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发热、皮疹、结合膜充血、杨梅舌和颈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病。由于1942年首先被日本人川崎富作发现,故又名川崎病。本病在2岁到8岁的小儿中发生,4岁以下者尤为多见。每年7~9月发病较多。本病发生时多呈高热,可持缕1~2周。此时患儿烦躁不安,嗜睡;同时发红色不定形的斑丘疹,压之褪色。以躯干和四肢分布较多;结合膜充血,流泪,怕光,一般没有水肿;口腔粘膜干红皲裂,咽喉红肿疼痛,舌深红起刺,状如杨梅;颈部淋巴结常肿大,但充血不明显;前臂与小腿硬肿,手指与足趾关节红肿疼痛,肿大呈梭形,屈伸困难。一般10~15天热退,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但是,2~3周起,血小板增多,凝聚性增高,易形成血栓,引起突然死亡,死亡率为1~2%。
本病的确切原因至今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感染(病毒)加上变态反应而引起。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发性动脉炎症。由于血管损害,而累及皮肤、粘膜、关节、心、肺、脾、肾等器官发生炎症,其死亡原因主要是冠状动脉栓塞所致。同时,病儿淋巴结内也出现滤泡肥大,生发中心增强和淋巴母细胞增生等病变。
对于本病的诊断,除上述的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腔干红皲裂、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关节红肿等特征可作为主要依据外,血液检查中的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α2球蛋白增加和心脏听诊中的心动过速,心音减低,出现杂音,以及心电图中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与S—T段和T波的改变,也是诊断中的重要参考。
西医目前对本病无特殊疗法。
本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规律发展。由于病情进展快,卫分时间短暂,当就诊时多数已到了由气入营,气营两燔的阶段。又因为热势猖獗,阴液受伤亦较重。所以治疗本病的中医方剂多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为主要治法。到疾病后期,热势已衰时,则以养阴为主。由于本病在2~3周时血小板增多,容易形成血栓,所以这个时期用药又需要在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物,以防突然死亡。(吴敦序)