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特别是4~10个月的婴儿。男比女多2~3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的有规律的阵发性剧烈腹痛,常伴有呕吐,发竹时患儿哭闹不安、面色苍白,起病后6~12小时可排出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样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但也可位于其他部位。发病3~4天的晚期患儿,全身情况恶化,常伴有严重脱水,明显的中毒症状与休克。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婴幼儿肠系膜的某些解剖特点,如回盲部尚未固定,活动度大,可能是易发肠套叠的解剖因素;而肠炎、腹泻、饮食改变等所致的肠蠕动节律紊乱,可能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肠套叠几平均为近端肠管沿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腔内,由于肠系膜血管受压迫,故属绞窄性肠梗阻,晚期往往发生肠坏死。
根据患儿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四大症象,诊断可确立。对于不典型病儿可作空气或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确诊。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发病在48小时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及腹膜刺激症状者,应首先选用空气灌肠复位法。复位率在95%以上。对不适合作空气灌肠复位者或复位失败者以及肠坏死、肠穿孔等患儿则应手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当或腹泻等易造成肠道通降功能失常,气血痞积,壅塞阻滞,胃气上逆,从而出现腹痛、呕吐及腹部肿块。当气滞导致血瘀,瘀血阻滞,血络受伤则出现便血的症候。(蔡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