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症秘方

蛔虫症是由于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为小儿时期最多见的肠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小肠,常因蛔虫或毒素的利激而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异嗜癖等,以阵发性脐周腹痛最为常见。少数病儿兼有食欲减退或易饥,头痛,磨牙,面部见白色斑块。常见的并发症有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肠道蛔虫症的主要表现是突然出现的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发作时小儿弯腰捧腹,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吐出胆汁和蛔虫。少数继发胆道感染者,可有寒颤、发热,偶见黄疸。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吞食感染性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穿过小肠壁→肠系膜静脉(淋巴管)→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支气管、气管→会厌→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寄生于小肠。此过程历时2~2.5月,成虫在肠内存活1年左右。

本病的诊断依据为有蛔虫史或便蛔虫史,粪便镜检找到蛔虫卵;不规则脐周腹痛,腹部有蛔虫条索感等均提示蛔虫感染。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驱蛔。如出现并发症则对症治疗。胆道蛔虫症治疗原则是解痉,止痛,控制感染和驱虫。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虫证”范畴。认为饮食不洁,误食虫卵,再加上饮食不节,饥饱失时,并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形成虫症,虫体损伤脾胃,影响运化之机。虫居肠中,吸吮水谷精微,耗伤人体气血,饮食不为肌肤,故面黄肌瘦,虫扰腹中则嘈杂而脐腹疼痛,虫静则痛止故时痛时止;蛔虫扰动胃腑,气不和降而有恶心呕吐。蛔虫性喜团聚,又好钻窜,若钻入胆道,则胁腹剧痛,若聚而成团,阻于肠中梗塞不通,则腹中剧痛,大便不通。若湿热壅滞,则见黄疸。(虞坚尔)

1.使香消积合剂

来源: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吴逸华。
功能:
理气止痛,驱虫消积。
主治:
小儿蛔虫症。
组成:
使君子8克、槟榔8克、神曲8克、白芍8克、榧子8克、川楝子8克、山楂肉10克、茯苓10克、乌梅3枚,木香6克。以温水2碗半浸泡半小时后,文火浓煎至半碗,半饥饱时温服。婴幼儿可分数次服完。一般连服3天。
加减:
驱虫为主且大便不溏加大黄6克(后下),川楝子易苦楝根皮6克;便溏或泻下完谷不化或大便次数增多加石榴皮8克;疳积患儿加疳积草10克。
疗效:
一般服3剂后腹痛解除,排出大量虫体或粪检虫卵转阴。治疗278例中,治愈243例(87.4l%),有效33例(11.87%),无效2例(0.72%),近期有效率达99%以上。
按语:
蛔虫症一般既有虫积,又有脾虚。本方以使君子、榧子为驱虫药,其性平味甘,能消积除疳,杀虫而不碍胃;木香行气止痛,温暖脾土,通畅气机;乌梅安蛔;川楝子理气止痛杀虫;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导滞;茯苓渗湿健脾;白芍缓急止痛;更取大黄清下陈积之功,使虫邪排出体外,腑气得以通畅。全方攻补兼施,药性平和,杀虫不碍胃,祛邪不伤正。

2.三仁乌梅汤

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杨卫平
功能:
健脾祛湿,驱虫。
主治:
小儿蛔虫症。
组成:
杏仁6克、苡仁15克、冬瓜仁6克、滑石9克、半夏6克、厚朴9克、黄连3克、乌梅2枚、雷丸12克、川椒2克、甘草6克、砂仁6克。水煎,分5次1日服完。
疗效:
治疗小儿蛔虫症32例,疗效满意。
按语: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伤,最易生湿生热,湿热内蕴又为蛔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古人谓之“湿热生虫”。因此,小儿蛔虫症主要是脾虚、湿热、虫积三者互相作用而发病。本方以三仁开上焦、宣中焦、导下焦,使三焦湿热得以分消,气机得以调畅;用乌梅、雷丸、川椒、黄连等使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砂仁健脾扶中。诸药合用以除体内之湿而扶中,制蛔虫之扰又达安蛔、止痛、驱虫之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4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