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无黄疸型肝炎秘方续集

虎蛇疗肝汤

来源:
万文谟,《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贯众、太子参各15克、白术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赤芍、白芍各10克,甘草6克,藿香、茯苓、益母草、郁金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
解毒利湿,调肝理脾。
方解:
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湿热毒邪有关,病变部位主要是肝胆脾胃。由于毒邪困遏肝脾,常有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职的现象。同时也可见到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证候。因此,以解毒利湿,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方中虎杖、白花蛇舌草、贯众等清热解毒;赤芍、益母草、郁金、藿香等活血理气;白术、秦艽、茯苓等健脾除湿;桑寄生、白芍等柔肝补肝。诸药合用,使毒解湿去、气血流畅、肝脾功能得以恢复。从现代医学中的部分药理作用来看,本方也有抗毒、利胆、降酶、护肝、改善肝脏血流等作用。
主治: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凡有湿热蕴遏、肝脾功能失调的证候,均可选用本方。
加减:
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应用时可随年龄及证候变化有所增减。如正气不足,可选加黄芪、淫羊藿、沙苑子等;阴伤者,可选加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等;腹胀者,可选加广木香、枳壳、大腹皮等;齿衄、鼻衄者选加茅根、小蓟、旱莲草等;瘀血较甚者,可选加桃仁、土鳖虫、五灵脂等;脾虚便溏者,可选加炮姜等。在解毒药中还有龙葵,垂盆草,败酱草等,亦可选用。
疗效:
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豢龙汤

来源:
施奠邦,《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
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丹皮各5克,黑荆芥、薄荷炭各3克,茜草根、牛膝各6克,茅根15克,藕节片5大片。
用法:
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一日一剂,水煎2次。
功用:
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方解:
本方所治属肝肺邪热上冲所致鼻衄。肝经有热,故用羚羊角以清肝泻火,复用丹皮、青黛、夏枯草助其清肝,使之协同增效;肝火犯肺、耗灼肺阴,故再用麦冬、石斛、沙参、川贝清养肺阴,是为正本清源之治。配伍黑荆芥、薄荷炭、藕节片、茜草、牡蛎收敛止血,以遏其势而治其标;牛膝以引热下行,使气火下降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总观全方,清肝肺之热而润养其阴、降火止血而引热下行,故对肝肺邪热上冲而致鼻衄可以应用。衄血如属脾气虚寒、脾不统血者,不可妄用。
主治:
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魈,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加减:
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节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疗效:
临床屡用,收效甚捷,效佳。

疏肝利胆汤

来源:
章真如,《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
柴胡、枳壳、赤芍各10克,甘草8克,木香、黄芩各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鸡内金、郁金、川朴、山楂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方解:
上述症状属于肝气郁滞、胆气不畅、木郁土壅、湿热内蕴所致。本方是从《伤寒论》大柴胡汤化裁而来,重在疏肝健脾理气,清热利胆通便,方中柴胡、郁金、枳壳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肝和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利胆通便;内金健脾消积;山楂入肝导滞;木香、川朴宽中理气。共奏疏肝利胆作用。
主治:
肝胆湿热导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黄腻。又治胆石与胆道感染,效果良好。
加减:
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谷麦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金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疗效:
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
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疏肝解毒汤

来源:
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
丹参15克,旋覆花(布包)、五灵脂、炒蒲黄各1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4克,夏枯草30克,当归尾、赤芍、白芍、川厚朴各10克,延胡索、甘草各10克。
用法:
多加水浓煎,分3次温服,每日服1剂。以15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其变化,如服后有效,可以续服3个疗程。
功用:
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散结败毒。
方解: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畅,或感染病毒,则气滞血瘀,郁结为病,使肝脏肿痛。故首用消结软坚、下气行水。《金匮》用治肝著之旋覆花为君;佐以除烦热、破瘀血、生新血之丹参;入肝经血分、散瘀活血止痛之五灵脂;入厥阴血分、行血散瘀消肿之蒲黄;泄热消肿解毒之蒲公英;治一切无名肿毒之地丁;补肝血、泄肝火之夏枯草;泻肝火、散恶血之赤白芍;养血和血、治心腹诸痛之当归;除湿散满、能破宿血之厚朴;治气滞血结、上下内外诸痛之延胡索;而以甘平解毒、协和诸药之甘草,协同白芍能缓中止痛。综合成剂,为治一般肝炎之通用方。
主治:
无黄疸型肝炎。早期多无自觉症状,经过日久,始觉肝渐肿大,肝区有自觉痛或压痛感,兼有脘闷食减、气逆嗳饱、神疲体倦。
疗效:
屡用皆效。
附记:
临床运用,须先辨证求因,随证加减。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柴胡解毒汤

来源:
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疏肝清热,解毒利湿。
方解: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总以病邪为主(系指“毒邪”、“疫气”),故方用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主心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致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清热利湿,故共为君药;茵陈蒿功擅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的要药;土茯苓清热解毒,淡渗利湿,引邪毒由小便而解;凤尾草利水解毒,泻热凉血;草河车清热解毒、功胜公英,地丁且有消炎止痛之能,故共为柴胡、黄芩之佐。现代研究表明,方中柴胡有抗肝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促进机体免疫、利胆、保肝等作用;黄芩也有护肝、利胆作用;茵陈蒿利胆、保肝作用显著;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则为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主治: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症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
疗效:
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柴胡三石解毒汤

来源:
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柴胡、黄芩各10克,茵陈蒿、土茯苓、凤尾草各12克、草河车6克,滑石12(包),寒水石、生石膏各6克,竹叶10克,双花6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清热利湿解毒。
方解:
面色黧黑而有油垢为湿毒凝结蕴蒸于上之征;臂背酸胀为湿郁少阳经脉不利之征。舌苔厚腻,难以脱落乃湿毒有根难拔之兆。可见,以上三征当为使用本方的重要指证。故在柴胡解毒汤基础上,加三石(滑石、寒水石、生石膏)和竹叶以增强清利湿热作用。加双花清热解毒以化湿浊。另外,滑石、寒水石、竹叶均有利小便作用,以期湿浊之邪由小便外排,湿热分消,凝结化解。服此方后以舌苔褪落为病减,臂背酸胀不发为病愈。故又是观察疾病进退,预后的重要参数。
主治:
急、慢性肝炎(证属湿热凝结不开者)。临床表现为口苦、口黏、胁胀痛、小便短赤、面色黧黑兼带有油垢、体重不减反增、臂背时发酸胀,舌苔白腻而厚,脉弦缓。
疗效:
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附记:
肝病最忌伤阴,而刘老巧用滑石、寒水石、甘寒清热、利尿、生津,祛湿而不伤阴,生津而不碍湿。这对于临床治疗肝病颇有指导意义。

舒肝化症汤

来源:
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党参、炒白术各9克,黄芪、女贞子各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每日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功用:
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方解:
湿热夹毒,命毒留连,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本方系撷取茵陈蒿汤、四逆散、逍遥散、枳术丸、保元汤、当归补血汤等诸方之长并结合本人长期临床经验加减化裁而成。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热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全面兼顾,起到中药处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主治:
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加减:
有湿热证候或瘀阻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堃”,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疗效:
临床屡用,疗效颇好。

加味舒肝饮

来源:
李聪甫,《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
紫丹参(酒炒)、杭白芍(酒炒)各克,漂白术(土炒)9克,西枳壳(麸炒)、川郁金各6克,青皮(醋炒)、北柴胡各5克,炙甘草3克,炒麦芽9克,生北楂6克,鸡内金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
疏肝实脾,解郁调气。
主治:
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加减:
本方补而不峻,疏而不激,屡用取效。在服一些时日之后,如果右胁疼痛仍放射及于腰脊各部,四肢困倦,夜寐恶热汗出,肝阴不足,肝气散而不敛,虚阳潜而不收,可以继服养肝饮:紫丹参(酒炒)、杭白芍各10克,山茱萸(去核)6克,青皮(醋炒)、川郁金各5克,牡蛎12克(先煎),炒麦芽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寓散于收,含敛于养,即“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之义。
疗效:
屡用屡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5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