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3周,从发病开始至痉咳出现,称卡他期,约7~10天,可见咳嗽、流涕、轻微发热,咳嗽逐渐加重,转为阵发,有日轻夜重之势。痉咳期一般为2~6周,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发作时频频短促咳嗽10余声以至数十声,接着发出一种特殊的吼声,如此咳嗽,反复数十遍,直至粘痰咳出为止。痉咳同时可有呕吐、大小便失禁、面红耳赤,涕泪纵横等症象。发作后极度疲乏,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一次发作。哭吵、进食、给药、奔跑等均能诱发。新生儿及6个月内婴儿,由于咳嗽无力,往往无痉咳、吼声表现,而出现阵发性窒息,严重者有抽搐等症。痉咳停止,咳嗽逐渐好转到不咳为恢复期,约1~2周。
本病由百日咳杆菌感染而引起,任何年龄都可得病,但绝大多教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新生儿亦易患病。百日咳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后,在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出大量内毒素,引起粘膜发炎,产生大量脓性渗出液,切起痉咳。本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气肿、心脏扩大和瘀血现象。病后有持久性免疫力,很少第二次发病。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流行时的接触史,结合痉咳等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非典型者,与感冒类似,但感冒症状经治疗后好转而咳嗽却逐步加剧,出现日轻夜重的现象,但肺部无异常体征,多无全身中毒症状。早期血白细胞总数多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占60~80%,对诊断很有帮助。卡他期鼻咽拭予细菌培养,阳性率可达80%以上,可为确诊提供更有力依据。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除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外,主要用抗茵素进行治疗,早期效果较好,但起病4周后由于细菌已不是主要因素,故效果往往不佳。
本病中医认为由于内蕴伏痰,外感时行风邪所致。邪伤肺卫,卫气郁闭,肺气受伤,外邪与伏痰相结,阻遏气道,而致肺气上逆为患。由于气机失调或痰热壅遏而侵犯他脏,造成胃气上逆,肝气横逆,蒙闭心包,扰动肝风等变症。可按寒热属性分为寒重型、热重型。痉咳期多热灼肺津,痰热互结,并有内陷手足厥阴而见神昏抽搐等变证。(趑章忠)
1.百天宁咳汤
来源:
浙江省镇海县下邵卫生院傅崇林。
功能:
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平喘。
主治:
百日咳痉咳邪气盛实或实多虚少者。
组成:
炙百部10~15克、鲜侧柏叶10~15克、天竺黄10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葶苈子10克、生甘草10克、陈胆星5~10克、广地龙5~10克、鲜石胡荽10~25克、大枣3~5枚,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上、下午各2次分服。
加减:
咳而喘重者加炙麻黄3克;呕恶甚者加姜半夏10克;咳血者加炙紫菀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发热重者加生石膏20克(先煎)。
疗效:
治疗50例,临床体征、痉咳和鸡鸣音消失为治愈,其中5天内治愈者26例,10天内治愈者14例,15天内治愈者10例。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5剂。
按语:
百部润肺化痰;天竺黄清热镇咳;杏仁宣肺止咳;前胡宣肺化痰,杏仁、前胡助百部、竺黄以开肺闭而祛痰涎;葶苈子泻肺定喘;陈胆星燥湿化痰;地龙降气平喘;石胡荽、侧柏叶清热解毒,活血凉血;甘草、大枣调和诸药。本方对百日咳早、中期,证尚属实者颇有效。
2.百咳丸
来源:
湖北中医学院任国顺
功能:
化痰,泻水,消食,镇咳。
主治:
小儿百日咳正盛邪实,痰涎壅肺之证。
组成:
甘遂30克、大戟30克、芫花30克,分别用醋炒至焦黄,共研细末,面粉60克炒黄,加适量水熬成糊,然后合诸药制成丸,如梧桐子大,1至2岁每次1丸,3至4岁每次2丸,5至7岁每次3丸,7至10岁每次4丸,每天清晨1次服下,重证可服2次。
疗效:
本方治疗283例,一般服药3至5天病即可痊愈,个别病情严重者,可服药至15天左右而愈。
按语:
本方三味药均系化痰泻水之品,攻逐甚锐,对于百日咳邪毒壅盛,痰涎充斥者,每有立竿见影之效,然三药皆有小毒,当注意配制之法,并掌握剂量,不宜太过。且百日咳迁延日久必有肺阴、肺气受损之证,即宜及时给予养阴清肺镇咳之剂,不可执此一方而遍施诸证。
3.地丁胡荽合剂
来源:
黄明清
功能:
镇咳化痰,消炎解毒。
主治:
治疗百日咳。
组成:
紫花地丁500克、石胡荽725克、积雪草750克、枇杷叶1500克、小金钱草750克、万毒虎750克、一点红750克、忍冬藤1500克、百部300克、冰糖500克(后下),水煎两次,每次加水过薄面,煮后半小时去渣,并缩浓至6000毫升,后加3%防腐剂苯甲酸,备用。用法:5岁1天量30毫升,分3次服。婴幼儿用量酌减,5岁以上用量酌加。6~8天为1疗程。(注:上方剂量为一大料量。)
疗效:
治疗166例,痊愈者131例(78.92%),其中最快服药2天即痊愈者6例,最慢服12天痊愈好转者125例(15.05%),无效者10例(6.02%),以炎症期为疗效更好。
按语:
本方由九味清热解毒、化痰镇咳之中药组成。然该方毕竟苦寒较重,对于体气虚弱之人不甚相宜。
4.痉咳汤
来源:
福建省尤溪地区中医院张超景。
功能:
宣肺降气解痉止咳。
主治:
小儿百日咳阵发性痉咳。
组成:
旋覆花(包)5克、半夏5克、前胡5克、杏仁5克、苏子5克、陈皮3克、地龙干9克、代赭石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
风寒重加蜜炙麻黄、白芥子;风热重加蜜炙麻黄、石膏、葶苈子;痰多加胆星、秋石丹;夹有衄血,或痰中带血、结膜出血加白芨、桑白皮;肺气虚加黄芪、太子参、五味子。
疗效:
治药153例,痊愈128例(83.7%),好转24例(15.7%)。其中1例(0.6%)合并肺炎,配合抗菌素治疗,列为无效。有效率达99.4%。其中5~7天内治愈104例,8~12天内治愈46例,13~14天内治愈2例,平均7天临床治愈。
按语:
本方用旋覆花、代赭石、苏子肃肺降逆;半夏、陈皮化痰;前胡、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地龙解痉平喘。诸药降中有升,宣肃相配,看似平常,其实调剂得法。再加辩证加减亦颇得当,故能有效地变化运用于百日咳各证。(赵章忠)
5.芦杏芩贝汤
来源:
浙江省永嘉县碧莲区卫生院胡中枚等。
功能:
清肺化痰止咳。
主治:
百日咳卡他期和痉咳期。
组成:
芦根6克、杏仁6克、黄芩6克、桔梗6克、蒌皮4克、冬瓜子6克、百部6克、浙贝9克、竹茹1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83例,发病时间均在3周以内,服药后1周痊愈62例,2周痊愈14例,7例无效。
按语:
本方芦根清热生津;蒌皮、浙贝、百部、冬瓜子、黄芩清肺化痰;杏仁、桔梗宣肺止咳:竹茹和胃止呕。本方有轻清宣解之特点,于百日咳早期颇为相宜。(赵章忠)
6.顿咳汤
来源:
吉林省通化中医院彭永礼。
功能:
宣降肺气,豁痰清热,解痉止咳。
主治:
百日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组成:
蜜炙枇杷叶15克、白芥子2.5克、苦参15克、麻黄7.5克、大黄2.5~5克。前三味用水350毫升煎沸后,加入麻黄、大黄再煎至45毫升。此为1周岁小儿1日量,分3次温服。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加减:
兼虚寒腹泻者,去大黄;恢复期可加杏仁、紫菀、百合等。
疗效:
治疗224例,病程在1周以内者107例,1周~2周者78例,2周以上者39例。以临床症状消失,咳象转为正常者为治愈;痉咳消失,血象正常,但仍有咳嗽为好转;痉咳未缓解者为无效。服药1周以内治愈117例,1周以上~2周以内治愈者69例,共治愈186例,占83%;好转32例,占14.3%,无效6例,占2.7%。
按语:
本方取麻黄宣肺驱表,止咳平喘;枇杷叶清肃肺气,降逆平喘,与麻黄同用一宣一肃,使肺行宣降之职;白芥子善祛胶稠粘痰,镇咳止痉;苦参清热解毒,并可监制麻黄、白芥子之热性;大黄通肠涤垢。(赵章忠)
7.百旋龙赭汤
来源:
陈建平
功能:
肃肺解痉,化痰止咳。
主治:
小儿百日咳。
组成:
百部10克、旋复花6克(包)、地龙5克、代赭石15克(打)、大贝母6克、黄芩3克、天冬6克、麦冬6克、炙枇杷叶1张,水煎服。
加减:
咳而呕吐痰涎者加川连、陈皮、法半夏;舌苔黄腻者加蒌仁泥、黛蛤散(包);痉挛性咳嗽较剧者加白僵蚕、制胆星、全蝎;咳而鼻衄及球结膜出血者加白茅根、藕节炭、生地炭、蒲黄炭。
疗效:
本方治疗120例,服5剂而愈者10例,服10剂而愈者26例,服20剂而愈者80例,服30剂而愈者4例。以痉挛性咳嗽完全消除,血白细胞检查正常者为痊愈。
按语:
本方用百部、贝母止咳化痰;黄芩清上焦肺胃之热;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止呕;地龙解痉;天麦冬养阴肃肺;枇杷叶理气化痰。针对百日咳肺阴日虚之病机,具有较可靠之疗效。
8.百贝汤
来源:
湖南省醴陵县人民医院吴妙英等。
功能:
止咳祛痰,消炎抗菌。
主治:
百日咳各期无其他并发症者。
组成:
百部10克、贝母10克,水煎2次,共200~500毫升,每日分3次服。以上为2岁以下小儿量,3~5岁两药各用15克,大于5岁两药各用20克。
疗效:
治疗50例,27例服2剂(6天),18例服3剂(9天)后,痉咳症状及肺部体征消失,白细胞下降至正常。余5例第2剂后痉咳好转,因仍咯脓痰加用红霉索,继服本方2剂,症状、体征均消失。
按语:
百部、贝母为常用咳嗽祛痰药。现代研究表明,百部含有百部碱可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贝母则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呼吸道粘膜炎症,二味药相配止咳作用更为明显,且百部有抑制百日咳杆菌作用。
9.双冬痉咳方
来源:
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孙英华。
功能:
清热润燥,祛痰止咳,降逆止呕。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
组成:
天冬24克、麦冬24克、百部10克,瓜蒌仁10克、桔红6克、竹茹6克,半夏6克,水煎服。
加减:
素有肺虚泄泻者天冬、麦冬各用18克。
疗效:
观察3l例,均于服药当晚痉咳即明显减轻,3剂后痉咳基本消除,再予5剂以巩固疗效。3l例全部痉咳停止。停药观察1月,部分患儿在外感风邪后仍有阵咳,但症状轻微,对症处理即消除。
按语:
天冬养阴清热,麦冬润肺祛痰,长于治肺有燥热而致咳嗽,痰稠气逆诸症;百部镇咳;瓜蒌仁清化痰热,祛痰止咳;桔红健脾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10.百远葶苈汤
来源: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周文华。
功能:
镇咳化痰,泻肺降逆。
主治:
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组成:
炙百部10克、炙远志6克、葶苈子10克、杠板归20克、海浮石10克、黛蛤散10克(包)、炙冬花10克、姜半夏6克、象贝母9克、生甘草4克,水煎服。以上为7~15岁小儿剂量,婴幼儿药量酌情减至半。
加减:
肺热痰稠不易咯出者加天竺黄、鲜竹沥;湿盛苔腻者加陈皮、厚朴;目浮明显者加车前子、桑白皮;伴有鼻衄或巩膜出血者加茅根、仙鹤草。
疗效:
本方治疗136例,其中服药10剂以内,阵咳停止者92例(67.6%),阵咳减轻者37例(27.2%),无效7例(5.2%)。
按语:
本方用百部镇咳;远志化痰;葶苈子泻肺;海浮石、黛蛤散、象贝母清肺消痰;半夏、冬花降逆下气并能止呕;扛板归为民间用治百日咳之草药。故本方为重剂泻肺镇咳之剂,往往能使痉咳重症迅速获效。
11.解痉咳汤
来源:
林文宗
功能:
凉肝解痉,清肺豁痰,抑菌止咳。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组成:
僵蚕3克、全蝎3克、蝉衣3克、地龙3克、杏仁3克、胆南星3克、天竺黄3克、青黛4克、甘草4克、黄芩4克、地骨皮4克、全瓜蒌4克、百部4克,水煎服。
加减:
呕吐者加旋覆花3克、代赭石10克;结膜下出血或痰带血丝者加藕节6克、鲜白茅根6克、菊花3克。
疗效:
应用50例,痊愈37例(14天内痉咳停止),显效13例(痉咳次数和程度明显减轻)。
按语:
本方用僵蚕、蝉衣、全蝎、地龙皆为虫类熄风解痉,化痰开结药,有搜风通络之功,可以缓解气管和支气管壁的痉挛,并能提高免疫机能和抑菌、祛痰止咳之功能;青黛、黄芩、地骨皮为凉肝清肺,泻热解毒之剂;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实为清化痰热之品;百部、杏仁润肺化痰。本方组织严密,配伍合理,作用全面,对百日咳之痉咳具有较可靠的疗效。
12.镇咳活血汤
来源: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汪德云。
功能:
镇咳化痰,止痉活血。
主治:
百日咳卡他期或痉咳期。
组成:
百部9克、炙紫菀9克、代赭石10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川芎6克、乳香6克、胆南星4克,水煎服。此为1岁患儿剂量,按年龄大小可酌情增减。
加减:
伴发热者加黄芩9克、淡竹叶6克;盗汗者加五味子10克、百合9克;呕吐者加姜半夏、陈皮各6克;鼻衄者加藕节炭10克、焦栀子9克。
疗效:
本方治疗400例,卡他期者服本方1~3剂即可截住阵嗽,痉咳期需服本方6剂而咳停,发病2月后就诊,需服本方8~10剂才可治愈。有百日咳症状越严重,使用本方疗效越好之特点。
按语:
百部、紫菀润肺止咳;代赭石降气镇咳;白附子、白僵蚕、胆南星解痉化痰;川芎、乳香活血通络。本方对百日咳能有效地制止痉咳,且百部等药有抑制百日咳杆菌功能,故又能消炎杀菌。
13.养阴润肺汤
来源:
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儿科董静。
功能:
养阴清热,化痰止咳。
主治:
百日咳痉咳不止。
组成:
北沙参、麦冬、款冬花、炙百部、白前、花粉、钩藤、海浮石,水煎服。剂量按不同年龄酌用。
加减:
呕吐加竹茹;鼻口出血加白茅根;痰多加苡仁;眼睑浮肿加车前子。
疗效:
应用70例,本方对于百日咳可有明显止咳效果和缩短病程作用,一般用药2~4剂咳嗽即可明显减轻,6~8剂痉咳可止。
按语:
小儿体属纯阳,素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点,感受百日咳邪毒后,外邪易从热化,火化灼液成痰,阻遏之道以致咳而不已,尤其至痉咳期,伤阴更为明显,故治疗中时刻注意存阴养阴甚为重要。本方取养阴化痰,润肺止咳诸药,有滋阴而不恋邪,祛痰而不伤阴之特点,故对百日咳有伤阴之象者甚为适宜。
14.羚黛百芩汤
来源:
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崔华。
功能:
清泻肝肺,降气止咳。
主治:
百日咳阵发性痉咳。
组成:
羚羊角粉0.6克、黛蛤散15克(布包)、百部10克、黄芩10克、桑皮10克、天竺子10克,水煎服。羚羊角粉分2次开水调服。
加减:
痰多加苏子、车前子、莱菔子,或加贝母、蒌皮、葶苈子;发热加连翘、地骨皮;衄血,痰中带血加茅根、生地、仙鹤草;并发肺炎加银花、蒌皮、鱼腥草,或合麻杏石甘汤。
疗效:
治疗80例,治愈64例(占80%),好转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
按语:
百日咳病变部位虽在于肺,而其病理机制却在于肝,故痉咳期的治疗当以泻肝降火熄风,泻肺化痰清热为大法。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镇静;黛蛤散清热化痰;百部润肺止咳;黄芩、桑皮、天竺子清肝泻肺,降气止咳。故本方可针对病机而使肺得肃降,痉咳可除。
15.鲜侧柏叶煎剂
来源:
安徽省巢湖地区人民医院方云琪。
功能:
镇咳,祛痰,平喘,镇静。
主治:
百日咳阵发性痉咳,无脑和肺部并发症者。
组成:
新鲜侧柏叶,每日量为1岁20克,1~5岁30~50克,6~10岁60~100克,加水200~400毫升。煎成30~90毫升,1日服6次,每次15~50毫升。7天为1疗程。
疗效:
一般在治疗3天后痉咳可以减轻。观察92例1~2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者80例;阵发性痉咳明显减少或转为轻咳,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接近正常比例者10例;临床症状及血象检查无好转者2例,未发现毒性反应。
按语:
侧柏叶一般作为凉血止血要药使用,而《本草衍义补遗》曰:“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此言颇能阐释临床有用柏叶治肺结核者,有用之治单纯型或喘息型之慢性气管炎者,有用之治百日咳者。本方治疗越早,疗效越高,疗程也越短。
16.六子饮
来源:
安徽省滁州市人民医院马荫龙。
功能:
化痰止咳,降气行水。
主治:
小儿百日咳
组成:
炒牛蒡子5克、炒苏子5克、旋覆花子5克、炒葶苈子3克、青蒿子3~5克、炒山楂子6克,煎汁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服1剂。
加减:
风寒表证者加麻黄、杏仁;风热表证者加苏叶、薄荷;痰涎清稀者加法半夏;痰浊粘稠者加浙贝母、前胡;痰黄稠难出者加桑白皮、川贝母;咯血者加白茅根、白芨、百合、冬瓜仁;肺胃阴液已伤者加南北沙参、川石斛、天麦冬等。
疗效:
应用23例,经7天治疗顿咳消失者为21例,减轻者2例,临床效果理想。
按语:
本方用炒牛蒡子宣散肺卫;炒莱菔子祛痰降气;炒葶苈子泻肺利水;旋覆花子降气消痰;青蒿子解肌;炒山楂子化痰消食。对于瘟疫毒邪侵及肺胃,肺失清肃,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而致气郁之证颇为相合,方简而效著,较为可靠。
17.紫茶汤
来源:
湖南省新化县坐石卫生院黎仲慈。
功能:
祛痰解毒,养阴活血。
主治:
小儿百日咳。
组成:
紫草10克、矮地茶10克、沙参10克,桑皮10克、杏仁6克、贝母5克、桃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7天为1疗程。
加减:
痉挛性镇咳者加葶苈10克、地龙5克;咳痰多者加竺黄3克、胆星3克;痰呕甚多者加赭石10克、法半夏5克;面目浮肿者加肺经草10克、鸭跖草10克;咳血较多者去桃仁,加茅根30克、藕节10克;肺气虚者沙参加至30克。
疗效:
治疗100例,痊愈85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95%;病情未改善而用他法者5例。
按语:
紫草能透疹解毒活血;矮地茶具有解毒祛痰,凉血之功;沙参、甘草有养肺脾之效;杏仁、贝母利肺止咳;桑皮、桃仁消痰活血。故本方能解除邪毒而扶助正气,对本病有一定疗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