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钱远铭(1923〜),湖北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余自弱冠从医,临证50余年,所遇诸证,多以常法辨证投治,效多响应。然亦有个别病证,脉舌平常,而证非经典所见,堪称奇症。此种场合,全赖医者抓住发病特点,明辨病机,出奇制胜,往往可收5期之效。兹录数案,以广见闻。
咳极则厥
陈某,男,51岁,住院号:122043。
患者于1973年6月20日因阵发性痉咳,突然晕倒,不省人事,1日数发不止而入院。自述原有慢性咳嗽,但于冬春出现,入夏则愈,且无晕倒之事。1973年5月上旬感冒咳嗽迁延不愈,至6月初病情突变,转为阵发性剧烈咳嗽。每发则连续数十声不能自止,继之上气喘急,面红耳赤,咳至极时则头晕眼黑,随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拘急,但无惊叫及口吐白沫等象。约3〜5分钟后,深深吸气数口,自行苏醒。醒后头晕汗出,神疲肢软。如是1日数发不止。起病以来,由于随地昏倒,头面四肢跌伤之处比比皆是,单位及家人整天轮流看护,深恐出现意外。曾先后在当地医院作过止咳、镇静、消炎等有关治疗,未能见效。在武汉某医院作过检查和治疗,亦无明确诊断和治疗结果,故来我院求治。查其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气管居中,胸廓对称。心率78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呼吸音低,右肺可闻少许干湿性啰音。胸透所见:降主动脉影增宽,心肺无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正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据其脉来弦滑,舌质红而苔薄白,每发必见昏厥,每厥必由咳致,可知此乃痰阻肺窍,气逆冲上,痰气厥之候,必治以化痰止咳,始克有济。方用:
服上方3天后,发作有所减少,1周后发作稀少,且在昏厥以前自己有所察觉,不致随地昏倒。但每周之内仍有一二次剧咳出现。至7月下旬,阵发性咳嗽消失,昏厥亦未再出现。于8月12日出院,嘱带原方自理。出院后曾先后2次来信,云昏厥从未出现,参加工作,一如常人。
本证临床少见,前人虽有痰厥一证之记载,但与此不全吻合。治时紧紧抓住每次昏倒必由剧咳引起,断为痰阻清窍而然,采用止咳化痰为法,投服之后,竟收奇效,殆亦偶合者。病虽罕见,治法却很平常。
发作性睡病
钟某,女,中学生,湖北某县人。
于1977年元月12日由友人介绍来院就诊。该患者于1976年11月上旬某日,因在学校受老师批评,致情绪低落,当天回家午睡,竟熟睡不醒。久之,家人催唤亦不觉醒,举家惊惶,以各种方法推弄,均未见效。次日抬送当地医院作有关检查,血压、心跳、呼吸均属正常范围,只好任其自睡。每日除给葡萄糖静脉点滴外,未作其他治疗。如此经过1周之后,自行苏醒。醒后问之,一无所知,一无所苦。自此,每隔3、5、7天类似发作1次,每次熟睡3〜7天不等。先后服过中西药物无效,因来就诊。诊见一般情况良好,智力正常,脉来和缓,舌上白苔稍厚。本病起自老师批评之后,心情抑郁,气郁生痰,痰阻心窍,神识迷惘而然。法宜豁痰清心开窍。方用:
上方服5剂,发作减少,昏睡时间缩短,1天左右可以自行觉醒。继进5剂,停止发作。回本县后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来函,云数月以来,未再发作,恢复上学,表示感谢。
本病临床实为罕见,医书亦未见类似记载。《史记》虽有扁鹊治虢太子尸厥一案,然彼实因病昏厥而然,且苏醒以后未再复发。此则因郁而致,多次发作,昏睡时间长达7日,醒后无所苦,有似有不似者。余以其病起精神受刺激之后,舌苔白厚,断为气郁生痰,痰阻心窍,采用导痰汤加清心平镇之品出奇制胜,竟收预期之效果。
奔豚
戴某,女,42岁。
于1975年由亲友介绍来武汉就诊。自诉病已4年之久,初起每次发作仅觉少腹有如虫行,自下而上。上至心下,则胸满气急,约1分钟左右即可消失。数月或半年一发,尚不以为痛苦。但近1年来,日益加剧,竟至1日数发,发则先见少腹跳动一阵,继则上抵胸膈,甚至上冲咽喉。于时气急胸满,呼吸几乎停止,面青目竖,两眼流泪,额上汗出,身体强直,两手握固,有如角弓反张者。如此多则三五分钟,少则一二分钟,必待深深吸气一口,长叹一声,上述症才逐渐得到缓解。如此反复发作,痛苦万分。曾去地区医院及武汉某医院作过多次检查治疗,诊断为“西蒙氏病”,未予特殊治疗,因来要求中药治疗。就诊期间,不过1小时许,余亲见其发作2次,一轻一重,发后疲乏少力,须卧休片刻方可坐起。然病虽奇特,身体外貌尚属正常,无碍大局。查其脉弦而缓,舌微红而苔白薄。根据上述病情,有类前人所述奔豚气一症,但发作如此典型者,余生平仅见此1例。断为奇经冲脉为病,冲气上逆,痰阻气机而然。予以化痰降逆为法,投以当归、白术、香附、郁金、旋覆花、代赭石、降香、磁石、枳实、竹茹、法夏、陈皮、茯苓、甘草或出入为方。连服10剂余,发作减少,亦减轻。先后服上方50剂余,3个月后来信,告以病虽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已近痊愈。嘱按原方续服,巩固疗效。1982年追访,未再复发。
本病从《金匮要略》所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细询患者,前后无惊恐诱因,但与情绪起伏有一定关系。故以开郁化痰为主要手段,竟获良效。足见个体不同,病有多因,古今治法,不必强求一致。
然亦事出有异者。1977年2月,余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参与急腹症工作时,有一李姓女患者,因早起失手将脸盆落地,惊恐之下,即见少腹疼痛,阵发加剧,自觉少腹有一股气体上冲,直抵心下,其痛如绞,冷汗自出,来院急诊。检查腹壁紧张,拒按,剑突下可扪及包块,以急腹症收入住院观察。入院后1小时许,疼痛自行缓解,自觉气往下行,于是腹壁亦软,包块亦消,平复如常,谈笑自若。午餐后,上述诸症复发,约2小时后又自行缓解。如此1日数发不止,西医诊为肠绞痛症,建议用中药治疗。余以其气上冲胸,因惊恐得之,病与《金匮》奔豚一证甚合。所与不同者,腹痛剧烈,脉来弦数,舌上黄苔,大便3日未行。竟用大柴胡汤加芒硝,1剂知,2剂已。由此看来,本病虽由惊恐所得,但因兼症不同,病机有别,治法亦当有异。此即中医同病异治之妙用,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