不鲜,有瘀点,脉沉涩,弦紧,为有瘀;少腹不痛,或痛而喜按,脉虚无力,为无瘀。
兼顾标与本
这里所说的标本,是指治疗崩漏时,治标的止血药与治本药物配合应用的关系问题。如果治标的止血药选择配伍合适,也有助于治本。因此,正确选择应用止血药,也是崩漏治疗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而于崩漏一证,在辨证治本的同时,习惯上还配伍止血药治标,如是标本兼顾,可较快地止血。
止血药的选用,主要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在疗热病以寒药、疗寒病以热药的原则指导下运用。有时,也有作为反佐,或只取其止血作用而应用的。常用止血药物中,属寒(凉)性的有:地榆、侧柏叶、茜草根、牛耳大黄、荠菜、胭脂花、美人蕉根;属热(温)性的有:艾叶、炮干姜、三七、乌贼骨、棉籽;属平性的有:阿胶、鱼鳔胶,有滋养阴血的作用,阴血虚者尤宜;三七、茜草根、血余炭等,兼有活血祛瘀之效,有止血之力,而少留邪之弊,有瘀者亦可用;乌梅、赤石脂、禹余粮等,有收涩作用,病久、无瘀者较宜。
不难看出,止血药虽属治标,但在使用时仍没有脱离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崩漏治疗中配伍止血药,是有助于治本的措施之一。
重视源与流
需要注意的是,止血只是“塞流”,而非崩漏治疗的全部。“流塞”以后,还须“澄源”、“复旧”,源清而后流洁,方可达到恢复健康、防止崩漏再发的目的。
澄源是对崩漏的善后处理,也是治疗崩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怎样澄源?陈氏在临床上侧重调补脾胃。出血虽止,崩漏得治,而正气未复。一方面,已失之血需后天脾胃化生补充,另一方面,病后阴阳失调尚未完全恢复平衡,须用药物继续调整,而药物作用的发挥,又必须靠中土运化。故在善后阶段,调理脾胃至关重要。李东垣强调“下血症须用四君子补气药收功”,就是这个道理。四君子汤是补脾的主方,重在补脾气。若脾阴亦虚者,可用六神汤。
通过调整脾胃之后,肝肾阴血仍然不复,或肝肾亏损较著,而脾胃运化又较好者,则宜滋养肝肾为主,方如归芍地黄汤、左归饮之类。若不重视肝肾阴阳的调整,崩漏常可再发。调补脾胃与调补肝肾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或相辅并用,应视具体病情相机而行。此外,注意饮食,增强营养,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绪波动,以及节制房事等,对早日复元亦属必要。
(注):胭脂花系紫茉莉Mirabilisialapalinn之别名,陈氏善用其花,若无花,用根亦可。
(郭铭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